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
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法語:Socialisme ou Barbarie)是一個曾經存在的法國左翼共產主義和自由意志社會主義團體和同名雜誌。
組織採用了「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這個出現於羅莎·盧森堡誤引恩格斯的一句語錄(實際真正來源可能是考茨基)中的表述作為名字[1][2]。《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活躍於1948年至1967年[3][4]。創辦人科內利烏斯·卡斯托里亞迪斯和克洛德·勒福爾原先屬於托洛茨基主義者和第四國際成員。1948年,他們對托派失望並不再支持[5]。 他們在1949年三月建立《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卡斯托里亞迪斯後來回憶當年這他們團體和雜誌的受眾主要是老牌激進左翼人士如博爾迪加主義者、委員會共產主義者以及部分無政府主義者,和一些德國1920年左翼的後裔[6]。
在《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成立時期,在大西洋對面的美國托派中也分裂出有相似之處的約翰遜–弗雷斯特傾向。《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的成員包括知識分子和工人。他們反對和批判列寧和列寧主義,反對蘇聯以及親蘇的「社會主義陣營」,認為那些馬列主義的共產黨國家是官僚主義的。卡斯托里亞迪斯認為蘇聯是全球官僚資本主義的一部分,此觀點不僅站在斯大林主義的對立面,也和托派的觀點相左[7]。《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支持工人罷工,包括東德六一七事件中的工人。他們認為工人階級的鬥爭是社會主義真正的內容,因此團體中的知識分子經常鼓勵工人成員匯報工人的生活各個方面情況。
《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不贊成建立作為革命黨的共產黨來革命[8],傾向於由工人委員會奪權推翻資本主義。1956年匈牙利革命使《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成員有所增加。
1960年代,卡斯托里亞迪斯逐漸開始批判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在馬克思主義對革命已經無用[9][10]。《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於1965出版最後一期,之後組織停頓並在1967年宣布無限期暫停活動[3]。1968年法國暴發五月風暴,卡斯托里亞迪斯試圖重建《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但沒有成功。
情境主義國際代表人物居伊·德波曾是《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成員。其他成員包括尚·拉普朗虛,後現代主義代表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等。《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對後來同樣源自法國的共產化理論有重大影響。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毛澤東的評價
《社會主義還是野蠻主義》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本質相似,都是國家資本主義偽裝成社會主義。1967年雜誌發表文章分析當時的文化大革命,認為文革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為一方,「新階級」國有企業官僚經營管理者為另一方的鬥爭,雙方本質都是國家資本主義內部的勢力只是因為權力紛爭產生矛盾[11]。
參考資料
- ^ Luxemburg, Rosa. The Junius Pamphl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16.
- ^ Angus, Ian, https://johnriddell.wordpress.com/2014/10/21/the-origin-of-rosa-luxemburgs-slogan-socialism-or-barbar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origin of Rosa Luxemburg’s slogan 『socialism or barbarism』"
- ^ 3.0 3.1 Castoriadis, Cornelius. L'Expérience du Mouvement Ouvrier 2. 10 18. 1974: 417.
- ^ Howard, Howard. Introduction to Castoriadis. Telos. 1975, (23): 118.
- ^ Castoriadis, Cornelius; Anti-Mythes. An Interview with C. Castoriadis. Telos. January 1974, (23): 133.
- ^ Castoriadis, Cornelius. An Interview. Telos. 1975, (23)., p. 134
- ^ 周凡 ‖ 卡斯托里亚迪斯:从批判理论到后马克思主义.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 ^ The Role of Bolshevik Ideology in the Birth of the Bureaucracy. libcom.org. [2020-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英語).
- ^ "Marxism 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later became the first of the two parts of IIS (the second being "The Social Imaginary and the Institution", a previously unpublished follow-up to "Marxism and Revolutionary Theory"). The relevant quote from IIS, p. 14 is: "Starting from revolutionary Marxism, we have arrived at the point where we have to choose between remaining Marxist and remaining revolutionaries".
- ^ Arthur Hirsh, The French Left, Black Rose Books, 1982, p. 126.
- ^ Mao Tse Tu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202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外部連結
- A Socialisme ou Barbarie Anthology: Autonomy, Critique, Revolution in the Age of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rans. from the French and ed. anonymously as a public service (online copy of 2018 Eris [London] edition)
- Socialisme ou Barbarie review scanning projec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uBTrans Project Website, with an ever-growing list of Socialisme ou Barbarie texts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mmaires de la revue Socialisme ou Barbarie (1949-196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40 issues of Socialisme ou Barbarie in PDF
- Exchange of letters between Cornelius Castoriadis and Anton Pannekoe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ocialisme ou Barbarie,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Viewpoint Magaz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cialisme ou Barbarie: A French Revolutionary Group (1949-65) by Marcel van der Linden, Left History 5.1, 1997. Dead GeoCities link, now at the La Bataille socialiste site.
- From the German Left to Socialisme ou Barbarie from La Banquise No. 2: le roman de nos origines, 1983.
- Libertarian Communist Library Socialisme ou Barbarie holding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cialisme ou Barbarie Journal index of articles by issu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ow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became what it w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hD thesi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7. Substantial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isme ou Barbarie and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