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歌手
《爵士樂歌星》(英語:The Jazz Singer),又稱《爵士歌王》、《爵士樂歌星》、《爵士歌伶》、《歌場孝子》,是一部1927年拍攝上映的美國歌舞電影。它是第一部全片使用聲畫同步的電影,它標誌着商業性有聲電影的出現和無聲電影的結束。它由華納兄弟出版,使用維塔電話公司唱片技術。它是根據山姆森·雷佛森寫的一本劇本改編的。
爵士樂歌星 The Jazz Singer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艾倫· 克羅斯蘭 |
監製 | 達里爾·F·扎納克 |
編劇 | 亞弗列·A·科恩[*] 山姆森·雷佛森[*] |
劇本 | 亞弗列·A·科恩 Jack Jarmuth |
原著 | The Jazz Singer(1925年舞台劇) 劇作家-山姆森·雷佛森 |
主演 | 艾爾·喬遜 梅·麥克艾沃伊 華納·歐蘭德 Yossele Rosenblatt |
配樂 | 路易斯·西爾維斯 |
攝影 | 霍·摩爾 |
剪輯 | 哈羅爾德·麥克科爾德 |
製片商 | 華納兄弟 The Vitaphone Corporation[*] |
片長 | 89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1927年10月6日 |
發行商 | 華納兄弟 |
電影開始時年輕的傑基·拉賓諾維茨不顧他虔誠的猶太家庭的傳統在啤酒店裡唱流行歌曲。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教堂內的領唱,他懲罰傑基,傑基因此離家出走。數年後他改名為傑克·羅賓,成為一名傑出的爵士樂歌星。他打算為自己建造一個歌手的生涯,但是他的職業願望最後與他家庭的要求和傳統發生牴觸。
情節
猶太教堂領班拉賓諾維茨希望他的兒子繼承世代相傳的家庭傳統成為一名紐約猶太隔都里的猶太教堂領班。但是13歲的傑基·拉賓諾維茨喜歡藝人生活。在穆勒的啤酒店裡年輕的傑基唱當時的流行歌曲,即爵士樂。
「強硬正宗」的猶太人莫伊沙·尤德爾森看到了傑基唱歌。他告訴傑基的父親。傑基的父親衝到啤酒店,把孩子強行從舞台上拉下來拖到家裡。傑基求他的母親薩拉,但是他父親說:「我要教他不要再濫用把上帝賦予他的嗓音!」傑基威脅道:「假如你再抽打我的話,我就出走——再也不回來!」被抽打後傑基吻了他的母親,真的出走了。
在贖罪日的神事時拉賓諾維茨悲哀地對另一名猶太人說:「本來今晚我兒子應該站在我身邊唱——但是現在我沒有兒子了。」在唱《徹底效忠誓約》時傑基潛行回家帶走了一張他熱愛的母親的照片。
約十年後傑基已經改名為更美國化的傑克·羅賓。在一個卡巴萊里他上台演出。他唱《髒臉,髒手》一支關於新生兒的父母的喜樂的歌。觀眾熱烈鼓掌。傑克對觀眾說出了電影歷史上第一句錄音傳放的對話:
“ | 等等,等等,你還什麼也沒聽到呢。等一等我告訴你們,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你們想聽《Toot, Toot, Tootsie》嗎?好。稍等。稍等。[轉向樂隊鋼琴手]羅,聽着。彈《Toot, Toot, Tootsie》,三次,明白了?第三次里我吹口哨。好加足馬力。開始。 | ” |
傑克用他生動的表演,包括一段很引人的口哨表演,感染了觀眾。此後傑克結識了瑪麗·戴爾,一名音樂劇舞蹈家。「世界上有不少爵士樂歌手,但是你的嗓音中有淚水,」她說道,並表示願意幫助傑克發展他的生涯。
在他出走的老家裡老拉賓諾維茨在教一名學生傳統的領班唱法。傑克明顯年老的母親收到了一封信。尤德爾松讀給她聽:
親愛的媽媽:我非常好,每周賺250美元。一個非常好的女孩兒,瑪麗·戴爾,給了我這個好機會。寫信給我到芝加哥州立劇院。上次你忘了寫給了傑基·拉賓諾維茨。我現在的名字是傑克·拉賓。愛你的傑基。
他母親奇怪他是否與這個「異教徒」產生感情,這將意味着他又一步遠離他的宗教根源。薩拉給她丈夫看這封信時他父親非常生氣地說:「我們沒有兒子!」薩拉慟哭。
