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犯罪:紐約

2005年电子游戏

真實犯罪:紐約(英語:True Crime: New York City,中國大陸譯作「真實犯罪:紐約」,香港和臺灣譯作「極道獵車手2:紐約」)是2005年發行的動作冒險電子遊戲,最初由LuxofluxPlayStation 2平台發行,其後由Exakt Entertainment英語Exakt Entertainment移植到任天堂GameCubeXboxAspyr Media移植到Microsoft Windows[5]Hands-On Mobile英語Hands-On Mobile移植到手機遊戲[6]動視負責所有平台的發行。PlayStation 2、Xbox和GameCube版於2005年11月發行,PC版於2006年3月發行,手機版於2007年3月發行。遊戲是2003年《真實犯罪:洛城街頭》後,《真實犯罪系列英語True Crime (series)》的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作品。

真實犯罪:紐約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遊戲封面
類型動作冒險
平台PlayStation 2XboxGameCubeWindows手機
開發商Luxoflux[註 1]
發行商動視[註 2]
製作人布萊恩·克拉克(Brian Clarke)
設計師彼得·莫拉維茨(Peter Morawiec)
編劇
  • 彼得·莫拉維茨
  • 杜安·斯廷內特(Duane Stinnett)
  • 亞瑟·阿瑟(Arthur Usher)
程式
  • 加里·哈拉(Cary Hara)
  • 馬修·懷廷(Matthew Whiting)
美術喬比·奧特羅(Joby Otero)
音樂肖恩·穆雷英語Sean Murray (composer)
系列真實犯罪英語True Crime (series)
模式單人
發行日
2005年11月16日
  • PlayStation 2XboxGameCube
    • 北美:2005年11月16日[1]
    • 歐洲:2005年11月25日[2]
    Windows
    • 北美:2006年3月28日[3]
    • 歐洲:2006年3月30日
    手機
    • 北美:2007年3月27日[4]
    • 歐洲:2007年

遊戲主角馬庫斯·里德原為紐約黑幫成員,之後加入紐約市警察局,成為一名普通警察。晉升為有組織犯罪部警探的第一天晚上,里德親眼目睹師父遇害。彼時聯邦調查局的一名探員正在調查有組織犯罪部內的一名奸細,在他的幫助下,里德找到了殺害師父的這名奸細,並一舉扳倒奸細。遊戲還原了紐約市曼哈頓行政區的面貌,當中大多數街道的名稱、地標及高速公路利用GPS數據精準還原,地圖總面積高達25平方英里(65平方公里)。

遊戲獲得評論家及玩家褒貶不一的評價,當中許多人發現作品存在諸多技術圖像英語Video game graphics故障,以此推測遊戲開發的最後階段十分倉促,以便趕上聖誕節的發行檔期。遊戲的發行表現也沒有符合動視的預期,各平台的全球銷量只有1億多份,比上一部《落成街頭》要低得多,而這個低迷的銷量後來也成為了《真實犯罪》系列被廢的部分原因。動視原本計劃把故事分為上下兩部,兩部作品均設在紐約、以馬庫斯·里德為主角,本作是上部,結果動視擱置了續集以及《真實犯罪》犀利的未來計劃。2007年,動視聘請United Front Games開發一款設在香港的開放世界遊戲,這款遊戲於2009年定名為《真實犯罪:香港》,但在2011年宣告取消。幾個月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接手了這款遊戲的發行權,最終以《熱血無賴》發行,徹底切斷了與《真實犯罪》系列的聯繫。2014年,動視正式註銷「真實犯罪」商標。

遊戲玩法

 
遊戲PlayStation 2版的基本界面,左下角的抬頭顯示器小地圖,右下角為主角馬庫斯的資金、等級及生命值,右上方為馬庫斯的格鬥風格。

《真實犯罪:紐約》是一款採用第三人稱視角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玩家在其中扮演紐約市警察局警探馬庫斯·里德。遊戲共設四起「大案」(major cases),分別為「馬格達萊納販毒集團」(Magdalena Cartel)、「巴勒莫匪徒幫」(Palermo Mob)、「總統俱樂部」(Presidents Club)和「暗影堂」(Shadow Tong),其中「馬格達萊納販毒集團案」在遊戲剛開始的時候已經開放遊玩,這個案件結案後,其餘三個按鍵會向玩家開放,可以按照任意順序遊玩[7]

遊戲屬於類俠盜獵車手遊戲,其遊戲玩法遊戲機制與2001年的《俠盜獵車手III》、2002年的《俠盜獵車手:罪惡城市》和2004年的《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十分相似。玩家可以在城市中自由穿梭,駕駛載具,以及攻擊或殺害無辜市民,也可以在閒余時間內遊玩劇情故事、隨心所欲地遊覽城市,以及參與各種小遊戲支線任務。遊戲的支線任務共有三種:街頭賽車、地下格鬥俱樂部和保護絕密線人[8]

