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寺
白玉寺,藏語全稱為「白玉朗嘉祥丘伽林」(意為「吉祥尊勝菩提洲」,其中藏語「白玉」意為「吉祥盛德之處」),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城北坡,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也是寧瑪派六大叢林之一(其他五座寺院是噶陀寺、佐欽寺、雪謙寺、多吉扎寺、敏珠林寺)。[1]
白玉寺 | |
---|---|
藏文轉寫 | |
藏文 | དཔལ་ཡུལ་དགོན་པ། |
威利轉寫 | dpal yul dgon pa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 |
座標 | 31°13′1″N 98°49′37″E / 31.21694°N 98.82694°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寧瑪派 |
領導 | 活佛:貝諾法王 噶瑪古千法王 |
開基 | 德格王 |
開山時間 | 1675年 |
地圖 | |
白玉寺 | |
---|---|
四川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四川省白玉縣 |
時代 | 清代 |
編號 | 128 |
認定時間 | 2019年1月10日 |
歷史
白玉寺位於白玉縣,和金沙江毗鄰,平均海拔是3030米。白玉寺周圍群山環繞。[1]該寺建築規模龐大,占據了白玉縣城一整座山,廟堂與小屋鱗次櫛比,蔚為奇觀。[2]
在白玉寺建寺前,文成公主入藏途經白玉之時,在此處以牛角中插入枝條,種下了一棵樹(該樹藏語稱為「炯瑪拉措」)。大譯師毗盧遮那赴渣瓦龍,途經白玉時,也種下一棵柏樹,並進行了預言。上述殊勝徵兆和蓮花生授記將在噶陀以南出現興盛的佛法聖地吻合。[1]
890年,藏衛地區的高僧朱托仁青·吉熱曲雄旺波到白玉修行,留下的修行洞、聖塔等遺蹟保存至今,為康藏第一座寧瑪派道場。後來,歷代又在原址處的岩堡上興建了一座依怙堂。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德格王發願建寺,在依怙堂的基礎上擴建成了白玉寺。大成就者仁珍昆桑謝拉應金剛持明岩取大師明珠多傑以及色洛頓巴堅稱之請,出任該寺的法座,並成為德格王的上師。此後,其弟子中的第三代宗翁貝瑪諾布等人到各地建寺、收徒、傳教,當時使白玉寺擁有了百餘座子寺、上千座靜修院和閉關室,遍布康、藏、安多等地。如今,白玉寺主要的屬寺共360多座。[1]
白玉寺鼎盛時期,僧眾達3000人。歷史上,該寺湧現出許多大成就者。第一世貝諾法王傳法予貝瑪仁增,宗喇貝瑪仁增的頭蓋骨現供奉在白玉寺內,頭蓋骨上自然顯現佛像和「阿」種子字。[1]
文化大革命期間,白玉寺被全部夷為平地。1980年代初,經四川省人民政府、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並先後撥款26.8萬元人民幣,由寺主圖松主持重建。該寺的重建工作獲得了在印度的白玉寺第十一代法座、寧瑪派精神領袖第三世貝諾法王的支持,及藏區和海內外信眾的幫助。[1]
經過多年修復,白玉寺初步建成了經堂、佛殿、佛學院、靜修院、閉關院、漢英學院、僧舍等建築。21世紀初,又興建了蓮師淨土壇城、明珠多傑舍利塔、八座吉祥舍利塔,重新塑造了多尊佛像。白玉寺還募資鋪路架橋,以方便當地居民的生活。[1]
管理
白玉寺的歷代寺主為:
- 第一代:仁珍昆桑謝拉
- 第二代:貝瑪騰珠江措
- 第三代:貝瑪諾布(第一世貝諾法王)
