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得拉巴土邦
海得拉巴土邦(英語:Hyderabad State;烏爾都語: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亦有史稱海得拉巴德干(Hyderabad Deccan),是存在於1724年-1948年間,位於印度次大陸南部德干高原的一個君主制國家。海得拉巴在1724年-1798年時是莫臥兒帝國的一個省份,在1798-1947年時是與東印度公司及英屬印度並存的一個土邦。印度聯邦建立後,海得拉巴邦獲得短暫獨立,1948年併入印度,並被拆散治理。海得拉巴邦的君主(王公)稱尼扎姆。[1]
海得拉巴邦 حیدرآباد کی ریاست(烏爾都文) హైదరాబాద్ స్టేట్(泰盧固文) دولت حیدرآباد(波斯文) हैद्राबाद स्टेट(馬拉地文) ಹೈದರಾಬಾದ್ ಸ್ಟೇಟ್(康納達文) | |||||||||
---|---|---|---|---|---|---|---|---|---|
1724年—1948年 | |||||||||
地位 | 印度土邦 | ||||||||
首都 | 奧郎加巴德 (1724-1763) 海得拉巴 (1763-1948) | ||||||||
常用語言 | 烏爾都語 泰盧固語 波斯語 馬拉地語 卡納達語 | ||||||||
宗教 | 印度教、伊斯蘭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尼扎姆 | |||||||||
• 1720–1748 | 喀瑪爾烏丁汗(首) | ||||||||
• 1911–1948 | 奧斯曼·阿里汗(末) | ||||||||
首相 | |||||||||
• 1724–1730 | 伊瓦茲汗 (首) | ||||||||
• 1947–1948 | 米爾·萊克·阿里 (末) | ||||||||
歷史時期 | 新帝國主義 | ||||||||
• 建立 | 1724年 | ||||||||
• 被印度吞併 | 1948年9月18日 | ||||||||
面積 | |||||||||
215,339平方公里 | |||||||||
貨幣 | 海得拉巴盧比 | ||||||||
|
歷史
阿薩夫·賈赫王朝曾是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撒馬爾罕一帶的突厥人世襲家族,在17世紀末來到印度莫臥兒帝國。18世紀,莫臥兒帝國漸漸衰落,當時的王朝首領卡馬爾烏丁汗成為海得拉巴總督,並四處進攻,企圖奪取帝國南部的控制權,莫臥兒皇帝未能阻礙其擴張,卡馬爾烏丁得以控制海得拉巴全境並建立政權。
馬拉地帝國與海得拉巴進行了多場戰役,如拉克沙布萬戰役、後來,英軍開始進攻印度,馬拉地帝國也趨於衰落,[2][3]1798年,海得拉巴成為了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印度中的一個土邦。海得拉巴統治者為了保住權力,在各方面都對英國人言聽計從。在印度兵嘩變時,海得拉巴和其它多個土邦一同協助鎮壓反抗軍,從而在土邦中屬於第一等,享受21鳴禮炮的禮節。1903年時,海得拉巴將其北部地區割讓給了英屬印度直接管轄區。
在英屬印度對土邦的疆土進行劃分後,海得拉巴的領土面積為215,339km2,人口近2000萬,規模在土邦中位居首位,並擁有自己的軍隊、宣傳系統、鐵路網,郵政系統和貨幣。海得拉巴非常重視國家的現代化。海得拉巴的棉花種植業較發達;其領土下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望發展出強大的工業。然而,土邦的現代化始終受到英國人的干涉,例如,鐵路建設方面,英國人只允許土邦建造造價高昂的寬軌。海得拉巴土邦政府有時會因為寬軌的建設負擔大量債務。正是這個原因,在20世紀初期,海得拉巴的經濟實力依然非常落後,以自然經濟為主,農業是國家經濟的支柱,工業技術較19世紀有了些許改觀。[4]
1947年,英屬印度帝國面臨分治問題。英國給土邦三個選擇:加入印度、加入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尼扎姆奧斯曼·阿里汗希望保持海得拉巴的獨立,與另外大部分土邦的決定(併入印巴二國)不相符。在印度的壓力下,尼扎姆於1947年11月29日簽署《維持現狀協定》,規定了印度政府仍然暫時保留最高權力,協議有效期為一年。然而海得拉巴土邦的拖延引起了印度政府的擔憂,海得拉巴被指控違反協議條款,在外交上與巴基斯坦勾結並私自擴充軍隊。印度聯邦的領導者也認為,在國家的中心部分存在着一個獨立的「國中國」對於自身不利,準備強行併吞海得拉巴。1948年9月,印度發起波羅行動,薩達爾·瓦拉巴伊·帕特爾任總指揮。18日,尼扎姆政權滅亡,海得拉巴正式成為印度的一部分。[5][6]
歷代尼扎姆
海得拉巴統治者(1720年–1948年)
肖像 | 登基名 | 本名 | 出生年份 | 登基年份 | 統治結束年份 | 死亡年份 |
---|---|---|---|---|---|---|
尼扎姆·穆克,阿薩夫·賈赫一世 نظامالملک آصف جاہ |
卡馬爾烏丁汗 | 1671 | 1720 | 1748 | ||
