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鐵路管理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2月4日) |
牡丹江鐵路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各建立過一次。
日滿時期
1936年10月1日,成立滿洲國國鐵牡丹江鐵道局。機關內設處、處轄股;直屬各段、區,下轄分段、分區、駐在所。
中長鐵路第四分局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接管了滿洲鐵路,改稱中國長春鐵路。在牡丹江設中國長春鐵路管理局第四分局。1946年5月,蘇聯紅軍全部撤回本國,中長四分局撤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綏寧省人民政府派張維國擔任局長,北滿鐵路管理局派唐楠屏擔任軍事代表,接管了中長鐵路牡丹江第四分局。
第一次建局
1945年,八路軍東北挺進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萬毅派遣孫魯光接管梅河口鐵道管理部。1946年1月21日,在梅河口成立東滿鐵路管理局,局長兼黨委書記郭洪濤,副局長孫魯光,政治部主任王群(原延安榮軍學校校長,兼任東滿護路軍政治部主任),運輸處長耿異豸(耿一凡),工務處長李泮明,工程處長武可久,副處長丁磊,經理處長趙品三,副處長石林,電務處長賴萍,秘書長劉英才,秘書科長王維恭,黨委組織部長寧友玉,科長范輝,工會主任孫光,通化辦事處李泮明,敦化辦事處蔡明遠,圖們辦事處康禮(金玉成)。東滿護路軍司令萬毅兼,政委郭洪濤兼,副司令何德全,護路軍司令部辦公室主任王群。管轄範圍包括吉林、圖們、牡丹江、四平、長春、瀋陽和鴨綠江邊的通化、輯安、臨江。路局機關設在梅河口車站的七八間平房裡。白天當辦公室,晚上做宿舍。國民黨軍隊進攻瀋陽,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撤到梅河口。總後勤部長葉季壯、副部長賀誠、政委楊至成都住到鐵路局合署辦公。因為鐵路全部是軍運,經商定,東滿鐵路局劃歸總後勤部領導。原有的好機車都讓蘇聯紅軍以「戰利品」的名義開走了,剩下的全是「死機車」。發動機務段的工人群眾想辦法,提建議,千方百計搞「死機車」復活。梅河口機務段老工人陳志久技術好,他奮勇當先,東拼西湊零配件,修好了一台。這是東滿鐵路局組建後的第一台機車,以後又陸續修好了幾台。還先後派張鐵錚(水電部顧問)、於磊兩人同舊吉林局聯繫,姓袁局長願合作並送來幾台機車,這樣才有八、九台堪用機車。賴萍負責器材和燃料的供給,通過各種辦法從撫順煤礦和瀋陽搞到一些東西。1946年3月1日,設梅河口鐵路分局與通化鐵路分局。梅河口鐵路分局管轄平梅鐵路與瀋吉鐵路前甸站至西陽站之間,共495km,32個車站,分局長韓風超(梅河口鐵路監理所主任)在四平保衛戰軍運最緊張繁忙時一直堅守崗位,堅持現場指揮,共產黨通過韓做工作團結了一批滿洲國舊鐵路職員。1946年4月蘇軍撤出長春市和吉林市,東滿局隨即開始接收長春、吉林市的滿洲國鐵路系統。路局機關一分為三:郭洪濤帶領機關部分人員運輸處長甄陶,財務處副處長朱成烈,秘書處副處長王維恭,長春分局副局長張鐵錚,長春站長韓力平,護路大隊長唐恆等隨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進駐長春;孫魯光帶領部分人員接管吉林鐵路;耿異豸主持梅河口留守處搞軍運。路局軍事代表周恆回憶,四平保衛戰時共發出二千至三千節車皮,共200多列車,平均每天要發出十幾列車。國軍飛機轟炸梅河口車站,滿載彈藥的車廂接連爆炸,延續17天,炸毀300多節車廂,房屋夷為平地,全站只剩下孤零零的水塔。5月19日,四平附近車站的軍代表報告四平方向炮聲停止,經偵察共軍已撤出四平。東北局立即決定鐵路的同志,連夜隨同東北局、總後勤部北撤到哈爾濱;東滿分局撤到吉林;西滿幹部和物資撤回西滿。郭洪濤在長春站現場指揮整夜,發出18趟列車。5月20日凌晨6時,郭洪濤留下張鐵錚等接應掩護撤退的部隊乘軌道車撤出後才登上裝甲列車離開到哈爾濱。原北安鐵路管理局遷到哈爾濱,與東滿鐵路管理局合起來叫北滿鐵路管理局,機關設在中長鐵路辦公樓。
