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耶穌學院教樓

51°45′12.32″N 1°15′25.09″W / 51.7534222°N 1.2569694°W / 51.7534222; -1.2569694

第二方庭是約1640年到約1712年建造的,右側可以看到禮堂的凸窗
牛津耶穌學院教樓的平面圖:A:第一方庭,B:第二方庭,C:第三方庭,D:低年級學生活動室,E:哈巴谷樓,F:老學員樓,G:院士花園,H:院士圖書館,J:禮堂,K:院長宿舍,L:小教堂,M:院長花園

牛津耶穌學院教樓英國牛津大學耶穌學院的主樓,位於牛津市中心。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是1571年威爾斯教士休·普萊斯向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請求建立的。在它的成立公文里伊麗莎白一世把當時學生數量已經在不斷減少的白廳學院的地和建築交給了新建的耶穌學院。普萊斯在原來白廳學院的基礎上建造了新建築,1574年他死後學院教樓依然不斷擴展。學院的第一方庭於1621年和1630年完工,它包括禮堂、小教堂和院長宿舍。1630年代裡第二方庭開始建造,但是英國內戰中斷了它的建築,這座方庭一直到1712年左右才完工。20世紀裡又建造了第三方庭,其中包括科學實驗室(目前關閉)、本科生圖書館和其它學生宿舍以及院士宿舍。除了這個主建築外耶穌學院在牛津市的東部和北部還有學生宿舍和一座體育場。

小教堂是1621年正式啟用的,1636年擴建。1864年對它進行了一次巨大的改建。對這次改建的評論不一,有支持者也有批評者。1921年至1925年任院長的哈迪稱這次改建為「計劃錯誤」[1]。1741年禮堂原來的錘梁屋頂被掩蓋在一層石膏天花板後面,兩者之間開闢了新的房間。院長宿舍是第一方庭最後建成的部分,其中有17世紀初的木製鑲板。第二方庭的院士圖書館是1679年建成的,裡面藏1.1萬本古籍。2007年學院花70萬英鎊對它進行修復。2002年在第三方庭里設置了一座新的低年級學生活動室,它比過去的活動室大一倍。2010年在學院對面設置了新的學生宿舍和教室。

牛津耶穌學院教樓的11個組成部分被列入登錄建築,其中包括第一和第二方庭的所有四個邊。11個部分被列入最高的一級保護列表,其中包括小教堂、禮堂和院長宿舍,這些建築部分擁有極高的價值。另外兩個建築部分被列為二級保護建築,其中包括一堵外牆和一座20世紀早期為第三方庭建造的附加建築。這些建築部分擁有國家級重要性和價值。建築歷史學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稱第一方庭「小巧玲瓏」[2],稱小教堂祭壇後面的單幅祭壇畫「極其可愛」[3];但是他批評1971年開放的第三方庭里的老成員樓,稱它為「做作和時髦設計」[4]。歷史學家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稱第一方庭「奇異可愛」,第二方庭則「通過不斷重複的復古山牆有一種強烈的統一感」[5]。詩人約翰·貝傑曼稱第一和第二方庭的清晰設計,加上它們的高度和方庭的大小比例使得「這些在細節上不突出的建築物成為突出的建築物」。但是他稱20世紀初添加的第三方庭「暗淡」[6]

布局

 
第二方庭第六門洞的入口,入口的塗鴉慶祝學院的划槳俱樂部在學院際比賽中獲勝

在主場地牛津耶穌學院的教樓由三個方庭組成,第一方庭是學院最古老的建築,第三方庭是最新的[7]。像牛津大學的其它許多學院一樣老建築通過一些列門洞和裡面的樓梯到達方庭里的房間,房間不是通過水平的走廊相連。這些門洞用數字排行[8]:第一方庭的門洞是1到5,第二方庭的門洞是6到13,第三方庭的門洞是14到21[9]。1878年3號門洞的樓梯被石階取代,1939年到1971年任學院院士的歷史學家貝克稱這是一個「不幸的前例」,因為1882年一場火災後13號門洞修復的時候3號門洞的「醜陋格局」在這裡被重複[10]

1571年成立時的建築物

 
禮堂里學院創辦人休·普萊斯的肖像

1571年6月27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在聖戴維斯座堂財政官休·普萊斯的建議下簽署了牛津耶穌學院的創辦證書。該證書把今天牛津市市場街和船街之間的地授予耶穌學院,這塊地今天依然是學院的場地部分。證書還把位於當地牛津大學眾多里的白廳的建築授予學院[11]。當時大學的廳為學生提供住宿和伙食,有時也提供課堂。隨着學院制度的普及廳的使用率不斷減少,不少廳被學院取代[12]。白廳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3世紀,當時他是聖弗里德斯崴德修道院的地產。它被描述為「擁有一扇巨大石門的大廈」[11]。有時它也被稱為大白廳。漸漸地白廳把周圍的廳吸收了,比如約1450年它吸收了船街上的小白廳[13]。到1571年時白廳實際上已經沒有學生使用了,因此普萊斯可以把它的地方變成新學院的院址[14][15]。耶穌學院為白廳的地向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付年息,原因是基督堂收購了原修道院的財產,成為該地產的主人。起初年息被定為每年26先令又8便士,但是在1631年前就被降低為8便士。耶穌學院一直到1866年支付這筆年息,1866年它把債還清。基督堂的記錄里描述這塊地是「從街道延申到核桃樹;寬從林蔭道到土牆」,記錄里沒有提到精確的尺寸[16]

耶穌學院在白廳的周圍還購買了其它過去的廳,其中包括屬於牛津大學林肯學院的勞倫茨廳[17]。白廳的最後一任廳長詹姆斯·查爾諾克租借勞倫斯廳,但是雖然如此依然無法吸引足夠的學生來滿足林肯學院的要求,因此他把租借合同轉讓給從1572年到1586年任耶穌學院院長的格里菲斯·勞埃德,勞埃德在他的遺囑里把這份租借合同遺贈給耶穌學院[18][19]。今天耶穌學院的禮堂部分就在原來的勞倫茨廳的地面上,它的大小為29米長,27米寬[13][17]

第一方庭

建造

 
1578年牛津地圖的截圖(南方在上方),耶穌學院(綠色)就在城牆邊

第一方庭比後來建造的第二方庭小,它長28.50米,寬23米[20]。今天圍繞第一方庭的建築物是從1571年到1620年代逐漸建成的。其中院長宿舍是最後建成的。由於新創辦的耶穌學院沒有此前創辦的學院所獲得的「大方的捐贈」因此整個建築過程很慢[21]。在新建築完工前學生住在白廳的老建築里[17]。從1571年到他1574年逝世普萊斯一共花費了1500英鎊[n 1]建築兩層樓高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沿特爾街(學院的東邊)向南到與徹尼道(這是今天的市場街當時的名稱)的交叉口,然後向西沿徹尼道延申到白廳的老房子[23]。特爾街和徹尼道轉角部分的地一開始是租的,1580年買下[15]。17世紀學院的第一本施主書裡記載了一個學院傳統:伊麗莎白一世把牛津附近兩座山上「所有木頭」送給普萊斯建造的房屋[13]。一直到1630年為止耶穌學院的地面上只有「一些小建築,大多數這些建築不連在一起,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像花園之類的設計」[18]

1578年的一張牛津市的地圖裡顯示當時的建築情況。在特爾街和船街的轉角上有「一群孤立的建築物」,這是過去的勞倫茨廳[24]。當時在勞倫茨廳與特爾街上的一座建築之間有一個空缺,今天這個空缺的地方是學院的入口,今天的入口上方有彩色的玻璃窗。當時特爾街上的建築的北端有一座大窗或者大門。另一座建築一直延申到原來白廳的建築群[18]。在普萊斯逝世那年畫的牛津市地圖上可以看到特爾街的空缺。特爾街北邊的建築估計是在17世紀初結合進方庭的,但是具體時間不明[25]。有些人認為普萊斯就已經建造了第一方庭入口的拱門[26]。總的來說普萊斯建造的建築物的結構保存至今,但是由於此後數世紀的修改從外部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5]。雖然如此有人認為「它們原本的特性」被保留下來了[13]