不過有別於之前的開放世界遊戲和前作《真實犯罪:洛城街頭》,地圖內有大量可供玩家進入的建築物,其中許多獨立於遊戲劇情。相關建築物包括供玩家購買藥物的藥房、供玩家恢復生命值熟食店、可以購買新衣服的服裝店、可以添置新車的汽車經銷商、能夠學習格鬥技能的武館、能夠購買原聲音樂的唱片店、用來購買武器及彈藥的槍店,以及酒店、夜店、餐館、公寓樓等隨機建築。除此之外,玩家還可以在街邊熱狗攤英語hot dog stand購買食物。在大多數店鋪的外面,玩家可以勒索店主,還是在其身上放入栽贓用的證據,將其逮捕[9]

遊戲還新加入了交通工具,玩家不僅可以步行或乘車遊覽紐約,還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包括紐約地鐵。玩家也可以隨時呼叫黃色出租車英語Taxicabs of New York City,請求司機載到地圖上的任意地點。兩種交通工具都要收取少量費用[10]

遊戲主線任務可分為三類:射擊格鬥飈車英語List of vehicular combat games。在射擊關卡中,最接近玩家的敵人會被自動瞄準。而如果玩家想要切換瞄準到其他敵人,則必須手動操作。在射擊模式下,玩家可以隨時發動「精確瞄準」(Precision Targeting)模式,此時鏡頭會切換第一人稱,目標鏡頭放大,同時強制執行慢動作鏡頭。在這個模式下,如果准心變成藍色,玩家就可以向敵人發動非致命的一擊,將敵人打倒;准心變成紅色,敵人就會當場死亡[11]。槍戰過程中,玩家可以尋找掩護英語Cover system,在掩護的過程中尋找開槍機會。玩家可以拾取敵人掉落的武器,武器子彈耗盡的時候,里德會把槍放下,改用自己的配槍,即一把.38 ACP英語.38 ACP口徑的手槍。這把手槍需要更換子彈,但是沒有彈藥限制[11]。而在徒手格鬥關卡中,玩家可以發動三種主要攻擊:輕攻擊、重攻擊和擒拿。玩家擒拿敵人的時候,可以把他們扔出去,或是對着他們使用一連串的輕攻擊和重攻擊。攻擊到一定程度,敵人會陷入暈厥,此時屏幕會出現一個量表,玩家需要在量表出現的時間內發動一系列的輕攻擊和重攻擊,儘可能將量表填滿。玩家發動的攻擊越多,最終攻擊效果的破壞力就越大[12]。玩家還可以在不同的戰鬥風格之間切換,也可以隨時切換使用近戰武器[12]

 
遊戲PC版的曼哈頓地圖,右側的地圖展示了各警察轄區的犯罪情況,綠色代表犯罪率清零。而圖中的紅色代表着隨機犯罪的發生地點,橙色代表支線任務地點,黃圈代表警察局,白圈代表店鋪,橙色方框代表警察線人任務。

至於飈車關卡,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玩家駕車追敵人的車,一種是從敵人的追擊中逃脫。在任何情況下,玩家一旦進入載具,屏幕就會顯示載具的耐久情況。若耐久情況歸零,車輛就會爆炸[13]。和《洛城街頭》一樣,玩家在正常時候駕駛車輛,會隨時接到電台調度員提供的案件,玩家可以選擇前往解決。不過與《洛城街頭》不同,本作的案件既可能發生在街上,也會出現在大樓里。除此之外,遊戲地圖被分為20個不同的街區[14],里德每解決掉街區的一個隨機犯罪案件後,街區的犯罪率就會有所下降,並最終降至零,不再上升,不過隨機案件還會在街區內發生。如果里德在犯罪率清零前忽略隨機案件,犯罪率會隨之上升,從而導致店鋪關門、街道變髒、建築物被圍封、市民會變得更具攻擊性,隨機案件也會變得更多[15][16]

在《洛城街頭》中,玩家需要花費獎勵積分及完成一系列挑戰任務,才可以購買角色升級。而本作不是如此,玩家只需要花錢即可購買,積分系統及挑戰任務不再設立[14]。遊戲主角里德共有五個職位等級,每升一級,能解鎖的角色升級就越多[17]。遊戲中的金錢可以通過兩個方式獲得,一種是合法方式,即領取工資,一種是非法方式,為在當鋪出售證物,以及敲詐店主[18]

和前作一樣,本作設有「好警察/壞警察」(Good Cop/Bad Cop)評價量表。玩家持續抓捕嫌犯、解決案件、採用非致命性射擊打倒敵人、對敵人採取放倒而非擊殺,好警察積分會增加。相對地,殺害平民和非武裝罪犯、爆頭擊斃武裝罪犯、開火前未亮明警察身份、勒索店主、在當鋪出售證物,會增加壞警察積分。到了最終階段,好警察和壞警察的結局會不同。如果玩家執行了太多壞警察行為,導致記錄壞警察積分的叛變量表被填滿,玩家就會被列為「叛變警察」,從而遭受其他警察攻擊[17]

劇情

紐約曼哈頓。25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堆滿了人、混凝土,以及非常殘忍的犯罪行為,這些犯罪行為能吸走人的靈魂,把人變成冷血動物。數百萬人聚集在此,人們走在街上,仿佛整個人都被吞下,只突出一堆白骨。在大好時光的15年時間裡,你一直被關起來,除了依賴最親近的人照顧你在外面的利益,你別無選擇。我不在的時候,我的兒子拿到我王國的鑰匙,把他的信任給了那些宣稱效忠的人。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一個讓我們倆後悔的決定。在紐約的街頭,後悔是用子彈衡量的。」
— 「國王」伊賽亞·里德(Isiah "The King" Reed)的開場白