- 第四代:噶瑪曲巴絨波(第一世噶瑪古千法王)
- 第五代:噶瑪塔汪
- 第六代:吉美額多丹珍(第二世噶瑪古千法王)
- 第七代:貝瑪吉美額多丹真
- 第八代:多安曲吉尼瑪(第三世噶瑪古千法王)
- 第九代:華青迪巴(第二世貝諾法王)
- 第十代:噶瑪特確寧波(第四世噶瑪古千法王)
- 第十一代:土丹曲吉扎楊(第三世貝諾法王)
- 代理:圖松
- 第十二代:土登慈塵諾布巴絨波(第五世噶瑪古千法王)[1]
宗教活動
21世紀初,白玉寺每年的主要法會活動有:藏曆四月五日至十六日的噶瑪法會;藏曆五月一日至十日的初十法會;藏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的修部八大本尊法會、日阿那林巴的蓮師憤怒法會、普巴金剛法會、瑪德的獅面佛母法會。每次大法會均要舉辦金剛舞儀軌。[1]
建築
白玉閉關中心光明禪院
1988年,寺主圖松決定重建閉關中心。頂果欽哲法王、謝欽嘉察法王、宗薩蔣揚欽哲法王等親自參加了動土儀式,並進行加持。重建的閉關中心命名為「白玉閉關中心光明禪院」。1990年,建造完工,隨後首次結聚40位出家眾閉關,由圖松親自指導,閉關3年零3個月。[1]
如今,閉關中心可同時容納50名僧人。每名閉關僧人都有一套單獨的閉關房。閉關中心內設共修用的大殿,大殿內供奉三身佛,以及許多大掘藏師的塑像、伏藏法寶、三成就法的圓滿壇城。[1]
本尊院
除了上述閉關中心外,白玉寺還另設了一個小型閉關中心,稱「本尊院」,為喇嘛修本尊時閉關所用。此處長年有20多名僧人閉關,實修普巴金剛等等本尊法。[1]
修心中心
圖松還附設了一座「修心中心」,為想入閉關中心的喇嘛及在家弟子們提供了一個清淨修心之所。每5個月開設一次「百日前行修學班」,由圖松親自教導。[1]
寧瑪派高級佛學院聞思興盛洲
1992年, 貝諾法王、圖松、白玉寺的堪布與活佛們召開會議,一致決定將講經院改為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大學,命名為「寧瑪派高級佛學院聞思興盛洲」。貝諾法王承擔了該佛學院全部建設費用。1994年,佛學院正式開學,圖松出任院長。[1]
佛學院建築為傳統藏式建築,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整個佛學院由教學樓、大佛殿、辯經場、9個不同班的教室、堪布(教授)樓、350間學生宿舍、圖書館、檔案室、飯堂、接待室、保管室、車庫等組成,室外空地全部進行了綠化。[1]
佛學院教育制度較為完整,由貝諾法王、圖松、古千活佛、白玉寺的堪布們共同制定。全部學程為九年,考試及格並通過論文答辯後,即可獲堪布學位。[1]
佛學院第一年招收200名學生,此後每年招生一次,21世紀初,在校學生保持350名。每名學生可分配得一間房間,衣食及生活費用全部由貝諾法王供養。[1]
1998年,圖松增建了佛學院的附校,開設藏語語文、藏語語法、藏語詩詞、漢語語文、宗教儀軌、歷算、工巧等課程,免費供貧困兒童及成人就讀。21世紀初,該校在校學生已有100多位。[1]
藏經樓
文化大革命期間,白玉寺內許多珍貴的噶瑪雕版被全部毀滅。後來,敦珠法王結集了58本噶瑪法寶,嘎陀寺大堪布宗薩蔣揚欽哲繼續結集為120函的初譯噶瑪法寶,圖松便發願將全部噶瑪法寶刻為印刷版。從1983年開始,圖松經過二十年努力,將全部噶瑪法寶刻制了五萬多頁的噶瑪印刷版。[1]
為存放這些噶瑪印刷版,2003年,圖松策劃興建一座高六層、每層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的藏經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