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石二
烏石二(1765年—1810年),原名麥有金,清朝中葉活躍於南中國海的海盜(華南海盜)。
烏石二 (麥有金) | |
---|---|
出生 | 1765年 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今屬雷州市烏石鎮) |
逝世 | 1810年 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 |
國籍 | 大清 |
海盜生涯 | |
類型 | 海盜 |
活躍年份 | 18世紀 |
頭銜 | 華南海盜藍旗幫幫主 大越國寧海副將軍 大越國清海大將軍 |
烏石二為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今屬雷州市烏石鎮)人,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而人稱烏石二。他在兄長烏石大(麥有貴)、烏石三(麥有吉)的幫助下組建海盜團夥。主要活躍於雷州半島附近洋面。[1]
烏石二後來宣誓效忠於西山朝,被任命為寧海副將軍,後又被授予清海大將軍官職。[2]1801年6月,阮福映攻破西山朝都城富春(今順化),支持西山朝華南海盜遭遇慘敗。西山朝皇帝阮光纘逃往昇龍(今河內),烏石二與鄭七一起,繼續效力於西山朝。[1]
西山朝滅亡後,華南海盜陷入互相殘殺的局面,五位海盜首領被消滅。為了避免自取滅亡,在1805年,烏石二與鄭一、吳知青、金古養、郭婆帶、梁寶、鄭老童七位海盜首領達成協議,組成海盜聯盟。烏石二的部下船隊使用藍色旗幟,被稱為藍旗幫。[3]
烏石二作為藍旗旗主,其麾下成員有烏石大(麥有貴)、烏石三(麥有吉)、周添、楊片客、陳亞廣、龍運登、鄭耀章等,還有管理帳簿的楊為夢、宋國興,以及被革除功名而落草為寇的黃鶴。[1]
1810年,在得知黑旗幫幫主郭婆帶與紅旗幫幫主張保仔相繼接受官府招安之後,烏石二於5月29日派張亞安前往硇洲,請求張保仔允許投降。但張保仔扣留了張亞安,因而烏石二率船隊逃往海南島。張保仔率船至,迫其投降。烏石二不從,與張保仔對抗。雙方於6月13日在儋州交戰,烏石二戰敗被俘,其部眾相繼被擒,藍旗幫覆滅。烏石二等人被押往海康縣,在縣城北門被凌遲處死。[4][5]
註釋
- ^ 1.0 1.1 1.2 穆黛安,第67頁
- ^ 穆黛安,第56頁
- ^ 穆黛安,第59頁
- ^ 穆黛安,第152頁
- ^ 《清實錄·嘉慶朝實錄·卷之二百三十一》嘉慶十五年庚午六月:「壬子。諭內閣、百齡奏、生擒積年巨寇烏石二等首夥各犯並幫匪帶船投誠、及盜首東海霸等悉數乞降、海洋肅清一摺。披覽之下。敬叩天恩考佑。實深欣感。粵省盜匪在洋面肆劫。已非一日。百齡自<閑>任後。實心經理。振作有為。嚴禁口岸杜絕接濟。賊匪無處覓食。日形窮蹙。前此紛紛投誠。已有數萬。惟西路烏石二等心持兩端仍行抗拒。經百齡備造船隻炮位。派撥官兵分路兜巢□刀百齡雖未身臨前敵。而親赴西路督飭舟師。紀律嚴明。將弁等畏其聲望。無不踴躍用命。此次兵船在儋州洋面。追及烏石二等匪船。童鎮升、黃飛鵬等、即揮令連環攻擊。經首民張保、認定烏石二坐船。奮勇逼攏首先跳過。將該逆生擒。副將洪鰲、署都司胡佐朝、委員花東苑、周飛熊等、將盜首烏石三、及賊目鄭耀章等擒獲。其烏石大一船經孫全謀一意專注。親率弁兵過船。又將該逆生擒。並擒獲各犯。共計四百九十名。烏石二等在洋游奕。日久稽誅。今罪惡貫盈。已按名俘獲百齡於訊供後。即將該逆等予以寸磔。實足以彰國憲而快人心。此外臨陣投出者。計三千二十餘名。又東海霸股匪三千四百餘名。亦恐懼乞降。粵洋著名大股盜匪。除投首外均已悉數殲除。全省洋面。一律蕩平。允宜特沛殊恩。用昭懋賞。百齡、著加太子少保銜。賞戴雙眼花翎。給予二等輕車都尉世職。童鎮升、著賞戴花翎。給予雲騎尉世職。韓崶、黃飛鵬、著賞戴花翎。交部議敘。隨同辦事之道員溫承志、著賞給按察使銜。並賞戴花翎。朱爾賡額、著賞戴花翎。交部議敘。藩司曾燠、臬司陳若霖、亦著交部議敘。孫全謀、著賞戴花翎。以游擊超升。副將洪鰲、署都司胡佐朝、俱賞戴花翎。交部議敘。委員花東苑、周飛熊、俱著賞戴藍翎。交部議敘。千總頂帶張保著賞戴花翎。以守備超升。並著將此次在事出力官弁、查明分別等次保奏。其兵丁內尤為出力者、亦著查明保奏。其稍次出力者、賞給一月錢糧。以示獎勵。至現在投出之盜首東海霸、及賊目財富等十二名。百齡請照洋盜案內免死本罪、發往黑龍江。給打牲索倫達呼爾為奴。實屬罪所應得。但念東海霸久有歸誠之意。因被烏石二等挾制。不能及早登岸。其情尚有可原。加恩免其發遣。遞籍安置用示法外施仁之意。並著百齡宣諭東海霸等、以伊等在洋肆劫。積年稔惡。即使畏罪乞降。尚應貸死遠戍。今蒙逾格天恩。並將遣罪一併寬免。爾等更當倍加感激。回籍後安分守業。勉作良民。儻敢稍生事端。必當從重嚴懲不能再為寬宥也。現在洋面業已肅清該督等仍當整飭營伍。振興吏治。俾閭閻各安生理。漸返淳風。不得以巨憝已除。稍存懈忽將此通諭中外知之。」
參考資料
- (簡體中文)[美]穆黛安(Dian H. Murray).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華南海盜 一七九〇—一八一〇》]. 由劉平翻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ISBN 7-5004-2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