故事發生在2000年12月,黑幫老大馬庫斯·里德(Marcus Reed,由艾弗里·瓦德爾(Avery Waddell)配音)來到背叛他的手下的家門。自從父親「國王」伊賽亞·里德(勞倫斯·費許朋配音)因從事有組織犯罪被判15年監禁以來,馬庫斯一直掌管着伊賽亞一手打造的黑幫王國。就在里德遭到不明身份人士襲擊的時候,伊賽亞也在監獄內被人刺傷,不過父子兩人都活了下來,事后里德剷除背叛她們的每一個人。紐約市警察局警探泰瑞·希金斯(Terry Higgins,米基·洛克配音)隨後抵達犯罪現場,他作為伊賽亞的老友、里德的教父,掩蓋了里德殺害的行為,條件是里德能金盆洗手。

五年後,里德成為了紐約市警察局的一名巡警,上司為蒂娜·迪克森副警監(Lt. Deena Dixon,瑪莉絲卡·哈吉塔配音)。後來里德成功申請加入有組織犯罪部,由警監維克多·納瓦羅(Chief Victor Navarro,伊沙·摩路斯配音)指揮,搭檔就是教父希金斯。里德正式上崗第一天的夜晚,希金斯前去一間倉庫秘密會議,事前要求里德不要過問細節。希金斯進入倉庫大樓沒多久,突然發生爆炸,希金斯到場炸死。事件發生後,納瓦羅把里德調回到迪克森的部門。迪克森跟里德表示可以保留現有警銜,執行便衣任務,但就不要插手希金斯死亡事件的調查行動,因為納瓦羅希望只由部門內部調查案件。不久後,聯邦調查局特別探員加布里埃爾·惠廷(Gabriel Whitting,克里斯托弗·沃肯配音)找到他,說有組織犯罪部內部有奸細,稱希金斯一直都在找尋奸細的身份,因此遭遇殺身之禍。殉職前,希金斯囑咐惠廷在自己遭遇不測之後,安排里德調查事件。惠廷唯一知道的情況,是奸細與曼哈頓的四大幫派都有聯繫。

里德最先調查馬格達萊納販毒集團,這個販毒集團掌管了紐約城75%的可卡因非法貿易活動。希金斯接觸了社交名流大慈善家特蕾莎·卡斯蒂略(Teresa Castillo,索科珂·聖地亞哥英語Socorro Santiago配音),認為她能幫助自己打入集團內部。卡斯蒂略向里德提供線報,讓他去馬格達萊納的安全屋,結果找到了集團老大雷(Rey,保羅·安迪諾(Paolo Andino)配音)。然而雷只不過是馬格達萊納集團敵人拉丁領主(Latin Lords)的頭頭,而里德被馬格達萊納集團利用來消滅拉丁領主。最終里德發現特蕾莎的真名為瑪格達萊娜·羅哈斯(Magdalena Rojas),換而言之就是集團的老大。隨后里德逮捕了瑪格達萊娜,但瑪格達萊娜說不知道內鬼是誰,只知道內鬼是有組織犯罪部的高層,並認為他們得知的這個情報非常準確。

接下來調查的是巴勒莫匪徒幫。惠廷告訴里德,自從上一任老大1995年入獄以來,匪徒幫走向衰落。然而到了最近,幫派的殘餘勢力開始重新組織起來。惠廷認為新任老大已經誕生,但真實身份不得而知。里德搗毀了匪徒幫獲利頗豐的非法器官交易業務,審問了匪徒幫新老大的左右手阿爾菲(Alfie),找到了新老大文森特·圖茲(Vincent Tuzzi,弗萊德·伯曼(Fred Berman)配音)。在里德的審問下,圖茲稱自己從未見過有組織犯罪部的內鬼,雙方都是通過電話溝通業務。而圖茲唯一知道的,就是內鬼操着一口西班牙口音。

下一個目標是總統俱樂部,之所以叫總統俱樂部,是因為掌管幫派的五人用了前美國總統的名字作為化名,其中四名頭目分別為林肯漢密爾頓傑克遜格蘭特,最大的一位叫本傑明,出自美國開國元勛本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一生未擔任美國總統,卻在歷史上擁有崇高地位,因此大佬用了這個名字。上述五人掌管着新型毒品「爆珠」(Pop)的供應,這個毒品為搖頭丸和可卡因的合成物。調查過程中,惠廷派里德前往哈萊姆區一處由林肯(菲爾·莫里斯英語Phil Morris (actor)配音)負責的毒品窩點英語Crack house。林肯讓里德去找漢密爾頓(理查德·耶伍德英語Richard Yearwood配音),漢密爾頓則告訴里德,日本黑幫向總統俱樂部宣戰,傑克遜正趕去擒拿日本黑幫的老大小媚(Kobi,森珍妮(Jeanne Mori)配音)的路上。隨後的一場飈車槍戰中,里德擊斃了傑克遜,救下小媚。小媚告訴里德,本傑明真名萊昂內爾·瓊斯(Lionel Jones,康奈爾·沃馬克(Cornell Womack)配音),是享譽盛名的饒舌歌手音樂製作人。隨后里德前往瓊斯的制度工廠,彼時格蘭特(格雷格·易格斯英語Greg Eagles配音)擊退了小媚的手下。格蘭特讓里德去瓊斯住的的大樓,里德在屋頂的枯山水中大戰瓊斯的手下,最終親眼看着瓊斯殺死小媚。在里德審問下,瓊斯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內鬼的身份,只知道對方稱自己「大佬」(El Jefe)。

