泉州市舶提舉司

泉州市舶提舉司,簡稱泉州市舶司,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屬於中國古代海關管理機構。泉州港興於,盛於,衰於中葉。據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有關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提舉市舶司於泉州,此後撤復不斷,直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最終遷往福州。福州市舶司在之後的四百年間,管理着泉州諸港的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

泉州市舶司遺址

沿革

宋朝時期,泉州是一個非常繁華的港口,一直到元朝滅宋之後還是非常繁華,當時的泉州有許多阿拉伯商人居住,甚至影響閩南語口頭問候語[1]。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隨著蒙古軍隊來到中國,曾在泉州居住一段時間,並從這裡乘船回國。他在遊記里對泉州的繁華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而天主教羅馬教皇也曾派特使孟高維諾前往中國大都(今北京)覲見元成宗,也是從泉州登陸的。元朝時,福建提舉市舶司改名為泉州市舶提舉司(簡稱泉州市舶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泉州升為泉州路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泉州路改為泉州府。洪武七年(1374年),明州、泉州、廣州三市舶司同時關閉廢棄。永樂元年(1403年),復置太倉黃渡、寧波、泉州、廣州、交趾雲南五市舶司,准日本通貢寧波,琉球通貢泉州,但民間海禁事例並沒有取消。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市舶司遷至福州府整合管轄[2][3]嘉靖二年(1523年),嚴申海禁,罷浙、閩二市舶司,只留廣州市舶司,不久也廢除。直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經淮揚巡撫唐順之的請求,三司才得到恢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浙江一司以巡撫劉畿的請求,又罷。福建一司開而復廢,至萬曆中始恢復。自此以後,終明之世,市舶司無大變動。

參見

注釋

  1. ^ al-bei(阿伯)、al-yi(阿姨)等等
  2. ^ 琉球和福建市舶提举司. 福州檔案信息網. [202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1). 
  3. ^ 谢必震:“闽人三十六姓”何以入琉球?. 中新社. [202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