 
一副1675年的銅板刻顯示學院面向特爾街的相貌,小教堂的右側是院長宿舍的花園

1590年耶穌學院從克塞特學院租借了一些船街西邊的地。1613年起在這裡開始建造新建築[15][27]。1613年院長鮑威爾通過「精心計劃的募捐計劃」在牛津、倫敦和威爾斯籌集了838英鎊12先令2便士的捐款[n 2]。募捐的對象主要是學院的畢業生[28]。格里菲斯·勞埃德的寡婦安·勞埃德捐了100英鎊[n 3]。威爾斯的教士們共捐78英鎊7先令4便士,其中聖阿瑟夫主教捐了66英鎊13先令4便士[n 4]。約1620年原來的白廳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建造了廚房和食堂[29]。在鮑威爾任職時禮堂和小教堂就開工了,但是一直到1620年鮑威爾死後兩者才完工。鮑威爾的繼任募捐了465英鎊15先令6便士[n 5],施主包括主事官倫敦特委法官。這筆錢被用來「完善組成方庭的建築物和提供圖書館的家具」。到這個時候學院的方庭已經基本上完整,只有小教堂和禮堂之間還有一個空缺,這個空缺由校長自己出錢建造的校長宿舍補償完整。當時的圖書館(後來被拆除)位於方庭外,宿舍北端的西邊[30][31]

 
校長宿舍(左,1620年代建成)和小教堂(右,1621年完工),小教堂原來的入口位於今天大門的右側,已被封閉

校園的牆使用的是當地的石料[32]。17世紀遺留到今天的部分使用的是牛津市附近的一個採石場的石頭,這是當時牛津市最常用的建築材料。歷史學家阿克爾寫道所有該世紀有記錄的牛津建築物都使用這個石料[33]。第一方庭禮堂的牆上還可以看到這些石料[34]。不幸的是18世紀末發現這種石料風化得很厲害[35]:它們的表明會形成一層硬殼,翹起,斷裂,最後脫落[36]。因此許多這些石料後來被其它材料取代[34]

後期更改

1756年托馬斯·帕爾多(1727年至1763年任院長)在第一方庭東側,面向特爾街的一面,繼續開工。原來的伊麗莎白式大門被取代,學院的正面改修為帕拉第奧式,原來面向特爾街的山牆被移除,所有樓層的窗被改建為窗扇窗。帕爾多自己為此捐贈了157英鎊10先令[n 6],不過這筆捐款剛剛夠支付石匠的帳(156英鎊18先令11便士),其它的帳是別的學院支付的[20][37]。從1921年到1925年任院長的哈迪在1899年寫了一本耶穌學院的歷史,他認為這些「完全改動」使得學院「外表不協調」[38]。也有批評說其結果像一座「監獄」[39]。牛津大學詩歌教授托馬斯·沃爾頓則認為改建的規模還不夠大。1766年他給《傑克遜牛津雜誌》寫了一封信描述當時牛津的建築物。他把帕爾多對耶穌學院的更改加入他的改進列表中,但是建議把小教堂的窗改為另一個式樣[40]:

 
一副1837年的銅板畫上顯示帕爾多的更改

耶穌學院的正面在最近數年裡清除了古代的青銅氣,美化為現代的門廊。但是我謙卑地表達我自己的意見,認為小教堂東側連續的窗依然荒唐地蒙受古代的分隔和豎立的窗框,與其它部分格格不入。我因此恭卑地建議用威尼斯式窗取代。

1768年到1802年任院長的約瑟夫·霍亞在1791年和1792年一共捐贈200英鎊[n 7]維修第一方庭。18世紀裡許多老學院建築被維修。1815年第一方庭原來的山牆被移除,加高了一層樓,在上面添加了與1733年和1740年間建成的宿舍一致的垛口[1][41]。小教堂的牆增高,許多窗也被改變。在這次改建過程中建築師約翰·納西向耶穌學院提供諮詢,但是他不要酬報,而是要求托馬斯·勞倫斯為他畫一幅肖像掛在學院的禮堂里[37]。勞倫斯在納西在倫敦的家裡為他繪像,據勞倫斯的生平作者和藝術史學家利威的說法這副肖像「栩栩如生」[42]

 
耶穌學院在特爾街的外表,1856年使用巴斯的石材重新覆蓋外表,右側遠方是1636年的小教堂窗

1853年在巴克勒(1852年至1882年任學院建築師)的指導下建築物的南面被整修,1856年特爾街的外面使用巴斯的石材重新鋪飾,與此同時大門的上方建造了一座塔[10][41][43]。這項工程的總經費為3349英鎊[n 8]。帕爾多18世紀的更改被去除[38]。1856年《紳士雜誌》讚揚巴克勒「抵擋時髦」保持15世紀風格[45]。維多利亞建築評論家豪威爾稱巴克勒的工作「為耶穌學院建造了新的美麗表面,體現除牛津學院的審美觀」[39]。詩人約翰·貝傑曼說埃克塞特學院對面的學院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好榜樣」[46]。與此相反的建築史學家迪亞克評論說巴克勒在特爾街上的另兩座學院重修後也做了重修,說巴克勒的學院哥特式風格「完成了特爾街學院正面的重修工作,使得這條街變的沒有生氣地一致性,這是這條街過去沒有過的」[47]。阿克爾寫道「一些最可怕的哥特復興式建築」群集於特爾街兩側[48]。1891年當時的副院長托馬斯寫學院的歷史時寫道這些重修工作「被公認非常好」,但是有些任認為「過去的雅各布式大門與當地的學院建築風格更和諧,更適合位於一條窄小的街上」[49]。2000年學院表面的石頭被清洗,與此同時特爾街入口的門房重建,為守門人提供更好的辦公室、為學生提供各自的信箱,以及提高整個宿舍的保安[50]。1896年在方庭中心添加了四塊草坪,四條石板路交叉在草坪中心,取代1662年以來遺留下來的亂石[51]

建築史學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納描寫第一方庭「小巧玲瓏,尤其因為它不同的風格」[2]。他說南側部分伊麗莎白式建築和普萊斯後建造的部分雅各布式建築連接在一起,其區分尤其在市場街的一面「顯而易見」。他指出第一方庭的窗是伊麗莎白式的,它們有豎立的風格和拱形的入光口,是對稱的,而禮堂的窗則是哥特式的[52]。歷史學家[約翰·朱利葉斯·諾里奇寫道第一方庭「奇異可愛,部分因為它的大小,部分因為它含有一些小的怪癖」,其中包括從入口到禮堂橫跨方庭的彎曲小徑[5]。但是建築師和設計家休·卡森卻認為這條「彎曲不軸心的小徑」是學院最古怪的特徵[53]。第一方庭的所有四個邊都是一級登錄建築[54]:北面的宿舍和小教堂[55][56]、西面的禮堂[57]和東面和南面的建築物[41][58]

小教堂

建造和裝飾

小教堂內部,左:1814年,19世紀中改建前;右: 2006年

小教堂是在鮑威爾任校長(1613至1620年)時開工的。小教堂一直到1921年塞沃爾上任院長完工。1921年5月28日牛津主教主持舉辦啟用儀式[59]。禮堂里的塞沃爾肖像顯示他拿着一卷寫有「塞沃爾的牛津耶穌學院小教堂設計」的紙,來說明他是小教堂建造的主要捐款人[30][31]。小教堂有四扇面向方庭內院的垂直式窗[3]。1633年小教堂里添加座位,1636年它在兩個方向擴展。向東小教堂一直擴展到特爾街的邊上,在這裡添加了一扇新窗,原來的窗轉化成一座拱;向西入口被繼續向西推[59][60]。這次擴建的最終費用為211英鎊[n 9],其中南威爾斯蒙茅斯郡的威廉爵士支付了200英鎊[n 10][30]