最後一個目標是三合會分支暗影堂,這個組織由利蘭·沈(Leeland Shen,傑瑞·應(Jerry Ying)配音)率領。惠廷只知道唯一一個聯繫上沈的方式,就是她的繼姐妹薇薇安(Vivian,詹妮弗·朱(Jennifer Chu)配音),不過薇薇安最近離家出走,沈也不知道她的下落。惠廷把薇薇安的藏身點告訴給里德,把她送回沈那裡。里德假裝自己與國王達成一項協議,在哈姆萊區銷售利蘭的藥品,以此接近沈。沈讓里德與負責地方銷售的手下林(吳漢章配音)聯絡,結果發現里德是臥底警察,命令林除掉。里德在林的攻勢下逃了出來,按照林提供的線索,去找一艘正在進行人口走私活動的中國貨船。里德把船長抓回警局審問,之後前往沈的總部。沈表示自己不知道內鬼的身份,但表示大中央總站的一個儲物櫃有一筆賄賂,正等待別人去拿。

里德打電話給惠廷,說自己認為納瓦羅就是內鬼,同時申請針對儲物櫃的搜查令。兩人在儲物櫃中發現一筆巨款,而納瓦羅則說自己別人陷害。在好結局中,惠廷逮捕了納瓦羅,認為案件已經結束,正準備回家。然而在坐地鐵的時候,里德竟然碰到了希金斯,從而發現希金斯才是真正的內鬼。原來希金斯事前就知道惠廷在調查自己,於是利用爆炸事件偽造自己死亡的假象,並讓納瓦羅落入陷阱。希金斯讓里德跟自己合作,並提出把贖金分給里德,如果里德不接受,5年前大肆殺人的秘密就會被公開。結果里德沒有接受,兩人在地鐵車廂內展開大戰,最終希金斯被裡德擊斃。為了回報里德的工作成果,惠廷答應在地方檢察官審訊里德父親伊賽亞的聆訊上做一些手腳。

而在壞結局中,納瓦羅得知惠廷要抓自己,提早殺害了他,之後在與里德的地鐵大戰中被裡德擊斃。事后里德回家的時候,希金斯突然出現,里德這才意識到希金斯在假死。希金斯讓里德跟他一起去墨西哥,反被裡德殺害。遊戲結局處,里德出現在地鐵站里,思考着如何處理希金斯的錢。

開發

遊戲於2004年7月21日首次公開,動視首席執行官羅恩·多尼克(Ron Doornink)公布了《真實犯罪》《使命召喚》《蜘蛛俠英語Spider-Man (2002 video game)》《托尼·霍克滑板英語Tony Hawk's Underground》《史萊克英語Shrek (video game)》和《雷神之錘》的續作[19]。然而此後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遊戲再沒有傳出後續消息,直至2005年5月,動視表示遊戲體量比較大,開發商Luxoflux從動視旗下的另一個開發商Z-Axis那裡抽調人手。遊戲暫定名稱《真實犯罪2》(True Crime 2),預計在同年第三季度發行,有望在即將到來的E3大展中亮相[20]。多尼克表示:「在第三季度,我們計劃推出有史以來最強大、最多樣化的陣容,尤其是《托尼·霍克滑板英語Tony Hawk's American Wasteland》《使命召喚》《X戰警英語X-Men Legends II: Rise of Apocalypse》《真實犯罪》《雷神之錘》和《史萊克英語Shrek SuperSlam》的全新遊戲。每個品牌都面向不同的消費者[21]。」

 
2005年5月E3大展的宣傳攤位

5月18日,動視推出遊戲的首支預告片。該片未透露遊戲的劇情或地點,只展示主角馬庫斯·里德,並公開一個名為「《真實犯罪》:猜城市、贏馬庫斯座駕」(True Crime: Guess the City and Win Marcus' Ride)的活動,鼓勵網站到遊戲的官方網站參與遊戲背景城市的精彩活動,贏家將獲得里德在遊戲開頭中駕駛的克萊斯勒300英語Chrysler 300[22]。而在E3大展中,動視把展位的一大部分空間用來宣傳即將發行的《真實犯罪》續作,但是沒有展出任何畫面,也沒有透露劇情內容,只說遊戲名稱為《真實犯罪2005》(True Crime 2005)。而競猜活動的克萊斯勒轎車也出現在現場,現場還有DJ演奏遊戲中出現的歌曲。展會中唯一確認的消息,是遊戲一定會在本世代(第六世代)的遊戲平台發行[23]