恰好此時傑克和瑪麗都在芝加哥。在瑪麗的幫助下傑克獲得了一個雜耍馬戲團的位置因此在美國到處巡迴演出。有一個星期里他們又相遇並且在同一處上場表演。但是隨後他們就又要長期分離,因為瑪麗獲得了一個百老匯演出的主角。
在芝加哥傑克聽了一個著名領班Yossele Rosenblatt唱的聖歌音樂會。傑克辛辣地回想起他父親。就在他要上回馬戲團的火車時他聽說自己贏得了百老匯劇院的一個位置,這使得他回到了瑪麗和她熱愛的、多年未見的母親的身邊。
在拉賓諾維茨家裡,薩拉為自己的丈夫60周歲生日準備的禮物到了。這一天傑克也回來了。他母親熱情地接待了她。他給母親送了一枚昂貴的首飾。在父親的鋼琴上他為母親演奏和唱了歐文·伯林的《藍天》。這是他將在百老匯演奏的曲目。隨後傑克左手繼續在鋼琴上彈動,出現了電影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有聲對話(薩拉的台詞表達得不很清楚,加上她不停地咯咯笑,使用當時的技術很難聽得懂她說的話):
“ | 傑克:你喜歡嗎,媽媽?
薩拉:喜歡…… 傑克:太好了。讓你歡心比讓任何人歡心我都高興。哦,親愛的,你能給我一樣東西嗎? 薩拉:什麼東西? 傑克:你永遠也猜不出來。閉上眼睛,媽媽。為小傑基閉上眼睛。好,我要偷走一樣東西[他吻她]。哈哈哈哈哈哈! 薩拉:哦,傑基,哦…… 傑克:有朝一日我會把它還給你,你瞧我會不會。媽媽親愛的,假如我的演出成功的話我們從這裡搬走。 薩拉:哦,不。 傑克:哦對,我們會搬到布朗克斯去。那裡有許多漂亮的綠草,和許多你認識的人。金斯貝格家、古滕貝格家和戈爾德貝格家,許多貝格家人。我不全認識他們。我還會給你買一套漂亮的絲衣服,媽媽。 薩拉:哦…… 傑克:你會看到,屠夫的妻子弗里德曼夫人會嫉妒死你。 薩拉:哦,不…… 傑克:對她會看到。你會看到她會不會。我還會給你買一套漂亮的粉色衣服,這配你棕色的眼睛。 薩拉:哦,不,傑基,不。我……我…… 傑克:你為什麼說『不』? 薩拉:哦,不,親愛的。 傑克:誰,誰這麼對你說的?你為什麼說『不』?對,你會穿粉色的或者別的顏色的衣服。或者你會穿粉色的。哼哼哼哼。親愛的,哦,我會帶你去康尼島。 薩拉:真的? 傑克:真的,你會坐滑水船。 薩拉:哦霍…… 傑克:你知道黑磨房。 薩拉:什麼? 傑克:你去過黑磨房嗎? 薩拉:哦,不,我不會去。 傑克:不要緊,跟我一起去就不會出事了。我會吻你和抱你——你會看我會不會。媽媽,媽媽,等一等,你變得這麼愛打鬧了。媽媽,聽,我會像我上舞台一樣唱這支歌,你知道,像在劇里一樣。我會用爵士樂方法唱她。聽。 |
” |
方才傑克是以比較平常的方法唱的,現在他向母親顯示他打算在百老匯上強烈的表演方法。在歌的中間他停下來來表演他華麗的鋼琴風格。
“ | 你喜歡這樣的藝術嗎? | ” |
傑克的父親進門,看傑克表演了一會兒。他被驚呆了,然後喊出電影中最後一句錄音說出來的話:
“ | 停止! | ” |
傑克試圖解釋他的現代觀點,但是被震驚了的領班對他說:「我再也不想見到你,你爵士樂歌星!」傑克在離開的時候預言說:「我滿心熱愛來到家,但是你不想理解。但是有朝一日你會像媽媽一樣理解的。」薩拉怕傑克再也不會回來了:「我回來一次,爸爸,但是,他再也不會回來了。」領班喪氣地坐下。
傑克被趕出家門兩星期後,在《四月愚人節》(April Follies)在百老匯上演24小時前傑克的父親突然得了重病。傑克必須選擇參加表演還是履行家庭和信仰的責任:取代他父親在次日晚上贖罪日的神事上代替父親唱《徹底效忠誓約》,但是假如他去參加神事的話他就趕不上首演了。
彩排是在次日一點鐘。別人通知傑克「全裝出場!」當天晚上是贖罪日前夕。尤德爾森對猶太長老說:「這是第一次我們沒有領班。」拉賓諾維茨趟在病床上用品告訴薩拉他無法在最神聖的節日上歌唱:「我夢見我兒子來看我,他唱《徹底效忠誓約》唱得這麼美。假如他今晚能那樣唱的話他肯定會被原諒的。」
傑克在準備彩排把自己的臉抹黑的時候他和瑪麗激烈地討論他的未來打算和他們兩人都同意的他必須抵抗的家庭壓力。薩拉和尤德爾森來到傑克的換裝室求他去見他父親和替他唱歌。傑克來回無法決定。他在舞台上表演了他的演出,這是薩拉首次看到自己的兒子在台上表演。她熱淚盈眶:「他屬於這裡,假如上帝希望他在他的房子裡的話,他會讓他待在這裡。他不再是我的孩子了,他現在屬於整個世界。」
