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15.1″N 120°44′33.9″E / 22.004194°N 120.742750°E / 22.004194; 120.742750

恆春鎮石牌公園
猴洞山山腳
基本資料
類型珊瑚礁公園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位置屏東縣恆春鎮恆春古城
開放全天開放
營運者恆春鎮公所
地圖
地圖
〈猴洞仙居〉
鍾天佑
同儕小約上層巒,仙洞玲瓏仔細看;
避俗尚須無俗客,偷閒應許得閒官。
披風陡覺襟期爽,賞月偏教眼界寬;
最好澄心亭畔望,嫏嬛不讓此山觀。
《恆春縣志》
日治時期的恆春公園
猴洞山步道

猴洞山,舊名饗山,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恆春鎮恆春古城的隆起珊瑚礁,為臺灣清治時期恆春八景之一。

歷史

清治時期

猴洞山為高20公尺的珊瑚礁岩小丘,山上奇岩怪石矗立,周圍廣袤平坦,據稱原有野生猿猴棲息,故名[1][2][3]

伊能嘉矩收集的汪金明〈恆春縣設置以前恆春地方情況〉手稿記載,此處原為琅嶠下十八番社的血祭地點。該社會將人首放在此丘,請女巫登此丘作饗。[4]

牡丹社事件後,清廷敕令臺灣巡撫沈葆禎建恆春城,並置典史署為縣治所在[1]。當時劉璈夏獻綸來此探勘築城地點,發現此珊瑚礁岩處在一片平野中間,因此決定將此岩納在城中。風水考量是作為城的主山來引進龍脈。[5][6]

知縣周有基選此處為恆春八景之一,題刻於三山國王廟旁的岩壁上,其中一句「千秋洞鑑封侯賞」,指的就是此城西隅的猴洞山[1]。文人雅士紛紛到此聚會,加上附近又有三山國王廟、恆春天后宮、龍泉巖及福德祠等廟宇,使該處漸漸成為當時的文教、信仰中心[7]

恆春縣志》中對猴洞山如此描述:「猴洞山,舊名做饗山,在縣城西門內,平地矗起,全山皆石。高百尺,周百丈,中斷而陘闊數尺,以板為橋。山之陽,濬兩池,如鳥之展翼。山顛建澄心亭、聽雨山房、瀛洲仙館、小屋數椽,今改為文廟,權供神牌,建櫺星門。」

日治時期

 
猴洞山步道
 
兵器整備紀念之碑與忠魂碑

1895年2月,乙未戰爭,日本第2師團步兵第4聯隊第3大隊占領恆春,設置本部於猴洞山以備鎮撫地方後,在恆春孔廟旁立碑(今稱「日軍攻陷恆春城紀念碑」[7]),上刻:「明治二十七、八年之役,當大隊受恆春占領之命,二十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搭勢德、福井兩船,十一月一日上陸車城之南,時賊兵約三百據手恆春,午前十一時開戰,賊兵統砲交發防戰最務而遂不能支,午後二時城全陷,爾後置本部於此廟以經營四方,因勒其大要永傳後世云爾。」[1][8]

日本人在此成立公園,取名「恆春公園」,除保留原來的孔廟外,淨土真宗本願寺派恆春布教所設立其上[1]。也被旅遊書列為來恆春旅行必去景點以及適合中秋節賞月之處[8],舉辦過如慶祝日俄戰爭的告捷會場地[9]、歡迎後藤新平的大型慶祝會地點[10]。在該時期,猴洞山的孔廟依然香火鼎盛,《恆春案內誌》作者室伏可堂以「美麗極め」來形容[8]。1935年,日本政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列為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物保存名單,加以保護[11]

 
廢棄軍營

蘆溝橋事變隔年,立有藉以募捐的兵器整備紀念之碑[6]。除此碑與上述的日軍攻陷恆春城紀念碑外,還有忠魂碑、日本統治臺灣最南端界碑等[7][12]

