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華
王瑞華(1891年—1960年),字頻臣。遼寧省錦西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為奉系軍閥張學良親信之軍事幹部,九一八事變後曾指揮部隊抵抗,但不敵日軍戰敗。滿州國成立後加入該國成為行政官員,日本投降後曾一度遭逮捕,後被釋放。
生平
王瑞華其父王子雅在義和團運動時為遼西一帶的義和團領袖,並指揮義和團團民殺死連山天主教堂的法國神父。由於犯下此罪,清朝官府通緝王子雅,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10月23日遭處死,王瑞華因受母系族氏庇護未被逮捕,但家道此後衰敗。
逃脫追捕後,王瑞華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隨其兄王瑞雙遷至寧遠州(今興城市)落戶,在清朝統治期間低調度日。王瑞華在年輕時代以不明方式進入陸軍小學堂就讀,因此在民國三年(1914)後取得進入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入學資格,為該校第二期生。民國六年(1917)3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為第五期步兵科。民國八年(1919)畢業。
畢業後,王瑞華分發到北京國民政府陸軍部隊服役,後辭職回到東北加入張作霖,成為奉系軍閥之一員。
民國十二年(1923),被張學良委派進入第六混成旅(旅長郭松齡)25團,擔任中校團副。後張學良調其擔任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上校隊副[1],協助張學良主政該軍校之教育事務。民國十四年(1925),晉升教導隊隊附。在反奉戰爭期間郭松齡叛變時,張作霖命令將軍士教導隊改編為混成旅,王瑞華擔任該旅少將旅長,部隊隨即授命開拔至興隆店、巨流河一帶阻擊郭松齡部向東進攻,該戰役因混成旅守禦有功,部隊被改編為補充第四旅,後更名為第二十七補充旅,王瑞華在部隊改編其兼擔任該旅旅長。
民國十六年(1927),回任軍士教導隊擔任中將隊附。同年5月,升任東北軍陸軍第八軍副軍長兼暫編第二十四師師長。
民國十九年(1930),調任東北講武堂教導隊中將教育長。
1931年4月,調至哈爾濱,任東省特別區警察管理處處長。1932年1月14日辭職,不久又復任警察管理處處長。1月25日,李杜在哈爾濱成立吉林自衛軍,他任第二十九旅旅長,九一八事變指揮部隊參加哈爾濱保衛戰[2]但作戰中棄職逃跑,導致哈爾濱失守。日軍占領哈爾濱後,為逃避日本人監視,潛住哈爾濱極樂寺為居士[3]。
1935年,出任日軍占領的滿洲國滿蓋縣縣長。1937年調滿洲國錦州省任民生廳長,後任錦州省省長,組建「錦州地方治安維持會」並任會長[4];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5]。日本投降後,王瑞華遭到東北民主聯軍逮捕,中國共產黨任命之錦州市長張士毅原意用漢奸罪名將其槍斃,但最後未被定罪,並遭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