1946年5月,蘇聯紅軍全部撤回本國,中長鐵路局四分局撤銷,中國共產黨接管了中長鐵路牡丹江第四分局,綏寧省政府派張維國擔任牡丹江分局局長,北滿鐵路管理局派唐楠屏擔任分局軍事代表。1946年5月23日,東滿鐵路管理局在梅河口留守的部分遷至吉林市,並以吉林鐵路管理局名義。1946年5月27日,國民黨軍占領吉林市,吉林鐵路局遷至圖們,由副局長孫魯光領導。
1946年7月東北局決定成立東北鐵路總局,對東北解放區鐵路集中統一領導。東北局決定陳雲兼任總局長兼政委,李富春、陳正人兼副政委。不久東北局又決定呂正操任總局長,原東滿、北滿、西滿路局的郭洪濤和陳大凡、馬鈞任副總局長,政治部主任李明哲,護路司令蘇進,副司令何德全、王光文。總局領導分工由郭洪濤協助呂正操主持全面工作,馬鈞管運輸。總局撤銷北滿鐵路管理局,在哈爾濱成立了拉濱鐵路局,圖們的東滿鐵路局改為辦事處。總局下設:經理部(部長廖詩權)、運輸部(部長周俠平、副部長甄陶)、材料部(部長賴萍)、廠務部(部長葉林)、工電部(部長武可久)、總務部(部長錢應麟)。為整頓混亂的運輸秩序,總局決定由護路部隊組建軍事法庭,懲處破壞鐵路秩序的行為。因為時間短來不及制定完整的規章,採取拿來主義,組織人員把滿洲國鐵路半文半白的條條結合實際情況改寫成通俗的條文,雖然粗糙,但是開始有章可循。
1946年9月,東北鐵路總局決定新建牡丹江鐵路管理局。1946年10月1日圖們辦事處遷至牡丹江改稱牡丹江鐵路管理局。局長陳大凡兼,政委郭洪濤兼,副局長孫魯光、蘇梅。工電處長於磊,運輸處長甄陶,副處長牛渚,材料處長石林,運輸處副處長兼機務處長耿異豸,經理處長孟子厚,公安處長姜文閣,總務處長孫佩臣、副處長董歧,工會主席孫光,黨委組織部長范輝。撤銷林口鐵路分局,下設有林口、佳木斯、雞西、綏芬河、鹿道和圖們6個鐵路地區辦事處。管轄西至一面坡,北至佳木斯,南至圖們、敦化、蛟河。1946年10月28日郭洪濤、陳大凡與赴南滿的陳雲、蕭勁光同車從哈爾濱出發赴任。郭洪濤到牡丹江不久,根據東北局的指示,隨劉亞樓、朱瑞志到綏芬河同蘇聯談判貿易,乘蘇聯1946年戰後大饑荒,用蘇方急需的小麥、大豆換取蘇方的棉花、布匹和其他急需物資,保證解放區軍民必需品的供應。會談雙方達成了協議。牡丹江地區匪情嚴峻、鐵路有國民黨外圍組織,伺機進行破壞,尤其是電氣信號破壞得更為嚴重,直接影響進出車站的列車。為順利開展外貿運輸,路局着重組織骨幹隊伍清理內部的敵人,由工會主席孫光、黨委組織部長范輝等深入發動群眾,摸底調查,通過思想工作,提高工人群眾覺悟,發現了一個有500多人叫「電友會」的國民黨的地下外圍組織,為首的是電務段段長和電務科科長。送牡丹江省公安局局長嚴佑民處理。到1947年春完成對蘇貿易運輸一百萬噸的出口糧食和相應的進口物資。至1948年5月,修復運用機車230台,滿足了需求。
1948年9月1日,東北鐵路總局決定撤銷牡局,成立吉林鐵路管理局,郭洪濤兼局長,副局長孫魯光、嚴子濤,工程處長於磊,財務處長朱成烈,運輸處長耿異豸,人事處長蔡明遠,總務處長董歧,政治部主任孫光,組織部長吳冶山,工會主任范輝等。將牡局所轄線路分別劃歸哈爾濱和吉林鐵路管理局。局界設在牡圖線海浪、溫春間233公里處。哈局在牡丹江設立鐵路分局。劉英才任分局長兼黨組書記。後胡景祥任書記。
1950年5月1日,中蘇合辦的中國長春鐵路管理局在哈爾濱成立。撤銷原哈爾濱鐵路局和各分局稱號。牡丹江鐵路分局改為中國長春鐵路牡丹江三分局,中方胡景祥首任分局長,蘇方馬洛格爾斯基任副局長,滿一年後雙方輪流擔任正副職。1950年5月1日,林口鐵路分局成立,隸屬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
1952年12月31日,中長鐵路管理期滿。中長鐵路牡丹江三分局改稱為牡丹江鐵路分局,李參任分局長,王中和任書記,後王學武任書記。牡丹江鐵路分局隸屬新成立的哈爾濱鐵路管理局。
第二次建局
1958年1月1日,鐵道部決定成立牡丹江鐵路管理局,管轄範圍是原屬哈局的牡丹江鐵路分局、林口鐵路分局,以及佳木斯鐵路分局勃利—東佳木斯段的線路。營業里程1195.9公里,年貨物2124.61萬噸,年客運1500多萬人。
1958年10月改名為牡丹江鐵路局。
1962年,局機關設有23個處室,並先後在林口、雞西、綏芬河、牡丹江和橫道河子等地區設立鐵路辦事處。局長張學珂,黨委書記栗占華。
參考文獻
- 《黑龍江省志·鐵路志》 第一篇 鐵路沿革 第三章 人民鐵路時期 第四節 牡丹江鐵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