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系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2年8月15日) |
粵東地區主要有潮汕文化、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以潮州、汕頭、揭陽三市的各縣為代表; 客家文化以舊惠州府地區各縣市、今梅州市等地為代表,至於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都是在汕尾市四縣市區分佈,且涇渭分明。 而在文化方面研究的粵東系,主要指客家方言粵東系,尤以舊惠州府地區各縣市、與今梅州市等地及其周邊縣市的客家文化為主。
客家文化
粵東地區客家文化分為先來客、後來客兩個語腔系統類別。這裡的客家話方言腔調包括:老惠城話、水源音、尖米話、惠陽話、海陸腔客家話、梅州話等。先來客的客家語又稱水源音系,後來客的客家語又稱粵東音系,但兩者均分布於粵東地區(廣東省東部)。其中台灣所稱的四縣腔客家話非常類似梅州話;海陸腔則非常類似惠州客家話、還有惠陽話、半山客家話等,都屬於粵東音系;河源市水源音、博羅縣水源音、老惠城話等等屬於水源音系。
惠州
- 由於客家飲食、客家形成、海陸語腔,都與舊惠州府及今惠州市的地域息息相關。現今惠州市範圍內的客家語系次方言較繁雜,有老惠城話、博羅話(亦稱蛇佬話)、惠東口音(最接近於台灣海陸腔)、惠陽口音(較接近於台灣粵東語四海話)、尖米話等。在惠州市境內的各種客家語系次方言中,尤以惠陽口音為客家方言粵東系的語腔典型。
惠陽話
惠陽客家話是客家方言粵東系的代表口音。它主要由程鄉、長樂一帶移民帶來,在與舊歸善縣當地的土音碰撞之後,形成這種惠陽語腔。惠陽口音與目前台灣綜合四縣腔、海陸腔而形成的四海話,最為接近。惠陽口音與台灣客家語系的代表口音四縣話(也同樣接近梅州花話)可以順暢交流,兩者主要的差異是惠陽口音稍顯硬朗、梅州口音則較為溫柔。此外在聲調、韻母等方面,兩者均無大差異。
惠州話(海陸腔)
海陸客家話原來叫惠州話,有濱海腔、內陸腔之別。濱海海陸腔較接近今日海陸豐地區(汕尾市)之陸河話,因海陸豐地區屬於沿海地帶,故稱濱海腔;內陸海陸腔與今日中國大陸河源市之水源音更為相似,因河源一帶地方處於內陸地帶,故稱內陸腔。由於內陸腔有向濱海腔靠攏的趨勢,因此也把內陸腔稱為老派腔,濱海腔稱為新派腔。不過並非新派濱海腔取代了老派內陸腔。雖然叫做老派腔也只是因為其生存前景稍遜的緣故,事實上新派濱海腔從來就是存在的。
水源音
水源音為粵東先客,屬於客家語系的一支。俗謂邪佬(siá畲)、蛇佬話,分布東江流域。水源音是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客家腔調,主要分布於惠州和河源市,處於客家話粵中片包圍之中,有的學者直接將其併入客家語粵中片,有的學者主張將其獨立劃為客家語東江片。傳說其源於贛南東江水源地,故稱「水源音」。呈方言島狀分布於客家地區(廣東省境內東江上游一帶),具有明顯的客家方言特徵,總稱水源音群。水源音群也有次方言,如: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的蛇聲、廣東省河源市的水源聲、大埔縣蛇羅語、興寧縣蛇話、新豐縣水源音等。另外,有一部分人認為[誰?]惠州市區的老惠城話也屬於水源音群,但也有把老惠城話單獨列為客家方言系的一個片區。
梅州
- 梅州是粵東地區客家文化重要的代表城市,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有100多萬人口均使用客家語統一標準音的梅州話作為日常用語言,故被尊稱為「世界客都」,這個腔調也非常類似台灣四縣腔客語。梅州著名的客家菜以梅州鹽焗雞、三杯鴨、釀苦瓜、梅菜扣肉、長樂釀豆腐等,為其中的代表菜。
- 梅州歷史沿革概述:南齊永明元年(483)析義招縣設程鄉縣,南漢乾和三年(945)升程鄉為敬州,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
梅州地區最早的行政建置可以追溯到秦始皇三十三年(214BC)的揭陽戍。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龍川縣設興寧縣,治所在今五華縣華城鎮,屬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析海陽縣設義招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縣升格為嘉應直隸州,並劃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來屬。1970年設為梅縣地區,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定名為梅州市。現梅州市地域即由源於嘉應直隸州各縣,及源自舊潮州府的大埔、豐順所組成。其中,宋元時期的程鄉縣地域可包含今梅縣區、梅江區、蕉嶺縣、平遠縣。
