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朮二兩 生薑三兩(切)
炮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製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服用方式 溫服七合,日三服
上方使用漢度量衡

真武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原名玄武湯[註 1]


主治

附加症狀 組成
(原症狀) 白朮二兩 茯苓三兩 生薑三兩 芍藥三兩 炮附子一枚
乾薑一兩 五味子半升 細辛一兩
小便不利 茯苓一兩
下利 芍藥三兩 乾薑二兩
生薑半斤 炮附子一枚
」表示增加藥量,「藥量」表示去除藥量,「」表示固定藥量

附註

  1. ^ 宋真宗時,為避諱,改玄武為真武,淺田惟常《傷寒論識》:「《宋史》云:『真,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詔天下避聖祖諱玄為元。尋以玄、元聲相近,改玄為真,玄武為真武。』《宛委余篇》云:『玄武,避宋宣祖諱,故名真武。』然則今名系宋臣所改,亦猶唐人避太祖諱白虎湯作白獸湯,非其舊矣。」,詳見「趙玄朗」。

外部連結

  • 真武湯 中藥方劑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參考文獻

編輯 袪濕劑
燥濕和胃 平胃散 | 藿香正氣散
清熱袪濕 茵陳蒿湯 | 三仁湯 | 甘露消毒丹 | 連朴飲 | 蠶矢湯 | 八正散 | 二妙散
利水滲濕 五苓散 | 豬苓湯 | 防己黃耆湯 | 五皮飲
溫化水濕 苓桂朮甘湯 | 真武湯 | 萆薢分清飲 | 實脾飲
袪風勝濕 羌活勝濕湯 | 獨活寄生湯 | 三痺湯 | 蠲痺湯 | 雞鳴散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