納西爾·姜格 نصیرجنگ |
艾哈邁德·阿里汗 | 1712 | 1748 | 1750 | ||
穆扎法·姜格 مظفرجنگ |
希達亞特·穆希·烏丁·薩-阿杜拉汗 | ? | 1750 | 1751 | ||
薩拉巴特·姜格 صلابت جنگ |
賽義德·穆罕默德汗 | 1718 | 1751 | 1762 (被罷黜) |
1763 | |
尼扎姆·穆克,阿薩夫·賈赫二世 نظامالملک آصف جاہ دوم |
尼扎姆·阿里汗 | 1734 | 1762 | 1803 | ||
西坎德·賈赫,阿薩夫·賈赫三世 سکندر جاہ ،آصف جاہ تریہم |
阿克巴·阿里汗 | 1768 | 1803 | 1829 | ||
納西爾·烏·達烏拉,阿薩夫·賈赫四世 ناصر الدولہ ،آصف جاہ چارہم |
法昆達·阿里汗 | 1794 | 1829 | 1857 | ||
阿夫扎·烏·達烏拉,阿薩夫·賈赫五世 افضال الدولہ ،آصف جاہ پنجم |
塔尼亞瑟·阿里汗 | 1827 | 1857 | 1869 | ||
阿薩夫·賈赫六世 آصف جاہ شیشم |
馬布卜·阿里汗 | 1866 | 1869 | 1911 | ||
阿薩夫·賈赫七世 آصف جاہ ہفتم |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 | 1886 | 1911 | 1948 (被推翻) |
1967 |
尼扎姆稱號擁有者(1948年至今)
肖像 | 登基名 | 本名 | 出生年份 | 獲得稱號日期 | 失去稱號日期 | 死亡年份 |
---|---|---|---|---|---|---|
阿薩夫·賈赫七世 آصف جاہ ہفتم |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 | 1886 | 1948 | 1967 | ||
穆卡拉姆·賈赫,阿薩夫·賈赫八世 مکرم جاہ ،آصف جاہ ہشت |
米爾·巴卡特·阿里汗 | 1933 | 1967 | (存活) |
歷代首相
- 穆罕默德·伊瓦茲汗 (1724 - 1730)
- 安瓦魯拉汗 (1730 - 1742)
- 庫達·班達汗 (1742 - 1748)
- 沙阿·那瓦茲汗 (第一次) (1748 - 1750)
- 拉賈·拉甘納斯·達斯 (1750 - 1752)
- 賽義德·拉什卡汗 (1752 - 1755)
- 沙阿·那瓦茲汗 (第二次) (1755 - 1758)
- 巴薩拉特·姜 (1758 - 1761)
- 維薩爾·桑達 (1761 - 1765)
- 穆薩汗·納瓦布·盧肯·烏·達烏拉 (1765 - 1775)
- 維卡爾·烏·達烏拉 (1775 - 1781)與沙姆斯·烏·穆克 (至1778)
- 古拉姆·賽義德汗·阿里斯圖·賈赫 (1781 - 1804;1795-1797,被馬拉地人俘虜)
- 米爾·阿拉木 (第一次) (1795 - 1797) (代替阿里斯圖·賈赫)
- 拉賈·拉金德拉 (1804)
- 米爾·阿拉木 (第二次) (1804 - 1808)
- 穆尼爾·烏·穆克 (1808 - 1832)與馬哈拉賈·昌多·拉爾 (1808 - 1843)
- 拉姆·巴克什 (第一次) (1843 - 1846)
- 希拉賈·烏·穆克 (第一次) (1846 - 1848)
- 阿姆加德·烏·穆克 (1848.11 - 1848.12)
- 沙姆斯·烏·尤馬拉 (1848 - 1849)
- 拉姆·巴克什 (第二次) (1849 - 1851)
- 加涅什·勞 (1851.4 - 1851.6)
- 希拉賈·烏·穆克 (第二次) (1851 - 1853)
- 米爾·圖拉布·阿里汗,撒拉爾·姜一世 (1853 - 1883)
- 米爾·萊克·阿里汗,撒拉爾·姜二世 (1883 - 1887)
- 納瓦布·奧斯曼·賈·巴哈杜爾 (1887 - 1893)
- 維卡爾·烏·尤馬拉 (1893 - 1901)
- 馬哈拉賈·瑟·基申·柏莎德 (第一次) (1901 - 1912)
- 米爾·優素福·阿里汗,撒拉爾·姜三世 (1912 - 1914)
- (1914 - 1919,由尼扎姆,阿薩夫·賈赫七世親自擔任)
- 賽義德·阿里·伊瑪目 (1919 - 1922)
- 納瓦布·瑟·法利杜恩·烏·穆克·巴哈杜爾 (1922 - 1924)
- 瓦里·烏·達烏拉·巴哈杜爾 (1924 - 1926)
- 馬哈拉賈·瑟·基申·柏莎德 (第二次) (1926 - 1937)
- 阿卡巴·海達利 (1937 - 1941)
-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汗·查塔里 (第一次) (1941 - 1946)
- 米爾扎·穆罕默德·伊斯馬爾 (1946 - 1947)
-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汗·查塔里 (第二次) (1947.5 - 1947.10)
- 納瓦布·麥赫迪·雅爾·姜 (1947.11)
- 米爾·萊克·阿里 (1947 - 1948)
參見
腳註
- ^ 「海得拉巴」一詞解釋:「海得」(Hyder),意為獅子;「拉巴」(abad,「拉」是Hyder與abad的連讀),意為「城市」。
