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達賈利

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阿卜杜勒-賈利勒阿布達賈利[1](阿拉伯語:مصطفى عبد الجليل‎,Abdul-JelilAbd-al-Jalil[2] Abdel-Jalil, Abdeljalil or Abud Al Jeleil,1952年[3]是名利比亞政治家。2007年1月到2011年2月,他任利比亞卡扎菲政權的司法部長[2]。他在媒體中廣受矚目的是各種反對侵犯人權的言論和立場。2011年,在利比亞示威、抗爭和內戰中,他成為反對卡扎菲統治的主要領導人,並擔任總部位於班加西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

Mustafa Abdul Jalil
مصطفى عبد الجليل
2012年4月26日
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
任期
2011年3月5日—2012年8月8日
總理馬哈茂德·吉卜里勒
阿卜杜勒·凱卜
副主席哈菲茲·胡加
前任穆阿邁爾·卡扎菲
繼任過渡委員會解散,由利比亞國民議會主席穆罕默德·阿里·薩利姆擔任國家元首
利比亞司法部長
任期
2007年1月10日—2011年2月27日
總理巴格達迪·馬哈茂迪
領袖穆阿邁爾·卡扎菲
個人資料
出生1952年(71—72歲)
 利比亞貝達
政黨
母校利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Libya)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

個人經歷

利比亞大學學習完法律和伊斯蘭經後,於1975年畢業。然後在貝達擔任檢察長的助理,1978年成為一名法官[4]

他在擔任法官至任司法部長前,態度上始終不滿當局的統治方式[5]。2010年1月,他在政府未能釋放政治犯後嘗試在國家電視台上辭職,不過辭職被否決。在2011年2月21日,他在被派往班加西就與部落協商釋放人質一事,宣布正式辭職[6][7],成為卡扎菲政權第一位主動辭職的高官[5]

根據最近維基解密從美國大使透露的信息上看,他被描述為具有開放和協作能力。而卡扎菲當局則出價40萬美圓,作為抓捕他的賞金[8]

立場與觀點

任職司法部長時期

2010年8月,人權觀察的一名代表對他「被報道敢於反對隨意的逮捕和未經審判的拘留或監禁」,評論道:[9]

司法部長對那些被關押者的立場是非常好的。儘管法庭判定那些人無罪,他也公開批評安全機構持續地扣押犯人。此外,問題確實是國家安全機構和內政部擾亂了司法秩序。

在2010年11月出版的一份報紙中,大赦國際表達了類似的論述:[10]

至少200名其他已經被判無罪的人仍舊在被關押後。司法部長賈利勒已公開地要求釋放這些被關押者,但是扣押那些人的安全機構卻拒絕遵從...賈利勒說他不能下達一個調查安全機構長官濫用職權的命令。只有內政部才可這麼多,不過他們經常拒絕這麼做。

人權觀察在為2010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所做的《全球定期評論英語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UPR)中對他也有同樣的論述[11]

2011年示威與內戰期間

在示威發生後,他被卡扎菲派往班加西做「與伊斯蘭主義者協調釋放扣押的人質」工作[5][6]

2月21日,民營報社《Quryna》報道說他因對「持續對反政府示威者使用暴力」而辭職[7]

2月22日,他在接受瑞典報紙《Expressen》中稱,他有證據證明卡扎菲親自下達命令製造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12]

2月24日,BBC報道,在一個利比亞反對派舉行的會議上,他表示與卡扎菲沒話可談,並要求卡扎菲立即下台[13]

3月5日,路透社報道,他宣布已經「與歐洲和阿拉伯國家正式接觸過了」,「一些國家很快將宣布承認臨時委員會」[14]

2011年利比亞起義與戰爭

2月24日,前軍官、部落領袖、學者和商人代表在貝達舉行了一次反對派會議[13]。會議由賈利勒主持。代表們強調國家團結的重要性,並認可的黎波里為利比亞的首都。許多代表討論了尋求聯合國干預利比亞局勢的議題[15]。講台上布置了前卡扎菲時代-利比亞王國的國旗(1951-1969)[16][17][18]