建築史學家賈爾斯·沃斯利描寫小教堂為哥特復興式的一個典例,而不是哥特式遺留,因為在這個情況下建築師特意選擇了一個已經過時的建築風格。在當時古典主義建築已經被公認為「唯一可接受的建築風格」了[61]。窗分七節,上面有個五枝的花形窗飾[20]。小教堂是17世紀前半葉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故意選擇哥特式而不選擇古典主義的建築之一;其它例子包括牛津林肯學院的小教堂、牛津大學瓦德漢學院小教堂的窗和禮堂的頂和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圖書館。該圖書館是1624年建造的,它故意選擇了哥特式窗因為「一些評選官」偏向老風格,認為它「更加適合這樣的建築」[61]。類似的,1908年藝術家和史學家艾梅·瓦蘭斯寫道哥特式建築雖然已經「病入膏肓和死到臨頭」但是依然「盤留已久」在牛津大學。他補充道耶穌學院和瓦德漢學院的小教堂以及1640年建成的基督堂學院禮堂「雄偉」的扇形拱頂入口都是「當時最令人敬慕」的建築。基督堂是在格洛斯特座堂迴廊使用扇形拱頂後幾乎300年建造的[62]。牛津少數內戰前的古典主義建築物有威廉·勞德建造的坎特伯雷方庭和一些大門,比如牛津大學植物園的大門。在劍橋這樣的例子更少[63]。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讚美耶穌學院的小教堂。古董收藏家和文獻收藏家拉舍萊斯 在1821年寫道「除了說它是由威爾斯貴族私自捐款建成的外,任何其它說明都將是殘酷的」[64]

聖壇長5.03米,寬6.93米,小教堂的主堂長16米,寬6.7米[20]。1648年弗朗西斯·曼塞爾在他的清單裡記載一名叫列維斯·羅伯茨的倫敦商人捐贈了「數百塊白色和黑色的大理石……被用來鋪在小教堂的上方」[30]。這些石頭是什麼時候鋪到地上的不明,在1864年修復的時候一些被移除,其它的還保留至今[65]。橡木講壇是17世紀初製造的,覆蓋有長方形壓制面板[66]。小教堂樓頂西端有一鐘樓,它的東西兩側有三葉狀的開口,另外的兩側有三葉狀的裝飾[20]。這座鐘樓是約1915年建造的,用以取代一座過去類似形狀的鐘樓[3]

 
小教堂入口上方的山形牆面

1636年小教堂擴建時它的門廊移動到今天的位置[30]門坊和石柱的上頭被改變。門拱把上方的門框分成兩部分,左側刻有一枝玫瑰,右側刻有一枝薊[20]。玫瑰和薊分別是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象徵,英王詹姆士一世1603年登上英格蘭國王王位後開始在他的徽章上使用這兩朵花[67]。模壓支架支持柱頂。柱頂上的三角楣飾里刻有棕櫚樹葉和小天使的頭[20]。門拱上的拉丁語銘言為Ascendat oratio descendat Gratia(「祈禱升天,神福臨凡」)[3][68][69]。小教堂擴建時原來的入口被蓋住,一直到1869年覆蓋的石料被翻新的時候才被重新發現[56][70]

從1686年到1712年任院長的愛德華茲生前花了1000英鎊[n 11]裝飾小教堂的內部,尤其是神壇部分(東端),1693年他還添加了一塊屏風把小教堂的主堂和前廳(西端)分開[1]。屏風上有從1661年到1673年任院長的詹金斯的紋章。到1899年為止還有塞沃爾的紋章。1899年在前廳里裝風琴的時候塞沃爾的紋章被移到門上(有人說幾乎不可見)[10][71]。今天的風琴是1994年裝設的[72][73]。屏風有橢圓形的空——佩夫斯納評論說它顯示了17世紀後半頁「空洞雕刻的重要性」[74]。添加屏風後一直到19世紀中小教堂里基本上沒有更改,只有一些物件捐贈比如一張青銅桌和兩把銀燭台[10]

維多利亞時代的更改

 
從特爾街看1853年安裝的花窗玻璃

1853年院長、院士和大多數住宿學生一共為小教堂東側的花窗玻璃捐獻了350英鎊10先令。花窗的最終價格為399英鎊[n 12]。花窗上表達了不同聖經故事,其中包括耶穌三次起死回生的故事[69]。花窗上還有成對的舊約和新約故事來體現它們之間的預表關係,比如逾越節最後的晚餐約拿從鯨腹逃生與耶穌復活、和以利亞升天與耶穌升天[75]。佩夫斯納稱這副花窗為「擁擠、有點陰沉,有許多小圖面的作品」[3]。在花窗裝置以前東側的窗前掛着一副圭多·雷尼畫的《聖米迦勒戰勝龍》。花窗裝上後這副畫被移到前廳;前廳里裝設風琴後它被移到聖壇的南牆上[72][76]。2000年面向特爾街的石牆被整修的同時花窗被取下和清洗[77]

1863年6月15日當時的院長威廉斯和院士決定對小教堂進行翻修[10]。這個計劃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是當時的副院長,他希望通過這次行動把學院推向安格魯天主教的方向[78],但是最後他沒有成功。喬治·埃德蒙·斯特里特被任命為翻修建築師,他幾乎擁有完全自由。1863年他對學院的財政官說小教堂「雖然已經很老了但是風格很好」,「除了牆和屋頂的老修飾外對它做任何其它更改」都將是「不可饒恕」的。但是後來他卻說裡面的家具「不協調」,座位「極其不舒服,下跪根本不可能,坐下簡直就是苦修」[79]。1864年斯特里特完工,總費用為1679英鎊18先令10便士[n 13]。聖壇的拱頂被擴大,原來位於拱頂兩側的塞爾韋爾和曼塞爾的紀念碑被移動到聖壇的北牆上。除了隔開前廳的屏風和講壇外所有木製的家具和裝飾都被移除,小教堂里裝了新的座位和在主廳里裝了新的木板覆蓋。祭壇的後面裝了一塊石頭的屏風,不過斯特里特原來的設計沒有被批准,他必須對原來的設計做更改[10][72]。最後裝設的屏風由三塊大理石板組成:中間的顯示耶穌被釘十字架,右側的顯示耶穌扛他的十字架,左側顯示耶穌跪在聖母瑪麗前。祭壇由一塊花崗岩平板組成,由六根花崗岩柱子支持[80]

 
1864年設置的祭壇屏風

對這次改造的評論不同。1864年10月21日《建築新聞》報道說改建已經接近完工,其「性格非常開朗」。報道說新拱頂「漂亮」,「極好地」承託了東邊的窗,「其它改善」包括「漂亮的屏風」和「極其美麗」的大理石、雪花石膏和水泥花磚地面鋪設[10]。托馬斯說就改建的好壞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但是「毫無懷疑」擴展拱頂是一個過錯,因為「它永久性地把建築的比例減小了」。他說新的木工家具「本身不錯」,但是與前廳屏風造成「太強烈的對比感」[70]。哈迪也持批評態度,稱這次工程「計劃錯誤」[1]。他抱怨雅各布時期的木匠家具被太廉價賣掉了,說它們被「無情地拆下,過路人唱支歌就給賣掉了。」他說祭壇屏風「有點俗氣」[68]。大約與此同時有人評論說小教堂「美麗」的雅各布時期內部裝飾被「摧毀」,牛津「差點蒙受其它不可挽回的損失」[81]。諾維奇說改修「有好的個別細節」但是「可悲的是破壞了它的性格和氣氛」[5]