- ^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 Google Books
- ^ The State At War In South Asia - Pradeep Barua - Google Books.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3).
- ^ Kaleidoscopic view of Deccan. The Hindu (Chennai, India). 25 August 2009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30).
- ^ Operation Polo - indianaemy.nic.in. [2020-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5).
- ^ History of Hyderabad - hyderabad.co.uk.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2).
- ^ Top ten richest men of all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instash.com
擴展閱讀
- Hyderabad Stat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Provincial Series. New Delhi: Atlantic Publishers. 1989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Benichou, Lucien D. From Autocracy to Integra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Hyderabad State, 1938–1948. Orient Blackswan. 2000 [2013-08-27]. ISBN 978-81-250-184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Iyengar, Kesava. Economic Investigations in the Hyderabad State 1939-1930 1. Read Books. 2007 [2013-08-27]. ISBN 978-1-4067-643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Leonard, Karen. "The Hyderabad Political System and its Participant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1) 30#3 pp. 569–582 in JST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ernau, Margrit. The Passing of Patrimonialism: Politics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Hyderabad, 1911–1948. Delhi: Manohar. 2000 [2013-08-27]. ISBN 81-7304-3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0).
- Various. Hyderabad State List of Leading Officials, Nobles and Personages. Read Books. 2007 [2013-08-27]. ISBN 978-1-4067-313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Zubrzycki, John. The Last Nizam: An Indian Prince in the Australian Outback. Australia: Pan Macmillan. 2006. ISBN 978-0-330-42321-2.
外部連結
- Hyderabad City Information Port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yderabad: A Qur'anic Paradise in Architectural Metaphors
- From the Sundarlal Report – Muslim Genocide in 194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Of a massacre unto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