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泊

洪澤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淮河下游、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部,是未來「南水北調」工程東線部分的過水通道。在正常水位12.5米時,水面面積為159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最大水深4.5米,容積30.4億立方米。湖泊長度65公里,平均寬度24.4公里,汛期或大水年份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近年加固了洪澤湖大堤,防洪標準提高到16米。洪澤湖東北——西南向為攔洪人工石壩,其餘為天然湖岸,全源水域由成子湖灣溧河湖灣淮河湖灣三大湖灣組成。洪澤湖為一"懸湖",湖底高出東部里下河平原4~8米。

洪澤湖
洪澤湖在江蘇的位置
洪澤湖
洪澤湖
洪澤湖在江蘇的位置
位置中國江蘇省
座標33°18′27″N 118°42′36″E / 33.30750°N 118.71000°E / 33.30750; 118.71000
主要流入淮河
泗河黃河(故道)
主要流出淮河

洪澤湖濕地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歷史

洪澤湖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漢代以後稱破釜塘隋代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

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在淮陰以下奪取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此為黃河改道之始。至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700年之久。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宣泄不暢,淮水匯聚,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1962年 洪澤湖上捕魚

明清以來湖水全憑洪澤湖大堤作為屏障,形成「懸湖」。

現洪澤湖在正常水位12.5米(蔣壩站水位)時,面積2,069平方公里,最深5.5米。汛期水位可高到15.5米,面積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淮北大堤堤頂16米,洪澤湖大堤19.0~19.5米。湖水主要經由三河泄入高郵湖,再經邵伯湖裏運河,到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舊時排水不暢,水患嚴重。1949年以後新建規模宏大的三河閘,整修入江水道。1952年在高良澗以東修建蘇北灌溉總渠。1958—1960年又增闢淮沭新河。2003年開通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海。

目前洪澤湖水共有三河(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入海水道以及廢黃河5條出路,已兼具泄洪、灌溉、航運、養殖之利,但同時也阻礙淮河汛期排水,還是下游的安全隱患。

主要河流

流入河流主要有:淮河懷洪新河池河新汴河濉河徐洪河老汴河團結河張福河等。

流出河流主要有:

  • 淮河入江水道,全長156公里,上起洪澤湖三河閘,經高郵湖邵伯湖揚州市三江營入長江,設計行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1954年8月6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
  • 蘇北灌溉總渠,全長168公里,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進水閘,流經淮安市城南與裏運河平交,至鹽城市六垛扁擔港黃海,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1975年7月19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020立方米每秒。廢黃河輔助行洪200立方米每秒。
  • 淮沭新河,全長196公里,南起洪澤湖二河閘,進入新沂河入黃海,設計行洪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11日實際最高行洪流量1,320立方米每秒。
  • 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全長163.5公里,西起洪澤湖二河閘,經淮安市區、鹽城市阜寧濱海,至扁擔港入黃海。近期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遠期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2003年7月5日投入使用,7月14日實際最高排洪流量1,820立方米每秒。

生態特徵

洪澤湖水質屬中-富營養型,洪澤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機物、氨、酚、總汞;年均水溫16.3℃,最高水溫在9月28℃,最低水溫在1月3℃,洪澤湖的中間線是比較明顯的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洪澤湖北岸位於淮河以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結冰現象,只有當北方強冷空氣過境時,湖面才出現封凍。洪澤湖南岸冬季氣溫很少低於0度較少結冰。洪澤湖北部湖區封凍一般發生在寒冷的1~2月;湖內的魚類以鯉科為主,約占全湖種類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