與此相反的佩夫斯納稱祭壇屏風「非常可愛」[3]。一名20世紀的牧師說屏風白色和棕色的大理石看上去像「咸牛肉」,因此把它用帘子遮住[73]。有人聽到貝傑曼在引導一群參觀耶穌學院的人說祭壇「可貴」[73];他還寫道小教堂「可愛的經典屏風」「無論如何倖存了可怕的改修」[6]。1994年裝設新風琴的時候風琴的製造者認為祭壇周圍的帘子和中心過道上地毯有礙小教堂的聲效,因此它們被移除[73]。儘管斯特里特在牛津建造和改造了多座教堂但是在牛津大學這是他獲得的唯一一個項目。斯特里特的兒子寫他父親的傳記里說這可能是因為他父親「非常果斷地堅持哥特式早期的風格,以及很強烈地爭論牛津已經有足夠退化的形式,應該轉向向純粹的早期格式。這可能把當權者嚇跑了」[82]。卡森雖然說維多利亞時期的小教堂和學院其它部分「大多數相當暗淡」但是「堅固的座位和它們平坦葉子形狀雕塑的扶手自有特性」[53]

 
面向西方的小教堂內景,1994年裝設的風琴位於1693年添加的屏風上

被斯特里特移除的木家具以名義金額賣出,唯一的條件是它們只能在禮堂、小教堂或者圖書館裡被使用[83]。一些這些家具最後淪落到倫敦東部沃爾瑟姆斯托森林學校的圖書館和小教堂[84]。雖然斯特里特向學院報告說祭壇欄杆上的雕刻是小教堂里唯一有價值的木工,他還建議把它們和前廳的屏風及其附近的座位一起使用,但是最後這些欄杆還是被移除了。一些木家具被轉移到安格爾西島波德登的聖埃德恩教堂。該教堂從1648年一直到1920年威爾斯教會被解散位置一直與耶穌學院有聯繫[84]。一些木板被重新使用在學士圖書館裡(第二方庭);其它一些在波德登被重新使用的木板也來自學院,但不是顯然不是來自小教堂,因此可能來自一條不再被使用的圖書館長廊[85][86]

紀念碑

小教堂里有一些紀念前院長的紀念碑。除移到聖壇北牆上的塞爾韋爾和曼塞爾的紀念碑外還有八位前院長的紀念碑[71][87]。塞爾韋爾的紀念碑是少數牛津刻有跪着的人像的紀念碑[88]。四扇花窗玻璃分別紀念院長托馬斯、威廉斯和吉爾伯特森,以及一名1878年在一次海難中喪生的前學生[78][89]。兩次出任英國首相哈羅德·威爾遜在1930年代裡是耶穌學院的學生。1995年他死後他的寡婦把他的嘉德勳章絲帶捐贈給學院,今天掛在小教堂的南牆上[90]。過去小教堂里有一尊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更知名的是他的外號「阿拉伯的勞倫斯」)雕像,這是一尊位於聖保羅座堂雕像的拷貝[91]。勞倫斯曾經是學院學生,他畢業於1910年[92]

院長宿舍

 
約1700年添加的宿舍入口上的貝形門檐

院長宿舍位於第一方庭北側,小教堂(在其東)和禮堂(在其西)之間,是一座一級登錄建築[55]。它是第一方庭里最後被建造的建築物[31]。塞爾韋爾在1621年到1630年間自己出錢建造了這棟房子其中有「一間非常漂亮的餐廳,裝飾有優美雕刻的壁板」[93]。迪亞克說「主房雕刻的木壁板設立了學院首腦奢侈的新標準」[94]。佩夫斯納評論說分三層的壁板上雕刻的橢圓是直立的, 而不是橫躺的,「看上去即莊嚴又富麗」[74][91]。1637年裝置五間「書房」時宿舍被改建很大[30]。大門上的貝形門檐是1670年到1740年間添加的。佩夫斯納認為它是在1700年左右添加的[68]。佩夫斯納和卡森兩人都說它「美麗」[3][53]。它的內部精心雕刻為象形繭和一顆小天使頭[66]。卡森稱它是學院裡「最好」的雕刻[53]。宿舍正面原來的山牆在1733年到1740年間被拆除,被垛口取代[1]

1802年約翰·納西計劃改造院長宿舍[95]。他的計劃沒有立刻被採納,1884年加造北翼的時候他的計劃被部分實現[37][55][96]。這個改造後來改建成學生宿舍[97]。1884年宿舍的西側添加了一扇凸出窗,俯視第二方庭[3]。1927年到1935年間院長宿舍表面的覆蓋石板被大部分取代[55][96][98]

 
特爾街和船街交叉口的門洞(1824年建造)

1654年邁克·羅伯茨為院長時學院的記錄里有建造一座舞廳的支出。這座舞廳位於院長花園的西側,在一座外屋、馬圈和花園的牆之間。在17世紀裡學院們往往在其周圍添加舞廳、保齡球場地和小樹林,這樣本科生可以在他們的教師嚴厲的眼前消閒,而不是去酒店裡追求被禁止的歡樂。1757年院長托馬斯把舞廳的地方合併到宿舍花園並在那裡加造了一座車庫。通過特爾街和船街角落上的入口馬車可以沿花園北側的車道到達車庫[99]

在1675年戴維·洛干的學院的銅板畫上可以看到花園和舞廳,「花園可愛吸引人,上面的筆直的小徑和茂密正式的花壇」[97]。1826年花園被修繕,在特爾街和船街的角落上建造了一座門洞[100]。1884年花園的西頭因為宿舍擴建、東頭因為建造自行車棚和車庫被縮小[97][99]。從小教堂北側沿特爾街和船街到花園北側的牆是二級登錄建築[54][101]

禮堂

第一方庭,中間是禮堂,院長宿舍和小教堂在右側

和小教堂一樣禮堂主要是1613年到1620年間在鮑威爾任院長時建造的。鮑威爾死後不久禮堂於1620年完工[31]。今天禮堂里的壁板、三張桌子和兩張長凳還是鮑威爾時期留下的[102]。禮堂長16.5米,寬7.6米,是一座一級登錄建築[57][66]。不像傳統給禮堂加熱時使用開放的火盆在耶穌學院的禮堂里火爐設置在一座巨大的壁爐里[103]。1634年禮堂里設置了一塊屏風,其造價為3英鎊1先令[n 14][30]。佩夫斯納特別強調該屏風「精心修飾的立柱」和楣上的龍,說它是牛津屏風中心四周使用L形的早期典範[74][91]。諾維奇說屏風上的龍「相當可愛」[5],蒂亞克說它們強調了耶穌學院與威爾斯的聯繫[94]紅龍是威爾斯的象徵之一。1637年添加了從第一方庭進入禮堂的石階[30]。17世紀裡禮堂的內部做了更改。畫有不同徽章的窗被移除,改成一扇凸窗[38]。佩夫斯納評論道「這些禮堂的窗和17世紀牛津哥特式的不同,只有埃克塞特(學院)禮堂的凸窗和它們完全一樣」[3]

 
禮堂,建於約1613年至1621年,石膏屋頂是約1741年添加的

1741年和1742年禮堂內部進行巨大改造。原來的橡木橫梁屋頂被石膏板覆蓋,在原來的屋頂空間裡建造了新的房間。這個項目的總支付為423英鎊17先令4便士[n 15][37][38]。1891年托馬斯說添加石膏板屋頂和屋頂房間的原因是為了增加宿舍數量。他表示希望因為數年前宿舍擴大了,禮堂能夠很快獲得它過去的大小[70]。他未能如願,石膏屋頂被留下來了。但是2003年屋頂房間之間的牆壁被拆除,把它們改建成教室,改建還使得在教室里可以看到原來禮堂頂部的木結構橫梁屋頂[104]。佩夫斯納描述1741年在北牆上添加的雕塑「大而豐富」[91]。雕塑里顯示了學院的徽章。蒂亞克強調天花板「生動洛可可式的石膏雕塑」[105]。19世紀早期禮堂的東側和西側外表增添垛口,屋頂的石膏板被更新[37]。1831年禮堂的外牆上裝了一隻鍾[68]。學院裡有一個傳統:考完整個學業最後一次試後學生在打開香檳酒瓶時瞄準這隻鍾,假如酒瓶的軟木塞子打中鐘的話該學生就能獲得一等榮譽學位[106]。1913年12月4日一場大火威脅摧毀禮堂,但是得以控制住。此後的重建在禮堂內部添加了一座陽台,其欄杆直接與1634年的屏風相聯[96]。禮堂里有一幅伊麗莎白一世的像,還有前院長和贊助者的像[107]。禮堂里還掛有宮廷畫家畫的其他兩位向學院捐贈的君主的畫像:安東尼·范戴克畫的查理一世彼得·萊利畫的查理二世[108]。有人認為耶穌學院的禮堂是「牛津所有學院禮堂里最矚目的」,因為它有「漂亮的壁板、嚴格的天花板和著名的肖像」[109]

