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屬

菊科的一属植物

紫菀屬學名Aster)是菊科下的一個,同時也是菊科的模式屬,其模式種為雅美紫菀Aster amellus)。這個屬曾經包括歐亞大陸北美洲的近600種植物,但是在經過了20世紀90年代中對於該屬的形態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後,人們認為其中一些來自北美洲的種應該被分入其他的一系列近緣屬裡。[1] 在這次拆分後,這個屬留下了大概180個種,其中除一種外,其餘均原產於歐亞大陸

紫菀屬
高山紫菀 Aster alpinus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亞科: 菊亞科 Asteroideae
族: 紫菀族 Astereae
屬: 紫菀屬 Aster
L., 1753
模式種
雅美紫菀 Aster amellus

見正文

異名

Diplopappus Cass.

名稱

在英文中,紫菀的名字Aster來自於古希臘語的單詞astron,意思是「星」,並經過具有同樣意思的拉丁文單詞astrum而被引入,實際上人們用這個詞是在描述紫菀的花序

在園藝中,人們通常按照習慣,把分類變更之前及之後的植物都統稱為「紫菀」。

形態

多年生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直立。葉互生,有齒或全緣。頭狀花序作傘房狀或圓錐傘房狀排列,或單生,各有多數異形花,放射狀,外圍有1-2層雌花,中央有多數兩性花,都結果實,少有無雌花而呈盤狀。總苞半球狀、鍾狀或倒錐狀;總苞片2至多層,外層漸短,覆瓦狀排列或近等長,草質或革質。花托蜂窩狀,平或稍凸起。雌花花冠舌狀,舌片狹長,白色、淺紅色、紫色或藍色,頂端有2-3個不明顯的齒;兩性花花冠管狀,黃色或頂端紫褐色,通常有5等形的裂片。花葯基部鈍,通常全緣。花柱分枝附片披針形或三角形。冠毛宿存,白色或紅褐色,有多數近等長的細糙毛,或另有一外層極短的毛或膜片。瘦果長圓形或倒卵圓形,扁或兩面稍凸,有2邊肋,通常被毛或有腺。[2]

 
紫菀 Aster tataricus

用途

該屬中很多的雜交種變種都被種植在花園裡,因為它們具有吸引人而多彩的花朵。

紫菀屬的植物也被一些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作為食物。

其中紫菀A. tataricus L.f.) 則為常用藥材,產於華北、東北和西北,能潤肺化痰、止咳。

分布

美國紫菀甚至可以在所有的抗寒區英語Hardiness zone生長。但現在,紫菀屬中的種通常僅限於東半球,而新大陸上的物種已經被重新歸於澤菀屬英語AlmutasterAlmutaster)、沼菀屬Canadanthus)、東風菜屬Doellingeria)、麗菀屬Eucephalus)、綠頂菊屬Eurybia)、踝菀屬Ionactis)、白黃花屬英語OligoneuronOligoneuron)、Oreostemma英語山冠菊属Oreostemma)、白頂菊屬Sericocarpus)和捲舌菊屬Symphyotrichum), [3] 儘管所有的這些屬都屬於紫菀族(Astereae)。

這個屬中只有兩個種是原產於英國的,其中麻菀Aster linosyris)很稀有,而另一種是海紫菀Aster tripolium)。高山紫菀Aster alpinus spp. vierhapperi)則是唯一的北美原生種。[4]

在中國紫菀屬的植物分布十分廣泛,各地均產。[5]

下屬物種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6]

雜交種

參考文獻

  1. ^ Brouillet, Luc; Barkley, Theodore M.; Strother, John L., Astereae, Flora of North America Editorial Committee, eds. 1993+ (編), Flora of North America 20,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2006 [2008-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2. ^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林鎔 (編), 中国植物志 第74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33–254, 1985 [2008-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3. ^ 中文屬名見於Artemisia. 世界菊科(Compositae / Asteraceae)植物中文属名拟订. 2007年12月16日 [2009年6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16日). 
  4. ^ FNAA, http://www.efloras.org/ |contribution-url=缺少標題 (幫助), Flora of North America Editorial Committee, eds. 1993+ (編), Flora of North America: north of Mexico, Volume 20. Magnoliophyta: Asteridae (in part): Asteraceae, part 2.,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2006 [2008-06-06], ISBN 978-0-19-53056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5. ^ 侯寬昭主編,吳德鄰、高蘊璋、陳德昭等修訂 (編), 紫菀属 -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第二版, 科學出版社, 1982 [2009-08-09], ISBN 97870300638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6. ^ Aster L.. GBIF. [202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7. ^ 福建发现中国菊科一新种:香紫菀. NSII. [2023-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6). 
  8. ^ Jia-Wei Xiao, Zhe-Zhi Li, Wei-Ping Li, Xiao-Mei Xiang and Gong-Xi Chen. 2022. Aster atropurpurea (Asteraceae), A New Species from Hunan, China.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59(1); 9-17. DOI: 10.5735/085.059.0102
  9. ^ 卢氏裸菀——山西省裸菀属一新纪录种. NSII. [202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7). 
  10. ^ Jia-Wei Xiao, Guo-Jiao Yan, Wei-Ping Li and Ming Tang. 2022. Aster quanzhouensis (Asteraceae), A New Riparian Species from eastern China. PhytoKeys. 195: 93-106. DOI: 10.3897/phytokeys.195.82411
  11. ^ Jia-Wei Xiao, Qing-Ya Zhao, Dan Xie, Zhong-Bing Tang and Wei-Ping Li. 2021. Aster sanqingshanica (Asteraceae, Astereae), A New Species from Jiangxi, China.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DOI: 10.1111/njb.02990
  12. ^ Guo-Jin Zhang, Hai-Hua Hu, Tian-Gang Gao, Michael G. Gilbert and Xiao-Feng Jin. 2019. Convergent Origin of the narrowly lanceolate leaf in the Genus Aster—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n Unexpected Discovery of A New Aster Species from East China. PeerJ. 7:e6288. DOI: 10.7717/peerj.628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