梅州市今日管轄有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等,共5縣1市2區。
梅州話
- 梅州話的地位:清語言大師章太炎先生《客方言·序》中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正宗,客家語是以採用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的梅城口音的梅州話作為全球統一的客語標準音。台灣四縣腔由原籍清代嘉應州的州直轄地區(今梅州市梅江區與梅縣區)、以及州屬的鎮平(今蕉嶺)、平遠、興寧、長樂等四個縣的移民帶來。然而台灣長樂腔客家話雖源於今五華縣中南部的琴江流域,但目前已經退出個人家庭。四縣腔的原鄉(梅州市梅縣區、蕉嶺縣、平遠縣、興寧市)使用非常類似今日梅州話的腔調,這種腔被認為是非常接近的客家話的梅州標準腔。梅州腔客家話與其他粵東各腔調客家話般,同樣都保存了許多的隋唐語彙和音韻,專家發現,客家話中有不少隋唐時期的書面用語,並保留了大量唐宋時期的古漢語音韻。故被稱為漢語的「活化石」。
- 梅州腔客家話與台灣四縣腔客家話非常相近,也都確確實實是作為全球的統一客語標準音語言,全球各地民間,都有不少人認為梅州的語腔是客語的標準音語言,稱其為「圈中語」。客家語系的標準音是梅州話,粵東地區的客家語都是以梅州口音為典型代表。梅州話作為客家語系中保存較多中原古語的一種方言,其在學術界的價值(地位)仍然不容撼動。
半山客(半山鶴)
半山客家話,指饒平縣北部客家鄉鎮、與福建詔安縣山區客家鄉鎮,及其周邊的平和、豐順等地客家鄉鎮的客語,台灣的新派海陸腔(濱海腔)也屬於半山客的一種。半山客是指受閩南語系各次方言影響較深的客家腔調。在閩語文化背景影響下,多稱為半山客,在非閩語為主流的地區被認為應稱半山鶴,使用此類客家語者則自稱俚話或者黎聲。
其它語腔
客家方言粵東系其它語腔還有長樂腔(琴江話)、大埔腔、永定腔、汀州腔(屬於福建省)、大鵬話(香港、深圳)、尖米話、圍頭話、老惠城話、興寧話等。深圳市本地方言主要為惠陽話(龍崗區)、大鵬話、圍頭話(寶安區)。另外,今中國廣東省惠州市區的老惠城話,有人認為它屬於水源音群的分支,但也有把它單獨列為客家方言系的一個次方言(獨立片區)。興寧話有時被歸類為四縣腔,實際與其餘三縣(程鄉、鎮平、平遠)的語腔差別較大,似乎可以單獨成為一個片區。
粵東地理
現在粵東範圍的概念,是舊時廣東省東路的概念的延續。舊時粵是指嶺南。兩廣又叫做兩粵,以往粵西即指廣西,粵東即指廣東。但後來粵字慢慢變成廣東的專用簡稱,粵西反而是指廣東省的西部,所以粵東就多了廣東東部的意思。
行政區劃淵源
清康熙十三年末(1675)廣東省分有廣肇道、高羅道、雷廉道、南韶道、惠潮道、海南道。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廣西省設有蒼梧道、右江道、左江道。廣東省又分為四路:
- 東路指惠潮道,駐惠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增轄嘉應州,更名惠潮嘉道。相當於今廣東省東部地區。
- 西路包括廣肇道、高羅道。廣肇道駐肇慶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州府、佛岡廳、赤溪廳來屬,高州府另屬,更名廣肇羅道,移駐廣州府。高羅道駐高州府,雍正八年(1730)置高廉雷道,廉州府、雷州府來屬,羅定州另屬。相當於今廣東省中西部地區。
- 南路包括雷廉道、海南道。康熙十三年末(1675)置雷廉道,駐廉州府,領雷州府、廉州府。海南道轄瓊州,光緒三十一年(1905)更名瓊崖道。
- 北路指南韶道,駐韶州府。乾隆二十年(1755)更名南韶連道。相當於今廣東省北部地區。
粵中地帶
俗以廣東省廣肇羅道西部的肇慶府、羅定州,及廣西省蒼梧道南部的梧州府、鬱林州等四個州府為粵中地區,為兩廣中間之意。因廣東省西路地處兩廣之間,其中肇慶府是當時的兩廣總督府所在地。
粵東經濟
在經濟區劃分上,粵東分屬東翼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區、山區經濟帶。東翼經濟帶指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四地市;粵東屬於珠三角經濟區的城市有深圳、惠州;山區經濟帶指梅州、河源兩地市。其中,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梅州等五市,另作為珠三角經濟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協作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