第二方庭

擴展和內戰

 
第二方庭的西北角,草地上蓋着雪

1640年學院曼塞爾任院長時募捐了數百英鎊來建造第二方庭。北側和南側的部分建築當時就已經完工了。1638年曼塞爾化90英鎊沿市場街買了一塊地[n 16][110],後來第二方庭的西側大部分位於這塊地上[111][112]。1638年學院還向市政府建議允許購買市政府沿船街的地來把整個方庭完整起來。但是市政府拒絕[113]。曼塞爾的繼任和傳記作家詹金斯報道說曼塞爾已經有了足夠的捐贈來完成第二方庭,包括在它的西側建造一座圖書館。但是英國內戰的爆發使得他的計劃擱淺[60]。1648年清教政府命名邁克·羅伯茨為院長後支持查理一世的威爾斯房客決絕交租金,使得學院「瀕臨破產」[114]。學院「陷入……管理混亂」[115],1660年學院「情況惡劣」,蒙受了「十年貪污和就牛津的情況而言在革命期間相當獨特的內部衝突」[116]。1675年學院沿市場街獲得更多地[113],1767年建築工作繼續[117]。詹金斯在西側建造了圖書館,這幢建築1679年完工。學院購買了更多的地來補缺市場街和船街之間的空缺後[113],1688年到1712年任院長的愛德華茲建造了更多的屋子,其中包括專科生活動室,完整了內方庭。這個工程在他1712年剛死後完工。1736年專科生活動室里添加天花板和壁板,其總費用為52英鎊4先令5便士[n 17]。學院西側的牆被向後推來擴大活動室的花園和提高室內亮度[1][118]。牆壁的表面被使用新的石材修繕和修復,不過這都是小工程[119]

第二方庭比第一方庭大,長31.55米,寬28.80米[120]。最晚從1695年開始方庭的內部鋪鵝卵石,185年改為草坪[51]。第二方庭的所有四個邊都是一級登錄建築[121][122][123][124]。佩夫斯納描寫第二方庭為「布局一致」,強調其「規則的窗擁有拱形的開口和窗檐形成連續的垛口」[91]。荷蘭式的窗有拱形的窗檐和半圓形的三角楣飾[91]。諾維奇描寫第二方庭「通過不斷重複的復古山牆有一種強烈的統一感」,他補充說「我很感激凸出的角樓、窗口、煙囪圍欄和東側的鐘中斷單調性」[5]。他指出第二方庭是1634年開建的牛津大學大學學院前面方庭的「複本」;他在描寫大學學院是寫道它有耶穌學院「同樣的雙葉窗、同樣的三層樓上不斷起伏的塑造和同樣的形狀奇怪的山牆」[125]。蒂亞克也說第二方庭的山牆「顯然受影響」於大學學院[94]。作家賽蒙·詹金斯說第二方庭擁有「熟眼的牛津都鐸式窗和修飾的荷蘭山牆,像威爾斯龍的牙齒一樣排列在天際線上,旺盛的花盆為它增添姿色」[126]。貝傑曼在描寫第一和第二方庭時說它們從「各個方向看上去都像科茨沃爾德大廈」,補充說「耶穌學院清晰的設計和建築的高度與方庭的大小之間的比例使得這些在細節上不突出的建築物成為突出的建築物」[6]。19世紀的古董收集家羅利·拉斯切雷斯卻描述山牆為「慘澹」,並要求把它們拆掉改成垛口,使得它們和禮堂的凸窗一樣。他還說「整個學院需要被哥特化,也就是說把它改造成所說的格式。它是這個格式的好料」[127]。卡森說第二方庭和第一方庭是「基本同樣的混合」,但是開上去有點「狹窄和死板」[128]

院士圖書館

 
1740年畫的從南側看耶穌學院。第二方庭已經完工,在左側,第一方庭在右側。左下角的窗是學士圖書館的南窗

今天被稱為院士圖書館的建築部分位於第二方庭的西側。它是167年建造的。當時的院長是詹金斯,他也是項目的資助者之一[37][117][118]。它取代塞爾韋爾建造的第一座專門作為圖書館建造的建築物。這座老建築物位於禮堂西側,今天第二方庭的北翼所在的地方[129]。此前學院的書藏在廚房和食堂上面的房間裡[130]。塞爾韋爾的圖書館似乎建在一座帶頂的走廊上,在它的上面還有學生宿舍[129]。它後來「狀態敗壞」[30],1640年建造第二方庭北翼和南翼的時候被拆除[111]。內戰導致建築工作停止了很長時間後,1675年學院沿市場街買了三塊地,1676年和1678年第二方庭的西南角被建成,這次工程的總費用為1439英鎊14先令13便士[n 18][131]

圖書館長20米,寬6.63米[132],位於一幢獨立房屋的第二層,下面是學生和學士的活動室。它的結構基本上和早先塞爾韋爾的圖書館一樣[133]。1679年書籍被移到新圖書館[131]。圖書館裡的書架是約1628年造的。在早先的圖書館裡它們就已經被使用了。它們上面有圖案裝飾[91][134]。書架長2.1米,上面配有鉸鏈連接的讀書台。一些書被用鏈子鏈在書架上。後來不知什麼時候鏈子被去除。但是到1765年為止還有買鏈子的記載[132]。估計1691年圖書館內建造了一座藏書陽台。這座木板的陽台沿整個圖書館的東側[134]。「通過一架巧妙優雅的樓梯」可以走到陽台上[132]。圖書館西側有兩層共九扇窗,東側今天下層有六扇窗,上層有四扇窗(被陽台上的書架擋住)[85][134]。圖書館的結構和一根露在外面的木頭的位置使學者估計原來在西側也有一座陽台。假如這裡的確曾經有過一座陽台的話自從1800年圖書館重新布置後它就沒有被使用過[86]。它被拆除後可能隨斯特里特改建小教堂移除的一些木具一起轉移到安格爾西島波德登的聖埃德恩教堂。其它一些小教堂里的木具被用在東側的陽台上——一些陽台上的雕刻修飾與聖埃德恩教堂的一樣。一些陽台的板顯然被切割使得它們適合到它們現在的位置。其它的只是鬆鬆地配到今天的位置里,或者甚至上下顛倒,說明它們過去不是用在今天的位置[85]

 
2010年圖書館內部

哈迪認為「假如它的頂是木頭頂而不是一般的天花板的話它會稱為最美麗的學院圖書館之一」[43]。1914年本科生圖書館搬到方庭另一處後有人說耶穌學院學士圖書館是「牛津圖書館中最可愛的之一,也是最少被使用的之一」[135]。圖書館南端的窗有四個入光空。佩夫斯納強調儘管它的建築時間它依然是哥特式的[91]。賽蒙·詹金斯說圖書館是「一個喜悅」[126]。貝傑曼1938年寫道「木工、書的棕色皮革、清晰的窗和房間的狹長高達使得它稱為牛津最不知名的景色」[6]

圖書館裡藏有1.1萬卷印刷的老書,其中許多學院收藏的罕見書籍,包括一本1545年印刷的腓力·墨蘭頓簽名的《聖經》、許多學者和哲學家愛德華·赫伯特的寫作以及17世紀印刷的羅伯特·波義耳艾薩克·牛頓的作品[73][136]。圖書館裡還藏有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為《12世紀末十字軍東征對歐洲軍事建築的影響》[92]。2007年學院募捐70萬英鎊對圖書館修復。圖書館屋頂漏,地板被真菌和甲蟲入侵,此外圖書館需要添加暖氣和紫外線燈光來幫助保護書籍。2008年彌補這些缺陷的工作和其它一些工作完工[136][137]