2005年6月22日,遊戲官方網站正式公布新作地點為紐約,並以曼哈頓天際線作為網站背景[24][25]。同年8月,曾在遊戲《紐約重案組英語NYPD Blue》中擔任執行製作人兼技術顧問的前紐約市警察局警探比爾·克萊克英語Bill Clark (screenwriter)接受IGN專訪,當中透露其目前擔任《真實犯罪:紐約》的技術顧問。克萊克在紐約市從警25年,期間親歷山姆之子案紐約五大意大利幫派的倒台,生涯中有17年負責兇殺案。對於他在《真實犯罪:紐約》中的角色,他表示:

在幫助動視把遊戲弄好的時候,克萊克還需要在真實及遊戲性質間作出妥協:

在「《真實犯罪:紐約》裡,我們希望刪掉我們在《真實犯罪:洛城街頭》裡插入的一些頗具青少年氣息的笑話。我們也不弄潑婦了,我們希望用一款成人向的遊戲吸引更多玩家。我們希望這款遊戲看起來就像看《盾牌》《犯罪現場調查英語CSI (franchise)》《火線重案組》之類的犯罪題材電視劇那樣,劇情出彩,體驗感出色,基調也更為嚴肅。」
— 動視製作人吉姆·赫斯(Jim Hess)[27]

2005年9月7日,遊戲的首個開發中版本公開。動視透露了基本劇情,並表示《真實犯罪:洛城街頭》的劇情分支系統不再使用。相反,玩家沒能完成任務的時候,會看到一個重玩選項,這樣就不會錯過劇情內容。動視還宣布遊戲的幾個新功能,包括持續進行的晝夜循環、比前作的洛杉磯更擁擠的城市、比前作更暗的色調、更多的車輛和載具、乘坐出租車或地鐵出行的能力、進入劇情地點以外建築的能力[10]。遊戲還新增了遊戲的警察轄區系統,如果玩家忽略掉某個景區的隨機犯罪事件,當地的店鋪會路線關閉,街道會變得越來越骯髒,建築都被木板圍封。據透露遊戲地圖面積為25平方英里(65平方公里)[16]

勞倫斯·費許朋(左)和米基·洛克(右)分別扮演主角馬庫斯·里德的父親和教父。

隨後一個禮拜,動視陸續公布配音員名單,包括勞倫斯·費許朋米基·洛克克里斯托弗·沃肯瑪莉絲卡·哈吉塔伊沙·摩路斯特蕾西·洛茲英語Traci Lords。主角馬庫斯·里德則由艾弗里·瓦德爾配音[28][29]。原聲帶內容則於一個禮拜後公布,以饒舌歌手Redman英語Redman (rapper)為主打,Redman為遊戲錄製了一首原創歌曲,也是一個有待玩家在Redman專屬小遊戲模式中解開的角色,和前作的史努比狗狗一樣。動視音樂部門全球執行總裁蒂姆·雷利(Tim Riley)表示:「作為一名經常在紐約夜店表演的東海岸嘻哈藝術家,Redman創作的發人深省的旋律,給遊戲中的城市帶來了非常真實的感覺,讓我們的遊戲頗具真實感。其大膽的歌詞、鋒芒畢露的放克節拍捕捉到紐約城的氣氛,從華盛頓高地哈萊姆區,再一路向下,來到砲台公園。」動視還表示,雖然遊戲只有一首原創歌曲,但會採用80多首由不同藝人創作的授權曲目,包括傑斯胖哥喬英語Fat Joe探索一族英語A Tribe Called Quest雷蒙斯地下絲絨我的另類羅曼史大無畏樂團英語The Bravery鮑勃·迪倫[30]

與此用時,PUMA宣布遊戲有一個搜索運動鞋的任務,並公開了這款特別版運動鞋的製作過程。在遊戲中,如果玩家把散布在遊戲地圖中的所有RS-100運動鞋搜集起來,把他們歸還給遊戲中的門店(地點就是現實生活中的PUMA紐約零售門店),玩家會解鎖一套獨家的PUMA運動裝。此外,玩家也可以在線下的PUMA紐約門店購買RS-100運動鞋[31][32]

紐約警察的批評

2005年9月26日,紐約市警察局局長英語New York City Police Commissioner雷蒙德·凱利英語Raymond Kelly紐約巡警慈善協會英語Patrolmen's Benevolent Associ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主席帕特里克·林奇英語Patrick Lynch (police officer)呼籲抵制遊戲,稱遊戲對違法警察的刻畫極具破壞性、冒犯人。在《紐約每日新聞》的轉反中,凱利表示「非常憤怒,我認為它不尊重所有警察」。儘管遊戲與紐約市警察局的兩名前警探、《阿帕奇堡:布朗克斯》(Fort Apache: The Bronx)一書的作者比爾·克拉克(Bill Clarke)與湯姆·沃克(Tom Walker)合作,遊戲中的警察部門改叫PDNY,而不是現實中的NYPD,凱利還是覺得遊戲「完全不正確,是非常刻薄 非常危險的作品,破壞了我們警察的努力。就紐約警察部門的前成員與該電子遊戲存在的一些遊戲,我感到非常遺憾。」對於克拉克,林奇表示:「這位參與製作遊戲的警察應該照照鏡子,因為他讓所有警察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對此,克拉克表示各警察工會「不必對遊戲過分擔憂,而應該花更多時間,讓警察的起薪突破2.5萬美元[33]。」