彩排後傑克回到拉賓諾維茨家裡。他跪在父親的床邊,兩人互相和解:「兒子——我愛你。」尤德爾森估計他是來代替拉賓諾維茨領班在贖罪日的神事上唱歌德。薩拉鼓勵他這樣做來幫助父親康復。就在這是製作人和瑪麗到來了要求傑克跟他們回去參加《四月愚人節》的首演。製作人警告傑克假如他不參加當晚的首演的話他就再也不會上百老匯了。傑克猶豫不決。瑪麗激他:「你說你的生涯比任何事情都優先是在撒謊嗎?」傑克不肯定他能夠取代他父親:「自從我是個小孩子以來我沒有再唱過《徹底效忠誓約》。」他母親對他說:「順着你的心決定,傑基,假如你唱但是上帝不在你的歌聲中,你父親會知道。」製作人誘惑傑克說:「你打心眼兒里是一個『爵士樂歌星』!」
在劇院裡在首演之夜觀眾被通知當晚沒有表演。傑克代替父親在猶太教堂里唱《徹底效忠誓約》。他父親在附近的臨終病床上聽意識,說出了他最後原諒的話:「媽媽,我們又有兒子了。」父親的靈魂在猶太教堂里出現在傑克身邊。瑪麗來聽,她看到傑克終於統一了他靈魂上的分裂:「一名爵士樂歌星——為他的上帝歌唱。」
「演季過去了,時間治癒創傷,表演繼續。」作為爵士樂歌星的傑克在冬院劇場上台,作為《後台》的主角參加首演。在電影最後一個鏡頭裡他的母親和尤德爾森坐在滿座的劇院的第一排。黑臉的傑克為她和向整個世界唱《我的媽咪》。
演員
- 艾爾·喬遜 飾 Jakie Rabinowitz(Jack Robin)
- 華納·歐蘭德 飾 Cantor Rabinowitz
- Eugenie Besserer 飾 Sara Rabinowitz
- 梅·麥克艾沃伊 飾 Mary Dale
- Otto Lederer 飾 Moisha Yudelson
- 理查德·塔克 飾 Harry Lee
- Yossele Rosenblatt 飾 他自己
- Bobby Gordon 飾 Jakie Rabinowitz(13歲)
製作背景
1917年山姆森·雷佛森看了一個叫《小羅賓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 Jr.)的音樂劇。在該劇中一個叫艾爾·喬遜的30歲歌手抹黑臉表演。雷佛森看完該表演後寫了一個題名《贖罪日》的小故事。這個故事是基於喬森的生平寫的[1]。後來他把這個故事改寫為音樂劇《爵士樂歌星》。1925年它的原始版本在百老匯音樂劇上演,1927年以喬治·傑塞爾扮演主角再次上演。華納兄弟購買了該劇的電影權,但是由於華納兄弟拒絕喬治·傑塞爾的薪水要求,因此喬治·傑塞爾不肯出演。華納兄弟因此問埃迪·康托爾是否願意出演,但是坎特也拒絕了。最後華納兄弟請喬森上演,他實際上是一開始導致這部劇產生的人。
電影歷史學家多納德·克拉夫頓(Donald Crafton)稱喬森是該電影最好的選擇。他寫道:「這位抹黑臉唱爵士樂歌曲的歌手當時正處於他知名度的頂峰。他就像後來的搖滾樂明星一樣,喬森用他源於非裔美國人生動和性感的歌曲和手勢打動了觀眾。」[2] 喬森接受了該角色,並成為該電影最主要的經濟資助人[3]。
在《爵士樂歌星》前也已經有有聲電影了,但是其對話都非常短。大衛·格里菲斯1921年拍的《夢幻街》在紐約上演,裡面有一段唱歌的段子,以及人群的噪聲。電影前還有一段聲音,包括格里菲斯對觀眾的演講,但是電影內沒有對話部分[4]。類似的,第一部華納兄弟使用維塔唱片技術的電影《唐璜》(1926年)以及數部次年拍攝的電影都只有音樂和聲響。《爵士樂歌星》包括音樂、聲響外還有唱歌和一些同步的對話:兩段非常普及的歌曲是由後來成為爵士樂歌星的年輕的傑基·拉賓諾維茨(Jakie Rabinowitz)唱的。他的父親,猶太教堂的領唱唱了虔誠的《徹底效忠誓約》(Kol Nidre)。著名領唱Yossele Rosenblatt扮演自己唱了另一段宗教歌曲《Kaddish》。喬森版權的成年傑克·拉賓唱了六段歌曲,五段普及的爵士樂歌曲和一支《徹底效忠誓約》。錄音是在英國出生的喬治·格羅夫斯完成的,他也為《唐璜》錄音了。