第三方庭

20世紀的擴展

 
船街入口上的塔樓(1907年)

狹長的第三方庭位於船街上,在第一和第二方庭的北邊,院長宿舍花園的西邊。學院從它建立開始在這裡就有一些地。18世紀時這裡是學院馬圈。1904年火災後馬圈和船街上的門洞被拆除[138]。另一座屬於學院的約80米長的房子在這次火災里也受損。房子的一層樓租給牛津電燈公司——火災就是在那裡起發的,原因是電線過熱——二層樓里是一個木匠的工坊和一家書店。這座房子也被拆除,此外學院看門人和學院管家的房子也被拆掉[139]。一些被拆除的房子的石頭後來用來另一座建築[140]

1906年到1908年間船街上建造了取代老建築的建築物,實際上開始了學院的第三方庭[96][141]。建築物的設計師是學院自己的建築師。建築的石料吸取了過去的教訓,採用比較耐風化的石料[119][142]。這座建築今天是二級登錄建築,有人評論說它保持了19世紀學院翻修後的中世紀外貌[91][142][143]。但是也有人把這座建築的設計描寫為「幾乎滑稽的『傳統』風格」[144]。貝傑曼覺得它「暗淡」[6]。卡森描寫第三方庭是「一條狹長的庭院,四周是一堆19和20世紀的建築,它們使勁想要使自己顯得有意思」[128]。這次工程一共投資13656英鎊[n 19][143]。建築里有學院的科學實驗室和一座新的大門塔樓,此外還有學生宿舍和一座學生的圖書館[96][138]。1908年第三方庭內還建造了一座廁所和澡堂,它被戲稱為「第四方庭」[141]。到那時為止學生要洗澡必須使用他們房間裡的鋅澡盆[145]。一直到1946年為止學院才開始在方庭的每個層樓裝置浴室和洗漱間[146]。1971年建造老學士樓時「第四方庭」被拆除[141]。第三方庭里還有一間酒吧(位於實驗室下的地窖里)、一間計算機房和學生洗衣設施[7][147]

實驗室

從1907年到1947年被使用的實驗室一共占三層樓[96]。除了最後三年外從1907年到1944年任學院院士的物理化學家戴維·查普曼任實驗室主任。它被關閉時是牛津大學最後一座由學院組織領導的實驗室[148]。實驗室以前院長詹金斯命名。實驗室進行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尤其在化學方面)稱為學院學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43]。實驗室啟用儀式的小冊子裡說近年裡學院裡的科學學科學生數量驟增,學院開辦實驗室可以幫助本科生的教育,以及把想在牛津大學繼續深造的威爾斯大學畢業生吸引到耶穌學院[149]。大學開始向學生提供集中的設施後學院的實驗室沒有必要了,1947年它被關閉[96][150]。學院把實驗室改建為學生和學士宿舍以及開辦了一個凱爾特文化的圖書館。改造的總經費為2.5萬英鎊[n 20][96]

老學員樓和吧本科生活動室

 
1971年啟用的老學員樓的一部分

老學員樓里有一座音樂間、24小時宿舍和一些閱讀室。它是1969年到1971年間建造的[91][151]。這座樓是學院慶祝400周年成立時向老學員募捐建造的,1971年威爾斯親王查爾斯主持啟用儀式[152]。建築設計時學院說「準備犧牲一些宿舍來換取建築物的美麗」[153]。其結果是一座和第三方庭的其它部分一樣覆蓋噴砂水泥的水泥建築[4][138]。一樓的一部分是位於穀物市場街上WH史密斯市場的後面,因此進樓的門位於二樓。寢室V形窗說是故意這樣設計來「反應老建築的複雜性」,以及來提高室內的視野[153]

佩夫斯納對老學員樓使用的斜面設計不滿。他寫道樓的入口在對角的樓梯上,「對這座建築來說典型」,以及建築師「屈服於今天的斜面流行:斜面的背面、入口層樓斜面的外部支柱、上面兩層斜面的基礎」。他稱之為「做作和時髦的設計」[4]。蒂亞克說老學士樓是「粗野主義的」[154]。諾維奇說它顯示「對直角的反感,使得方庭正面看上去有良好的幾何形式」[5]。另一名批評家卻說老學士樓通過「古怪和衍生的細節」過分想讓自己「牛津化」,它的設計「充分使用了極小的面積」,在一個「單調」的轉角建造了「一座生動和親熱」的建築;批評家總結道,總而言之建築的優點超過它的缺點[153]

1989年樓里添加了一間會議室,它以一名過去的院長命名[138]。老學院樓通過一座橋(佩夫斯納補充說「當然它是斜的」[4])與學院在船街上店鋪上面的房屋相連。這些橋是1908年到1909年間添加的。佩夫斯納強調「四座對稱組合的山牆」[4][138]。在穀物市場街上面也有一些學生宿舍,2000年這些宿舍的家具被翻新[155]

2002年,一個為時兩年船街店鋪上宿舍的翻修完工。最下面那層樓的屋子從學生和學士宿舍改建為新的本科生活動室,用來取代第二方庭里由於學生數量增高太狹小的學生活動室。新的本科生活動室比老的大一倍,它可以分成小屋子,也可以合併舉辦大的會議;此外活動室里還有一間廚房、學生委員會會議室和一間延申到屋頂平台的大玻璃窗房間。本科生活動室上的三層是新的學生宿舍[156]。過去的那兩間本科生活動室房間都陳放有戰爭紀念品,它們被轉化為學會和會議室[157]

學士花園

學士花園位於第二方庭西側的後部,專科生活動室的後面。通過專科生活動室或者通過第三方庭可以進入學士花園。它源於1683年花費3先令6便士建造的一座花園[n 21]。當時它約30米長,3到6.1米寬。1735年通過收購更多的地把它的長度延長到約52米。今天它被其它建築遮蓋在陰影里[158]。前學院文獻管理員描寫它為「仿佛高大建築間的一條有鐵門的隧道,在鋪設的石板上散布着座位和桌子,一顆枝葉茂密紫色葉子的李樹覆蓋着花園」[97]

第四方庭

學院在市場街和穀物市場街的轉角上擁有一塊地,這裡原來是一片商業建築,2019年開始這裡開始在商店上面建造一座新的方庭,裡面有新的學生宿舍和和教學設施,計劃這座建築將於2021年學院450年建院周年時完成[159]

其它建築

 
運動場上進行板球賽

1903年學院在牛津東部購買了10公頃地作為運動場[160]。1905年的亭子於1995年被運動場對面的新亭子取代;老亭子今天被用作乒乓球屋,它的上面有一座有三個寢室的學生宿舍。1967年在運動場邊上建造了第一座宿舍,1988年和1990年間又造了兩座新的[160][161]。1974年帕夫斯納說這些建築是學院新建築里值得一提的[162]

2000年在體育場附近又建造了新的樓房,使得可以住在這裡的學生數提高到135名。2002年有人在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會刊上讚揚這座新建築「細節分明」和「構局豐富」;他說「有條理的空間……使人回想起傳統學院方庭是如何給予當時還是全新的大學的意念一個建築的體現」[163]。他強調粗看這幢房子像伊麗莎白式,其中有一座庭院花園,「但是仔細看顯示它的設計風格是當代的」;他寫道「總印象是整個建築精密,但是結合着實用的內在觀」[161]。但是他也評論道雖然裡面空間很大,但是家具「看上去像一座高速公路旅館」[163]