反響

評價
評論得分
媒體得分
PS2NGCXboxPC
Eurogamer6/10[38]
GameSpot4.6/10[41]4.6/10[39]4.3/10[42]5.2/10[40]
GameSpy     [43]
IGN7.8/10[46]7.8/10[44]7.8/10[47]6.5/10[45]
任天堂力量4/5[48]
美國PlayStation官方雜誌     [49]
官方Xbox雜誌6.5/10[50]
PC Gamer美國62%[51]
匯總得分
Metacritic60/100[36]59/100[34]60/100[37]54/100[35]

遊戲各平台版本均獲得「褒貶不一或口碑平平」的反響,其中PlayStation 2版在Metacritic上的匯總平均分為60/100(47條評論)[36]Xbox版為60/100(43條評論)[37]任天堂GameCube版59/100(25條評論)[34]、PC版54/100(12條評論)[35]

IGN的克里斯·羅珀(Chris Roper)給主機板打出7.8/10分,讚揚警察日常生活中的職責都在遊戲中展現出來,調查過程也貼合現實,遊戲性遊戲機制比前作有所提升。不過,他也批評遊戲表現太過穩健,看起來不像是全新的遊戲體驗。儘管如此,他還是認為遊戲的優勢在於紮實地把所有內容放在一起。他在總結處表示:「這是一款從頭到尾都很紮實的遊戲,你在裡面找不到成批的飲水機內容......如果你對《俠盜獵車手》的整個模式感到厭煩,想要一些更實在的內容,那麼這款遊戲可能不是和你。儘管如此,對其他人來說,《真實犯罪:紐約》絕對值得一玩。」至於PC版,他打出6.5/10分,批評Aspyr Media的移植工作:「這家公司仿佛除了讓遊戲在PC上運行以來,沒有做別的工作,甚至連控制方案都沒有優化。」他嚴厲批評PC版的畫面英語Video game graphics:「繪製距離英語Draw distance是大問題......角色的細節層次也很奇怪,用完全不匹配的低分辨率模型填充了一些角色、陰影體和若影若現的視野,劇情畫面播放時會突然切入相機運動,或是短時間內展現錯誤的相機角度。一切就像沒有打磨過[45]。」

Eurogamer吉姆·羅西尼奧爾英語Jim Rossignol給PlayStation 2版打出6/10分,表示「《真實犯罪》被自己的一雙滯脹的耐克鞋絆倒,充滿太多可悲的空洞內容。」他批評遊戲的人工智能表現:「你放倒的嫌犯除了是準備被殺的無意識自動機,就沒有其他特徵,展示出一種根本算不上『智能』的人工特徵」。他認為遊戲與《俠盜獵車手:聖安地列斯》比起來略輸一籌:「遊戲雖然在藝術層面的成就較為突出,但缺乏一種稱霸八方的特質,也缺少幽默成分[38]。」

GameSpy的斯特林·麥克加維(Sterling McGarvey)給PlayStation 2版打出2.5/5分,認為Luxoflux把略高於類俠盜獵車手遊戲標準的《真實犯罪》品牌變得略低於標準,批評對紐約的重塑:「材質貼圖看起來相當平淡乏味,繪製距離看上去模糊、缺乏滋味......感覺開發團隊沒有捕捉到紐約最獨一無二的特徵:就是最純粹的人性。」對於畫面,他表示:「幀率非常拉垮,考慮到我在主機,而不是一台用了五年的電腦上玩這款遊戲,簡直無法令人接受。當馬庫斯在街上巡邏的時候,幀率會突然完全降到最低點。」他在結尾處批評遊戲根本沒完成,認為買的人就是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拿去測試一款根本沒有完成的遊戲」[43]

GameSpot的格雷格·穆勒(Greg Mueller)完全無法接受,只給GameCube版和PlayStation 2版打出4.6/10分[39][41],Xbox版打出4.3/10分[42]。他批評遊戲「問題多多,感覺就像是趕在假日前上架」,並指「程序錯誤會讓你突然間卡進地面掉入虛空、進出車子的時候紋理異變、劇情畫面突然出現錯誤以至於無法完成任務。而碰撞偵測邊緣檢測的問題會讓你卡進平台的邊緣。而這還不是全部,遊戲還會時不時死機......還有一些非常醜陋的穿模英語Clipping (computer graphics)問題。」他總結道:「不管怎樣,無論你對《真實犯罪》的第一部感不感興趣,《真實犯罪:紐約》都可以跳過了。遊戲玩法層面是有一些幾乎不錯的地方,但技術問題遠遠超越了任何希望這款遊戲變得好玩的微弱憧憬。如果你好奇一款在經過充分測試和質量保證之前是什麼樣子,那麼一定要試下這款遊戲[39][41][42]。」他對PC版打出5.2/10分,表示:「儘管嘗試解決了主機版的一些惡性故障,但看起來仍然不是一款成品遊戲[40]。」