喬森的第一支歌是電影開始後約15分鐘開始的《髒手,髒臉》(Dirty Hands, Dirty Face)。這首歌后是第一段同步的對話,由傑克向觀眾和為他伴奏的鋼琴家說的,這是電影開始後17:25開始的。傑克說的第一句話是:「等等,等等,你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也是喬森常在台上說的。在1926年的短片《農莊一幕》中他說過類似的台詞[5]。這句台詞是一個對他1919年錄的唱片《你還什麼也沒聽到》(You Ain't Heard Nothin' Yet)的暗示和幽默[6]。在後來的一個場景中傑克對他母親說了類似的話,然後他父親進來,說了算一句非常武斷的話。這部電影一共約包含近兩分鐘的對話,大多數這些對話是即興產生的。其他對話則是通過當時標準的無聲電影字幕表示的。但是當時這些歌曲,對話和喬森本人的魅力在當時的觀眾中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該電影的製作共花費了42.2萬美元[7],對於華納兄弟來說相當大一筆錢。不過這並非是當時該電影廠的紀錄。此前約翰·巴里摩拍的兩部電影還要貴:使用《白鯨記》的內容拍攝的無聲電影《海獸》(1926年)的成本為50.3萬美元,而《唐璜》的成本為54.6萬美元[8]。
批評和影響
《爵士樂歌星》於1927年10月6日首次公映,其成功向好萊塢和全世界展示了有聲電影的潛力。《紐約時報》評論家莫當特·霍爾(Mordaunt Hall)稱:
自從一年多前維塔唱片技術出現以來電影院中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掌聲……維塔唱片的歌聲和對話引入得非常巧妙。這本身就是大膽的一步,因為維塔唱片的歌聲使得成品大大地生動起來了。對話沒有這樣的效果,因為它不總是能夠表達出對話的細節和聲音的作用,因此觀眾無法忽略後面的機械部分。[9]
後來有人回憶說「喬森……唱Toot Toot Tootsie Goodbye或者說那句不朽的台詞『你還什麼也沒聽到呢』時觀眾跳起來稱好。」[10] 由於當時有聲電影院還處於開始階段,因此在大多數大城市外的電影院裡這部電影在一開始的幾個月里以無聲電影上映。一直到次年春這部電影才在全美國以有聲版公映。
評論家的反應總的來說是讚揚。《綜藝》稱它為「無疑維塔唱片技術放上屏幕最好的成就……有許多力量和魅力」[11] 在猶太媒體和非裔美國人報紙如《Afro-American》、《紐約阿姆斯特丹新聞》和《匹茲堡郵報》獲得好評[12]。《洛杉磯時報》的標題有些差異:「《爵士樂歌星》紅熱,感謝維塔唱片技術和艾爾·喬森,電影本身二流」[13]。
雖然該電影的確很成功,但是多納德·克拉夫頓闡明這部電影後來獲得的好萊塢至今為止最成功的電影之一的聲譽是過度誇張了。這部電影的確很成功,但這個成功並非意外的。在它一開始公映的大城市裡它很可觀的盈利主要來源於在美國大小都市地區長時間的放映。但是克拉夫頓說《爵士樂歌星》與當時「其它著名電影,甚至一些其它維塔唱片技術有聲電影相比只不過有二流或者三流的吸引力」[14] 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該電影是當時華納兄弟歷史中盈利最高的電影。一年後它才被《歌唱傻瓜》趕過。在所有1927年發行的好萊塢電影中《爵士樂歌星》可能是賣座最高的三部電影之一[15]。
電影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華納兄弟推銷經歷山姆·莫理斯(Sam Morris的創新市場策略。卡拉夫頓寫道:
華納兄弟的維塔電影放映合同的一個特點是它實際上保證該電影被長期放映。電影院必須數星期地租借《爵士樂歌星》,而不是分散的。不像傳統的承包租借費華納兄弟提取門票的一定百分比。也就是說電影院放映的時間越長,其收入也越高。紐約福克斯連鎖影院簽署這個條約被看作是一個上頭條消息的新聞。[7]
很快美國電影工業的高賣座率電影全部開始使用這種從賣座門票里抽頭的合同了。