 
船街上的房子

一名名叫斯蒂文斯的老學員捐款使得學院1974年可以在牛津北部建造一座學生宿舍[160]。1976年伊麗莎白二世為宿舍舉辦啟用儀式[164]。學院在船街也有一些用作學生宿舍的房子[165]。學院在船街上花費180萬英鎊還購買了另一座地基,並花費550萬英鎊把它建造成31間套房式學生宿舍和一座有100個座位的課堂和其它教學房屋[166][167]。在這塊地基上還有牛津城牆的一座菱堡,它是一座古蹟[168]。改建計劃把棱堡內牆的曲線改造為一層樓接待室和高層樓宿舍的壁龕[169]。2010年9月25日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為船街中心舉辦啟用典禮[170]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Hardy,172頁
  2. ^ 2.0 2.1 佩夫斯納,142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佩夫斯納,143頁
  4. ^ 4.0 4.1 4.2 4.3 4.4 佩夫斯納,145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諾里奇,514頁
  6. ^ 6.0 6.1 6.2 6.3 6.4 Betjeman, p. 142
  7. ^ 7.0 7.1 Access Guide (PDF). Jesus College, Oxford. [3 June 20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3). 
  8. ^ The Second Quad.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2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7日). 
  9. ^ Jesus College Map (PDF).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2月6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年10月3日).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Baker (1954), 276頁
  11. ^ 11.0 11.1 Hardy,9頁
  12. ^ Hardy,2和4頁
  13. ^ 13.0 13.1 13.2 13.3 Baker (1954),271頁
  14. ^ Hardy,11–12頁
  15. ^ 15.0 15.1 15.2 Baker (1971),1頁
  16. ^ Allen (1998),109頁
  17. ^ 17.0 17.1 17.2 Hardy,17頁
  18. ^ 18.0 18.1 18.2 Allen (1998),112頁
  19. ^ Allen (1998),124頁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England,60頁
  21. ^ Tyack,82頁
  22.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Officer, Lawrence H. Purchasing Power of British Pounds from 1264 to Present. MeasuringWorth. 2017 [2020年2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20日). 
  23. ^ Hardy,18頁
  24. ^ Allen (1998),110頁
  25. ^ Allen (1998),112–113頁
  26. ^ Baker (1971),3頁
  27. ^ Hardy,37頁
  28. ^ Tyacke, Nicholas "Introduction",1頁, Tyacke
  29. ^ Hardy,37–38頁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Baker (1954),272頁
  31. ^ 31.0 31.1 31.2 31.3 Hardy,39頁
  32. ^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England,59頁
  33. ^ Arkell,49頁
  34. ^ 34.0 34.1 The Site and Buildings.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23日). 
  35. ^ Arkell,52頁
  36. ^ Arkell,152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Baker (1954),275頁
  38. ^ 38.0 38.1 38.2 38.3 Hardy,173頁
  39. ^ 39.0 39.1 Howell, Peter. Oxford Architecture 1800–1914. Brock, M. G.; Curthoys, M. C. (編).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Volume VII: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art 2.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737 [2020年2月11日]. ISBN 978-0-19-951017-7. 
  40. ^ 引自Womersley, David. Jesus Colleg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1996–97: 66–67. 
  41. ^ 41.0 41.1 41.2 Jesus College first quadrangle, east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年 [2020年2月11日]. 
  42. ^ Levey, Michael. Sir Thomas Lawrence. 耶魯大學出版社. 2006年: 273 [2020年2月11日]. ISBN 978-0-300-10998-6. 
  43. ^ 43.0 43.1 Hardy,xi頁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Officer, Lawrence H. Five Ways to Compute the Relative Value of a UK Pound Amount, 1830 to Present. MeasuringWorth. 2017年 [2020年2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2月18日). 
  45. ^ Pevsner,142頁
  46. ^ Betjeman,141頁
  47. ^ Tyack,221頁
  48. ^ Arkell,98頁
  49. ^ Thomas,387頁
  50. ^ De'Ath, John.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0年: 4–5. 
  51. ^ 51.0 51.1 Allen (1998–99),51–52頁
  52. ^ Pevsner,32–33頁
  53. ^ 53.0 53.1 53.2 53.3 Casson,37頁
  54. ^ 54.0 54.1 What is Designation?. Historic England. [2020年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1日). 
  55. ^ 55.0 55.1 55.2 55.3 Jesus College Principal's Lodgings.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年 [2020年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10月23日). 
  56. ^ 56.0 56.1 Jesus College Chapel.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年 [2020年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8日). 
  57. ^ 57.0 57.1 Jesus College Hall.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年 [2020年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7日). 
  58. ^ Jesus College first quadrangle, south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年 [2020年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10日). 
  59. ^ 59.0 59.1 Hardy,59頁
  60. ^ 60.0 60.1 Hardy,92頁
  61. ^ 61.0 61.1 Worsley, Giles. The Origins of the Gothic Revival: A Reappraisal: The Alexander Prize Essay.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Sixth Series. 1993, 3: 108–109. JSTOR 3679138. 
  62. ^ Vallance, Aymer. Art in England during the Elizabethan and Stuart periods. London: Studio Magazine. 1908: 4. OCLC 536183. 
  63. ^ Airs,108頁
  64. ^ Lascelles,n174頁
  65. ^ Baker (1954),273頁
  66. ^ 66.0 66.1 66.2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England,62頁
  67. ^ Greening Lamborn, E. A. 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Oxford stone.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12: 264. OCLC 8968673. 
  68. ^ 68.0 68.1 68.2 68.3 Hardy,x頁
  69. ^ 69.0 69.1 English, Edwin. Oxford Illustrated. Bournemouth: W. Mate. 1902: 74. OCLC 7558246. 
  70. ^ 70.0 70.1 70.2 Thomas,386頁
  71. ^ 71.0 71.1 The Chapel.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2月1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25日). 
  72. ^ 72.0 72.1 72.2 Hardy,233頁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1993–94: 6–7. 
  74. ^ 74.0 74.1 74.2 Pevsner,39頁
  75. ^ Landow, George. Word and Image – Typological Uses of Genesis 3:15. Victorian Types, Victorian Shadows; Biblical Typology in Victorian Literature, Art, and Thought. Routledge. 1980 [2020年2月17日]. ISBN 978-0-7100-0598-4. 
  76. ^ The 18th century.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2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7日). 
  77. ^ De'Ath, John.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0: 7. 
  78. ^ 78.0 78.1 Baker (1971),59頁
  79. ^ Allen (2000),61頁
  80. ^ Wright, John. Some notable altars in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the American Episcopal Church. New York: Macmillan. 1908: 128 [2020年1月18日]. OCLC 3581946. 
  81. ^ Stride, William. Exeter College. 倫敦: F. E. Robinson & Co. 1900 [2020年2月18日]. OCLC 6500971. 
  82. ^ Street, Arthur Edmund. Memoir of George Edmund Street, R.A., 1824–1881. London: J. Murray. 1888: 19 [2020年2月18日]. OCLC 221708029. 
  83. ^ Baker (1971),42頁
  84. ^ 84.0 84.1 Allen (2000),63頁
  85. ^ 85.0 85.1 85.2 Allen (2000),67頁
  86. ^ 86.0 86.1 Allen (2000),68頁
  87. ^ Hardy,223–224頁
  88. ^ Pevsner,37頁
  89. ^ Hardy,223頁
  90. ^ Pilkington, Anthony.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1995–96: 7. 
  91. ^ 91.00 91.01 91.02 91.03 91.04 91.05 91.06 91.07 91.08 91.09 Pevsner,144頁
  92. ^ 92.0 92.1 Dunn, Anna. Catalogue of the papers of T.E. Lawrence and A.W. Lawrence, c.1894–1985. Bodleian Library, 牛津大學. 2001 [2020年2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27日). 
  93. ^ Hardy,60頁
  94. ^ 94.0 94.1 94.2 Tyack,106頁
  95. ^ Hardy,214頁
  96. ^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96.6 96.7 Baker (1954),277頁
  97. ^ 97.0 97.1 97.2 97.3 Allen (1998–99),46頁
  98. ^ Arkell,66頁
  99. ^ 99.0 99.1 Allen, Brigid. The College Ball Court.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1995–96: 68. 
  100. ^ Allen (1998–99),47頁
  101. ^ Jesus College boundary wall.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4日). 
  102. ^ Baker (1971),4頁
  103. ^ Newman, John "The Architectural Setting" 156頁,Tyacke
  104. ^ North, Peter. Principal's Report.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3: 6. 
  105. ^ Tyack,165頁
  106. ^ Aiming for a First.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1年6月18日 [2020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29日). 
  107. ^ Hall.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0年12月29日 [2020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15日). 
  108. ^ Baker (1954),278頁
  109. ^ Burnett, Richard George. Oxford and Cambridge in pictures. Phoenix House. 1950: 82. ISBN 978-1-125-55554-5. 
  110. ^ Baker (1971),1–2頁
  111. ^ 111.0 111.1 Hardy,91頁
  112. ^ Allen (1995–96),70頁
  113. ^ 113.0 113.1 113.2 Baker (1971),2頁
  114. ^ Twigg, John "College Finances",787頁, Tyacke的敘述
  115. ^ Wordon, Blair "Cromwellian Oxford",765頁,Tyacke引述
  116. ^ Twigg, John "College Finances",801頁,Tyacke引述
  117. ^ 117.0 117.1 Baker (1954),274頁
  118. ^ 118.0 118.1 Hardy,140頁
  119. ^ 119.0 119.1 Arkell,104頁
  120. ^ Roy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ical Monuments of England,63頁
  121. ^ Jesus College second quadrangle, north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6日). 
  122. ^ Jesus College second quadrangle, east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6日). 
  123. ^ Jesus College second quadrangle, south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6日). 
  124. ^ Jesus College second quadrangle, west range.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9月22日). 
  125. ^ Norwich,530頁
  126. ^ 126.0 126.1 Jenkins, Simon. England's Thousand Best Houses. Penguin Books. 2009: 680. ISBN 978-0-14-103929-9. 
  127. ^ Lascelles,n173頁
  128. ^ 128.0 128.1 Casson,38頁
  129. ^ 129.0 129.1 Hardy,60頁
  130. ^ Hardy,139頁
  131. ^ 131.0 131.1 Allen (1995–96),72頁
  132. ^ 132.0 132.1 132.2 Fordyce55頁
  133. ^ Allen (2000),65頁
  134. ^ 134.0 134.1 134.2 Allen (2000),66頁
  135. ^ Gibson, Strickland. Some Oxford libraries.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14: 89 [2020年2月27日]. OCLC 3791497. 
  136. ^ 136.0 136.1 Fellows' Library Appeal launched (PDF). Jesus College Newsletter. 2007, (8): 1–2 [Michaelmas Term] [2020年2月27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年10月3日). 
  137. ^ Krebs, Lord. The Principal's Report.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9. 
  138. ^ 138.0 138.1 138.2 138.3 138.4 The Third Quad. 牛津耶穌學院. [2020年2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7日). 
  139. ^ Long,47頁
  140. ^ Cox, Peter. Jesus v. Exeter.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6: 71. 
  141. ^ 141.0 141.1 141.2 Long,49頁
  142. ^ 142.0 142.1 Jesus College Ship Street buildings. historicengland.org.uk. Historic England. 2007 [2020年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2月28日). 
  143. ^ 143.0 143.1 143.2 Long,46頁
  144. ^ Howell, Peter. Architecture and townscape since 1800. Whiting, R. C. (編). Oxford: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a University Town Since 1800. 曼徹斯特大學出版社. 1993: 75 [2020年2月28日]. ISBN 978-0-7190-3057-4. 
  145. ^ Baker (1971),102頁
  146. ^ Baker (1971),135–136頁
  147. ^ Facilities – Social Life.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8年7月7日 [2020年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March 2009年3月24日). 
  148. ^ Bowen, E. J. (rev. Laidler, Keith J.). Chapman, David Leonard (1869–1958).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2020年3月16日]. doi:10.1093/ref:odnb/323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149. ^ Long,50–51頁
  150. ^ Long,57頁
  151. ^ Old Members' Building.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0年12月29日 [2020年3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7月15日). 
  152. ^ Hibbert, Christopher (編). Jesus College. 牛津百科全书. London: Pan Macmillan: 201. 1992年. ISBN 978-0-333-48614-6. 
  153. ^ 153.0 153.1 153.2 Oxford Oblique. The Architects' Journal. 1971年8月11日: 278–280. 
  154. ^ Tyack,332頁
  155. ^ De'Ath, John.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0: 8. 
  156. ^ Clarke, Peter.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2: 3–5. 
  157. ^ North, Peter.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4: 7. 
  158. ^ Allen (1998–99),49頁
  159. ^ Ffrench, Andrew. Jesus College demolition scheme in Cornmarket reaches new phase. Oxford Mail. 2019年4月3日 [2020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4月4日). 
  160. ^ 160.0 160.1 160.2 Accommodation.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1年9月3日 [2020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24日). 
  161. ^ 161.0 161.1 North, Peter. College News and Notes.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2001: 5. 
  162. ^ Pevsner,70頁
  163. ^ 163.0 163.1 Melvin, Jeremy. Order in court. RIBA Journal. 2002年2月4日 [2020年3月17日]. ISSN 1463-9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5日). 
  164. ^ Habakkuk, Sir John. Arthur Edwin Stevens CBE. The Jesus College Record. 1995–96: 23. 
  165. ^ Ship Street. Jesus College, Oxford. 2000年12月29日 [2009年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24日). 
  166. ^ The Project.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1日). 
  167. ^ Supporting the project. Jesus College, Oxford. [2020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21日). 
  168. ^ Report on application for planning consent (PDF). Oxford City Council: 5. 2007年8月21日 [2020年3月17日]. ([1]]=application/pdf&pageCount=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8月24日). 
  169. ^ The Ship Street Centre: The site. Jesus College, Oxford. [2011年6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3月17日). 
  170. ^ Opening of Ship Street Centre. Jesus College, Oxford. 25 September 2010年9月25日 [2020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0月18日). 