2月25日,半島電視台報道,會議討論了為早日實現後卡扎菲時代需組建一個臨時政府[16]。2月26日報道說,他正着手領導着組建過渡政府的工作,總部位於班加西[19][20]。他表示「可惡的卡扎菲個人要為犯罪承擔責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也堅持國家團結的重要性,並認可的黎波里的首都地位[21]。利比亞駐美國大使Ali Suleiman Aujali支持組建過渡政府的工作[22][23]。利比亞駐聯合國副大使Ibrahim Omar Al Dabashi,也表示支持一個新的政府[24]

2月27日,在班加西舉行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過渡委員會的部分組成人員被公布。由於不少地區還被卡扎菲政府控制着,所以一些地區代表的名字暫時沒被公開[25]。臨時政府的計劃是運行三個月後舉行一次選舉[26]。組成人員既包括平民也有軍人[27][28]

3月5日,在委員會的創建聲明中,賈利勒任主席一職[29]

3月9日,他公開呼籲在利比亞建立禁飛區[1]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Rebel leader calls for 'immediate action' on no-fly zone. CNN.com. 2011-03-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5). 
  2. ^ 2.0 2.1 World leaders - Chiefs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Libya, as at March 17, 2010). CIA.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3. ^ Provisional rebel government leader Mustafa Abdel Jalil. Monsters and Critics. 2011-03-10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4. ^ 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 存档副本.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0).  members]
  5. ^ 5.0 5.1 5.2 Wall Street Journal 10 March 2011, Rebel Leadership Casts a Wide 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6.0 6.1 Libyan Islamists seize arms, take hostag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AFP. 2011-02-21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7. ^ 7.0 7.1 Libyan minister quits over crackdown - report. Reuters. 2011-02-21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8. ^ "Monsters & Critics Mar 10, 2011, 14:17 GMT PROFILE: Provisional rebel government leader Mustafa Abdel Jalil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9-04
  9. ^ Clottey, Peter. Rights Researcher Calls for Expanded Libyan Prisoner Compensation. 2010-08-08. Voice Of America.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1). 
  10. ^ Public statement: Libya: Carry out UN calls for reform: Government rejects much-needed changes at first Human Rights Council review. 2010-11-17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11. ^ Report prepared by Human Rights Wat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r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 (UPR), dated April 2010
  12. ^ Muammar Gaddafi ordered Lockerbie bombing, says Libyan minister. news.com.au. 2011-02-24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citing an original interview with Expressen in Sweden: Khadaffi gav order om Lockerbie-attentatet [Gaddafi ordered the Lockerbie bombing]. 2011-02-23 [2011-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English trans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13.0 13.1 Libya protests: Gaddafi embattled by opposition gains. Bbc.co.uk. 2011-02-24 [2011-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6). 
  14. ^ 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11/03/05/us-libya-interim-recognition-idUKTRE72425R20110305 Libyan rebel Council expects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soon 請檢查|url=值 (幫助).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4). , Reuters, CAIRO | Sat Mar 5, 2011 9:58pm GMT
  15. ^ Discussions under way for provisional government in Libya. MaltaStar.com.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16. ^ 16.0 16.1 LIVE: Japan earthquake. BBC News. 2011-03-14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7). 
  17. ^ Provisional Government Forming In Eastern Libya. NPR. 2011-02-23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5). 
  18. ^ Post a Job. Libya’s Eastern Rebels, Long-Time Qaddafi Foes, Driving Revolt. Businessweek.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19. ^ Terror in Tripoli as pressure builds in Yemen. ABS-CBN News.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4). 
  20. ^ Live Blog - Libya Feb 26. BAl Jazeera Blogs. 2011-02-25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1). 
  21. ^ Ex Libyan minister forms interim govt-report. London South East.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22. ^ Libya envoy to U.S. backs interim government. Reuters.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5). 
  23. ^ Live Blog - Libya Feb 27. Al Jazeera Blogs.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24. ^ Interim Libyan govt wins support. Al Jazeera.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25. ^ Anti Gadhaffi forces form interim government for Libya. Digital Journal.com.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26. ^ Klapper, Bradley. Envoy claims Libyans set up caretaker governmen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1-02-26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27. ^ Benghazi 'caretaker' government to prepare democratic election in Libya. RIA Novosti.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2). 
  28. ^ Libyan Protest Leaders Form National Council in East. Voice of America. 2011-02-27 [201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4). 
  29. ^ Founding statement of the Interim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 2011-03-05 [2011-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