雖然回顧歷史《爵士樂歌星》標誌着無聲電影時代的結束,但是當時這並不如此明確。比如莫當特·霍爾讚揚華納兄弟「精明地認識到《爵士樂歌星》的布局是少有的要求它自己使用維塔技術的題目之一。」[9] 歷史學家理查德·科斯扎斯基說:「無聲電影不是隔夜消失的,有聲電影業不是立刻就充斥電影院的……雖然如此1927年依然是華納兄弟逼近關閉無聲電影歷史這本書的一年,即使他們原來的目標比這要小多了。」[16] 克拉夫頓指出1928年1月是美國有聲電影的真正轉折點:兩個月後華納兄弟公布《爵士樂歌星》在235個影院達到紀錄(不過大多數這些影院放映的是無聲版本)[7]。5月一個由為首的好萊塢公司組成的集團與美國西電簽署了聲音轉換技術的合同。7月華納兄弟發行了完全有聲電影《紐約之光》,一部音樂偵探劇。一年後好萊塢幾乎只拍攝有聲電影了。喬森與華納兄弟拍攝了一系列電影。
遺產
《爵士樂歌星》曾經被重拍過三次。1952年重拍版,由丹尼·托馬斯和佩姬·李主演;1959年電視劇,傑利·路易斯主演;1980年重拍版,主演是尼爾·戴門、Lucie Arnaz及羅蘭士·奧利花。本片於Lux Radio Theater被改編成兩次的一小時廣播劇,艾爾·喬遜重複他在電影中的角色。第一次於1936年8月10日廣播,第二次則於1947年6月2日。[17]
在流行文化中有許多地方提到《爵士樂歌星》,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性有1952年米高梅公司拍的歌舞劇《萬花嬉春》。電影講1927年時一個無聲電影公司試圖轉化到有聲電影來響應《爵士樂歌星》的成功。《辛普森一家》1991年有一集裡"Like Father, Like Clown",講述一個類似《爵士樂歌星》的故事。一名小丑的拉比父親對他想當戲劇家的兒子說:「假如你想成為音樂家或者爵士樂歌星的話我可以原諒你。」
電影史學家克里姆·加巴德(Krin Gabbard)認為《爵士樂歌星》為後來的爵士樂和歌舞電影如《班尼·顧德曼傳》和《葛倫米勒傳》提供了台詞。「假如這個理由說明1959年後對話必須是流行搖滾樂歌手說的,那麼它只證明了原來1927年電影的力量,它決定了好萊塢如何來講述流行音樂家的故事。」[18] 重要的還有「不論他們叫什麼名字,似乎1927年的《爵士樂歌星》成為了美國成功故事的代表。」[18]
1996年國家影片登記部將《爵士樂歌星》選入「文化、歷史和藝術性重要」的電影之一。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把它選為最佳電影之一,排列在第90名[19]。2007年發表了一個有三張DVD盤組成的豪華版,其中包括喬森1926年拍的短片《農莊一幕》。
分析
大多數關於《爵士樂歌星》的分析集中在傑克·羅賓在百老匯舞台上使用的黑臉表演。學者科林·維利斯(Corin Willis)這樣描寫其不尋常和關鍵的角色:
與早期有聲電影中始終不斷出現的種族歧視的笑話和暗示完全相反的是在《爵士樂歌星》裡黑臉藝術是電影的中心話題。它是對美國自我認識中的雙重性和種族混合性的藝術和表現的探查。在我看到過的從1927年至53年的早期有聲電影中出現黑臉藝術的70部電影中(包括九部喬森此後拍的電影)《爵士樂歌星》是獨一無二的,它是唯一一部將黑臉藝術當做故事發展和題材表現的中心的電影。[20]
電影中黑臉藝術的功能和意義與傑克本人的猶太血統和他想要在美國大眾文化中留下自己的足印的願望是不可分割的,這與猶太血統的喬森和華納兄弟的願望一樣。傑克·羅賓「代表着傳統和明星。華納兄弟的論點是要真正成功,一個人必須首先認識到自己的血統,」拉蒙認為。「整個電影是圍繞着裝扮室里抹臉的鏡頭組織的。傑克·羅賓需要他的黑臉裝扮作為他自己複雜的自我認識的代表。黑臉把所有這些自我認識聯繫到一起,但是卻沒有把它們凍結為一體,或者取代它們的各個組成部分。」[21]
塞莫·斯達克的觀點不這麼血統。在描寫喬森大量在舞台上表演的黑臉演唱時他寫道:「移民的百老匯猶太歌星……在黑臉歌手傳統表演時掩飾了他的猶太血統,但是強調他的白人自我。喬森的猶太口音被他的南部外表掩飾了。」[22] 他認為《爵士樂歌星》沒有真正地對待美國同化和猶太自我之間的鬥爭。他認為該電影「傳播的信息是……黑臉授予猶太移民與早先幾代中進行歌唱表演儀式的歐洲移民相同的權利和特權。」[23]