注釋

1830年以後的金額數值是使用英國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貨幣膨脹轉化為今天的數額的。這個數額是通過建築或投資費用與整個經濟的產品和服務輸出的比例計算的。由於1830年前沒有國內生產總值統計,1830年前的金額轉換是通過英國(主要是英國南部)平均勞動報酬來計算的。它的基礎是一個項目的支出與當時的勞工報酬之間的比例。這些轉換可以讓讀者考慮這些工程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有多麼浩大。

  1. ^ 1574年時的1,500英鎊相當於今天480萬英鎊[22]
  2. ^ 1613年838英鎊12先令2便士相當於今天大約240萬英鎊[22]
  3. ^ 1613年的100英鎊相當於今天29萬英鎊[22]
  4. ^ 78英鎊7先令4便士相當於今天月22.8萬英鎊,66英鎊13先令4便士相當於今天約19.3萬英鎊[22]
  5. ^ 相當於今天月135萬英鎊[22]
  6. ^ 1756年的157英鎊10先令相當於今天月28.7萬英鎊[22]
  7. ^ 1791年的200英鎊相當於今天月26萬英鎊[22]
  8. ^ 1856年的3349英鎊相當於今天約835萬英鎊[44]
  9. ^ 1636年211英鎊相當於今天大約47.9萬英鎊[22]
  10. ^ 1636年的200英鎊轉換到今天相當於約45.4萬英鎊[22]
  11. ^ 1712年的1000英鎊相當於今天大約200萬英鎊[22]
  12. ^ 1856年399英鎊相當於今天約99.5萬英鎊[44]
  13. ^ 1864年1679英鎊18先令10便士相當於今天342萬英鎊[44]
  14. ^ 1634年3英鎊1先令相當於今天7550英鎊[22]
  15. ^ 1742年時的約相當於今天78.6萬英鎊[22]
  16. ^ 1638年的90英鎊約相當於今天21.5萬英鎊[22]
  17. ^ 52英鎊4先令5便士約相當於今天9.45萬英鎊[22]
  18. ^ 1613年的1439英鎊14先令13便士相當於今天約420萬英鎊[22]
  19. ^ 1905年的13656英鎊約相當於今天1310萬英鎊[44]
  20. ^ 1947年的2.5萬英鎊相當於今天月450萬英鎊[44]
  21. ^ 1683年時的3先令6便士相當於今天約6700英鎊[22]

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