銷量與獎項

遊戲的銷量表現欠佳,遠低於動視的預期[52][53]。在北美,前作《真實犯罪:洛城街頭》僅首周銷量就突破30萬份,首月突破60萬份[54],全球各平台總銷量突破300萬份[55]。相比之下,本作前兩周銷量僅為7.2萬份,營收僅為360萬美元[54]

在2005年斯派克電子遊戲大獎上,《真實犯罪:紐約》獲得四項提名,包括「年度賽博悍婦」(特蕾西·洛茲英語Traci Lords扮演的卡桑德拉·哈茨(Cassandra Hartz))、「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弗·沃肯扮演的加布里埃爾·惠廷),以及兩項「最佳女配角」(特蕾西·洛茲扮演的卡桑德拉·哈茨,以及瑪莉絲卡·哈吉塔扮演的蒂娜·迪克森)。最終遊戲贏得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洛茲)兩項大獎,「年度賽博悍婦」則由《007:來自俄羅斯的愛情英語From Russia with Love (video game)》中瑪麗婭·曼努諾斯英語Maria Menounos扮演的伊娃(Eva)奪得[56]

續集計劃

動視原計劃把故事分為上下兩部,兩部作品均設在紐約、以馬庫斯·里德為主角,其中本作為上部[57]。結果下部從未面世。

由於本作銷量慘澹,動視放棄了為《真實犯罪系列英語True Crime (series)》開發續集的計劃。然而到了2007年底,動視聯繫了United Front Games,計劃為即將到來的第七世代遊戲機開發一款背景設在香港的開放世界遊戲,而且要獨立於《真實犯罪》系列之外[58]。這款遊戲最初定名為《黑蓮花》(Black Lotus),2008年初投入製作[59]。經過歷時一年的開發,動視提議把《黑蓮花》納入《真實犯罪》品牌,因為其設計與劇情與《真實犯罪》系列有相似之處:三款遊戲都採用開放世界設計,劇情圍繞臥底犯罪組織的警察展開。動視希望United Front Games提出的新概念能重啟《真實犯罪》品牌。在2009年的斯派克電子遊戲大獎上,動視宣布遊戲定名為《真實犯罪:香港》(True Crime: Hong Kong[60]。該作原定於2010年秋季發售,但於2010年5月被動視宣布推遲至2011年初,給開發團隊更多時間去呈現高質量的娛樂體驗[61]

至2011年2月,動視宣布《真實犯罪:香港》因「質量問題」取消,繼續投資不會讓遊戲在開放世界類型中形成競爭力[62]。United Front執行製作人斯蒂芬·范德梅赫特(Stephen Van Der Mescht)對動視方面的決定表示失望,稱遊戲「從頭到尾都可以完,內容也快要完成」[63]。同年6月,董事總裁埃里克·赫什伯格(Eric Hirshberg)表示不斷上漲的製作成本及開發工作推延是取消的主因,兩者意味着遊戲必須取得「非常大的成功,才可以投資到遊戲完成」。由於其他遊戲,尤其是《俠盜獵車手系列》和《荒野大鏢客:救贖》的強勢登場,加上《真實犯罪》系列之前在口碑及銷量上遭遇失敗,動視認為《真實犯罪:香港》不可能完成[64]

然而在兩個月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布買下遊戲的發行權,但沒有買下一直由動視持有的《真實犯罪》版權[65]。這款遊戲最終改名為《熱血無賴》,於2012年8月發行。2014年12月,動視正式註銷「真實犯罪」商標[66]

注釋

  1. ^ GameCube和Xbox版由Exakt Entertainment英語Exakt Entertainment移植。
  2. ^ Windows版由Aspyr發行,手機版由Hands-On Mobile英語Hands-On Mobile開發、發行。

