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格惟一論
神格惟一論(英語:Monarchianism),又稱上帝一體論、唯一神論、單一神論,一個流行於早期基督教教內的神學理論,也是猶太教所認可的神學理論,它認為上主是唯一的。在三位一體論被確立為正統教義的核心部份之後,神格惟一論被大公敎會判定為異端邪説。
詞源
神格唯一論的字根,由「獨一」(mono)與「統治」(arch)所組成,此派認為,上主是獨有的、唯一的。最早提出這個名詞並加以批判的神學家是特土良,他將義子論與形態論都歸類在神格惟一論中。
概論
唯一神論的源頭可被追溯至數千年前《塔納赫》被撰寫的時期。
猶太教的前身古猶太教認可神格惟一説。根據《約翰福音書》的記載,古猶太教的很多信奉者曾因拿撒勒派的創立者耶書亞辣比宣稱自己與天主是同一的一事而與他爭辯。
耶穌答覆説:「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
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 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 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將他們奪去。 我與父原是一體。」 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砸死他。 耶穌向他們説:「我賴我父給你們顯示了許多善事,為了哪一件,你們要砸死我呢?」 猶太人回答説:「為了善事,我們不會砸死你;而是為了褻瀆的話,因為你是人,卻把你自己當作天主。」 耶穌卻向他們説:「在你們的法律上不是記載着: 『我説過: 「你們是神」 麼? 如果,那些承受天主話的,天主尚且稱他們為神── 而經書是不能廢棄的── 那麼,父所祝聖並派遣到世界上來的,因為説過: 我是天主子,你們就説: 你說褻瀆的話 麼? 假使我不作我父的工作,你們就不必信我; 但若是我作了,你們縱然不肯信我,至少要信這些工作,如此你們必定認出父在我內,我在父內。」
他們又企圖捉拿他,他卻從他們手中走脫了。
——《聖經·新約·約翰福音書》第十章第二十五節至第三十九節
伊斯蘭教認可唯一神論,其宣稱真主沒有子女,也沒有伴侶。《古蘭經》第九章第三十節記載説:「猶太徒説:『以斯拉是阿拉之子。』基督徒説:『默西亞是阿拉之子。』他們所提出的這些説法是毫無根據的,他們只是重複了以前的否信者所説的話。願阿拉譴責他們!他們怎麼可以從真相中被蠱惑呢?」
猶太教認可唯一神論,其宣稱上主是唯一的,這與認為上主是三位一體的的主流基督敎形成強烈對比。猶太教禱文書《施瑪篇》開端便説:「以色列啊! 你要聽, 上主是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
擁護世俗猶太復國主義的、信奉猶太教的著名哲學家耶沙亞胡·萊博維茨教授經常在其作品中強調上主的超然性,他聲稱萬物都沒有神聖性,只有上主才是神聖的,而且上主與萬物完全分離,故此只有上主值得被敬拜,耶沙亞胡指責基督敎徒崇拜「三重眾神」(指三一神)[1],他也否定了以色列國、以色列地及《希伯來聖經》等事物的神聖性和妥拉的歷史準確性,並且聲稱律法存在的唯一一種意義是被用來敬拜上主,故此耶沙亞胡非常支持實行政教分離制並曾多次指責以色列國壓迫巴勒斯坦人,耶沙亞胡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不少信奉猶太教的哲學家,但他所提出的説法也受到許多哲學家的批駁[2]。
分類
- 從屬論,屬於「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ism)之一,他們相信聖靈及聖子,無論在位階及本質上都低於聖父。教父特土良、俄利根、游社博、還有亞流發展出的亞流派等人都支持從屬論。
- 化身論,即形態論,屬「形態神格唯一論」(modalistic monarchianism),此派是一位神派,但是神會有聖父、聖子、聖靈等不同形態化身。特土良譏笑他們為「聖父受苦論」(Patripassianism),認為聖父不會讓自己在十字架上受苦。化身論的代表人物為示每拿的奴愛達(Noetus of Smyrna)、普拉克西亞/帕克西亞(Praxeas)、和撒伯流/撒伯里烏(Sabellius)[3]。
- 義子論,屬於「動態神格唯一論」(dynamic《adoptionist》monarchianism)之一,他們相信上帝是完全獨一無二的。耶穌不是神,只是神選定的先知,耶穌雖被稱謂為神之子,但只相當於神的義子,復活之後才擁有神性。拜占庭的狄奧多圖斯/提阿多達、亞提蒙(Artemon)、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等人都支持義子論[4][5]。更直白的看法是:狄奧多圖斯事實上自己都不支持復活後的耶穌擁有神性,只有跟從狄奧多圖斯學派的門生才如此認為[6]。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Mallin, Shlomo. Idol Worship is Still Within Us- Yesayahu Leibowitz. Scribd. [2015-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 ^ Rynhold, Daniel. Zalta, Edward N. , 編. Yeshayahu Leibowitz Spring 2019.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19.
- ^ Erickson, Millard. Christian Theology. 3rd Ed. p304
- ^ 存档副本. [2019-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7).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9-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11-05).
- ^ Erickson, Millard. Christian Theology. 3rd Ed. p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