利莎·西爾伯曼·布萊恩納反對這個觀點。她回溯到山姆森·雷佛森的原意:「對雷佛森來說爵士樂就是讚美歌,就是美國方式,黑臉歌手就是新的猶太領班。根據作者自己的話,這部劇不是說黑臉是猶太人變成白人的辦法,而是猶太人表現出新的猶太人生活方式,現代美國猶太方式的方法。」[24] 她指出當時猶太媒體驕傲地注意到猶太演員採納非裔美國人音樂的因素。
獎賞和提名
獎賞
提名
外部連結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The Jazz Singer》的資料(英文)
參考資料
注釋
- ^ Brenner(2003年),第一頁,網上
- ^ Crafton(1999年),108、109頁
- ^ 采访乔治·杰塞尔. 約1980年 [2008年7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9月10日).
- ^ Bradley(1996年),4頁
- ^ Kehr, Dave. 新DVD:《爵士乐歌星》. 紐約時報. 2007-10-16 [2007年10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6月7日).
- ^ Rees(1999年),261頁
- ^ 7.0 7.1 7.2 Crafton(1999年),111頁
- ^ Glancy(1995年),2和4頁,網上。Schatz(1998年),63頁和Gomery(2005年),44頁均稱《爵士樂歌星》的成本為50萬,是當時華納歷史上最高的。但是Glancy和Crafton的數據比較完整,說明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 ^ 9.0 9.1 Hall(1927年)
- ^ Kroll(1997年)
- ^ 《綜藝》(1927年)
- ^ Brenner(2003年),2、4頁,網上
- ^ Lusk(1927年)
- ^ Crafton(1999年),529頁
- ^ 華納兄弟電影盈利數額見Glancy(1995年),4-5頁,網上,以及Crafton(1999年),528頁。其它電影的情況參見Koszarski(1994年),33頁和David Pierce. Costs and Grosses for the Early Films of Cecil B. DeMille. The Silent Film Bookshelf. Cinemaweb. 1991年 [2007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9月27日).
- ^ Koszarski(1994年),90頁
- ^ AUDIO: Al Jolson stars as 'The Jazz Singer'—Lux Radio Theatre 1947. Jewish Journal. 2008-07-06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1) (英語).
- ^ 18.0 18.1 Gabbard, Krin。《Jammin' at the Margins》,(1996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 ^ 100部最佳电影. 美國電影學會. 1998年 [2007年8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1日).
- ^ Willis(2005年),127頁
- ^ Lhamon(1998年),109、110頁
- ^ Stark(2000年),112頁
- ^ Stark(2000年),116頁
- ^ Brenner(2003年),1頁,網上
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