參考資料

  1. ^ Adams, David.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Begins. IGN. 2005-11-16 [202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英語). 
  2.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Eurogamer. [2015-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 
  3. ^ Dubin, Jayson. Aspyr Media Ship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for the PC. GameZone. 2012-05-04 [202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美國英語). 
  4. ^ Dredge, Stuart. New York gets a True Crime wave. Pocket Gamer. 2007-03-27 [202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英語). 
  5. ^ Roper, Chri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C). IGN. 2006-03-28 [2016-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6. ^ Buchanan, Levi. E3 2006: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Mobile). IGN. 2006-05-15 [2016-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7. ^ Major Case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4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8. ^ Smaller Case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4–5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9. ^ Game Screen.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6–8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0. ^ 10.0 10.1 Perry, Douglass C.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First Look. IGN. 2005-09-07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11. ^ 11.0 11.1 Shootin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10–11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2. ^ 12.0 12.1 Fightin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10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3. ^ Game Screen.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6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4. ^ 14.0 14.1 Roper, Chri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Hands-On. IGN. 2005-10-11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15. ^ City Crime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5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6. ^ 16.0 16.1 Torres, Ricardo.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First Look. GameSpot. 2005-09-07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5). 
  17. ^ 17.0 17.1 Rank Promotion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12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8. ^ Currency System.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Instruction Manual. Activision. 2005: 12 [2016-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2). 
  19. ^ Thorsen, Tor. Call of Duty 2 and True Crime 2 confirmed. GameSpot. 2004-07-21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20. ^ Perry, Douglass C. Z-Axis Marvels at Future. IGN. 2005-05-04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21. ^ Thorsen, Tor. Quake 4, X-Men 2, True Crime 2, THUG3 confirmed for Q4. GameSpot. 2005-05-05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22. ^ Thorsen, Tor. First Look: True Crime 2. GameSpot. 2005-05-18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1). 
  23. ^ Perry, Douglass C. E3 2005: True Crime 2005. IGN. 2005-05-20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24. ^ Perry, Douglass C. The True Crime of New York. IGN. 2005-06-22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25. ^ Thorsen, Tor. True Crime 2 NYC-bound. GameSpot. 2005-06-22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26. ^ 26.0 26.1 True Crime NYC Q&A. IGN. 2005-08-23 [2015-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27.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Developer Interview 1. GameSpot. 2005-10-12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28. ^ Steel, Wade.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Voice Cast Revealed. IGN. 2005-09-19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29. ^ Surette, Tim. True Crime: NYC cuffs voice talent. GameSpot. 2005-09-19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30. ^ Sinclair, Brendan. For True Crime sequel, the Funk Doc is in. GameSpot. 2005-09-28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31. ^ PUMA and Activision Partner On Latest True Crime Game;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Hits Stores with Unique Sneaker Collector Twist. Activision. 2005-10-28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32. ^ Sinclair, Brendan. Puma again provides True Crime kicks. GameSpot. 2005-10-28 [2015-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2). 
  33. ^ Anderson, John. NYPD commish rips Acti cop title. GameSpot. 2005-09-26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5). 
  34. ^ 34.0 34.1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GameCube). Metacritic.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35. ^ 35.0 35.1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C). Metacritic.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36. ^ 36.0 36.1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PlayStation 2). Metacritic.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30). 
  37. ^ 37.0 37.1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Xbox). Metacritic.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8). 
  38. ^ 38.0 38.1 Rossignol, Jim.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layStation 2). Eurogamer. 2005-12-02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8). 
  39. ^ 39.0 39.1 39.2 Mueller, Gre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GameCube). GameSpot. 2003-11-23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40. ^ 40.0 40.1 Mueller, Gre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C). GameSpot. 2006-03-31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41. ^ 41.0 41.1 41.2 Mueller, Gre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S2). GameSpot. 2003-11-23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42. ^ 42.0 42.1 42.2 Mueller, Gre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Xbox). GameSpot. 2003-11-23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43. ^ 43.0 43.1 McGarvey, Sterling.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S2). GameSpy. 2005-11-28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9). 
  44. ^ Roper, Chri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GameCube). IGN. 2005-11-16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45. ^ 45.0 45.1 Roper, Chri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C). IGN. 2006-03-28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46. ^ Roper, Chri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S2). IGN. 2005-11-16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47. ^ Boulding, Aaron.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Xbox). IGN. 2005-11-16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8). 
  48.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GameCube). Nintendo Power. 2006-01: 108. 
  49.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S2).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2006-04: 86. 
  50.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Xbox).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06-01: 82. 
  51. ^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Review (PC). PC Gamer. 2006-07: 55. 
  52. ^ Parfitt, Ben. Market 'softness' harms US giants. MCV. 2006-01-03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0). 
  53. ^ Thorsen, Tor. Activision's holiday earnings up, profits down. GameSpot. 2006-02-06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8). 
  54. ^ 54.0 54.1 Thorsen, Tor. True Crime and Gun sequels stillborn?. GameSpot. 2006-01-11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55. ^ Santana, Steven. Activision Abandons True Crime Trademark. Load the Game. 2015-01-01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6). 
  56. ^ Winners of Spike TV Video Game Awards 2005. StarPulse. 2005-11-21 [2015-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57. ^ Frushtick, Russ. True Crime: New York City Interview. UGO.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58. ^ Chan, Sam. Interview with producer of Sleeping Dogs. PlayStation Blog. 2012-08-29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59. ^ Houlihan, John. Sleeping Dogs interview: 'Open world is by far the most challenging genre'.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2-08-29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60. ^ McElroy, Griffin. True Crime in Hong Kong revealed at Spike VGA. Joystiq. 2009-12-12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61. ^ Yin-Poole, Wesley. True Crime: Hong Kong delayed. Eurogamer. 2010-05-08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0). 
  62. ^ Brown, Nathan. Activision Cancels True Crime: Hong Kong. Edge. 2011-02-10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63. ^ Robinson, Andy. True Crime was 'virtually complete'.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1-02-10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2). 
  64. ^ Grant, Christopher. Activision Publishing CEO Eric Hirshberg on True Crime, Bizarre Creations, the 'Hero' franchise, and transparency. Joystiq. 2011-06-22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65. ^ Davies, Marsh. Sleeping Dogs Preview: United Front's Open World Game Isn't What You'd Expect. Eurogamer. 2012-01-01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2). 
  66. ^ Harding, Chris. No Hope For True Crime 3 As Activision Abandons Franchise Trademark. The Games Cabin. 2014-12-30 [2015-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