二次世界大戰時,孔廟於盟軍空襲行動中遭毀[13]

戰後時期

此地曾淪為垃圾場[6],部分地區亦曾為軍方營區[3]。林金源於擔任鎮長時進行整建規劃工程,並因該地曾立有許多碑牌而將其改名為「石牌公園[6],為臺灣唯一的市區珊瑚礁公園[7]。但因軍營長期占居於園內,大眾休閒空間大幅縮減,有時還會看到官兵晾曬衣服的情景[3]

2008年,該地因《海角七號》成為熱門景點,很多遊客想前來尋訪臺灣最南端界碑,但當地文史工作者念吉成只在忠魂碑右下方找到其殘餘之水泥基樁[12]。現今,該地僅存兵器整備紀念之碑與忠魂碑[1][2]

歷任恆春鎮長都想遷走營區,但官方均以無經費、無土地興建新大樓拒絕,直到鎮長葉明順爭取7000多萬元,在山腳里尋到一塊公有地代建新大樓,海巡署南區巡防局第六三岸巡大隊才在2013年遷走[3]。營區遷走後,屏東縣政府初步計畫將此文化景觀區的範圍劃定為零‧六公頃,包含周邊的天后宮、恆春保安宮等廟宇,欲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納入管理,卻引起民代及居民抗議,憂心扼殺周邊的觀光發展[14]

2015年,當地城西里長蔡芬芳說此處近年雜木乏人整理、加上設施破損,夜間常成為不肖份子聚集的治安盲點,還擔憂外縣市登革熱疫情發酵,希望鎮公所整理後完整呈現公園原貌,讓更多遊客到訪[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江海. 〈猴洞山公園〉. 《屏東舊夢:從老照片看老屏東》. 臺灣: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5-01-01. ISBN 9789570178418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蔡宗憲. 防蚊砍樹!歷史景點變光禿禿. 《自由時報》. 2015-09-27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7)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潘建志. 恆春海巡搬新家 舊營區變公園. 《中國時報》. 2013-11-23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8) (中文(臺灣)). 
  4. ^ 汪金明. 〈恆春縣設置以前恆春地方情況〉. 《臺灣地理資料:新竹、苗栗、 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鳳山、恆春》. 臺灣. 1926 (中文(臺灣)). 
  5. ^ 堀込憲二. 〈清朝時代台灣恆春縣的風水:以方志及實地勘測為中心〉. 《建築學刊》 (台灣: 臺灣建築學會). 1986-04, (第8期)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張達智. 恆春300年鐵色開花 遊客賞花雨需及時. 《中央日報》. 2009-09-05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中文(臺灣)). 
  7. ^ 7.0 7.1 7.2 7.3 恆春石牌公園. 屏東觀光旅遊網.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3) (中文(臺灣)). 
  8. ^ 8.0 8.1 8.2 室伏可堂. 〈恆春公園(名勝の二)〉. 《恒春案內誌》. 臺灣: 明華社. 1926 (日語). 
  9. ^ 恆春短訊. 《臺灣日日新報》. 1904-05-25 (中文(臺灣)). 
  10. ^ 隨行記事. 《臺灣日日新報》. 1904-10-22 (中文(臺灣)). 
  11. ^ 李汾陽. 〈日治時期的文化資產保存及法規〉. 《文化資產概論》. 臺灣: 秀威資訊. 2010-07-01. ISBN 9789862215258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宋耀光. 日治時代 國境之南地標只剩基樁. 《聯合報》. 2008-12-28 (中文(臺灣)). 
  13. ^ 蔡宗憲. 〈南部〉恆春孔廟遺址 致遠師生認養. 《自由時報》. 2009-09-28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中文(臺灣)). 
  14. ^ 蔡宗憲. 〈南部〉石牌公園亂修 恆春人砲轟. 《自由時報》. 2012-04-14 [2016-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