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理科學院
42°22′51″N 71°06′37″W / 42.380755°N 71.110256°W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又譯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文理科學院,英語: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 American Academy 或 AAAS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院士機構及地位最為崇高的榮譽團體之一,也是進行獨立政策研究的學術中心。自從約翰·亞當斯、約翰·漢考克、詹姆斯·鮑登、羅伯特·崔特·潘恩及其他的建國先賢於獨立戰爭期間創立人文與科學院以來,當選為其院士一直被認為是美國的最高榮譽之一。[1]
人文與科學院負有雙重職能:從科學、人文、商業、政治、藝術等領域選舉每個世代最優秀的學者及最具影響力的領袖成為其院士,以及針對社會的需要進行政策研究。[2] 目前人文與科學院的主要研究計劃聚焦於高等教育與科研、人文與文化研究、科學與技術進展、美國政治、人口與環境、兒童福利等。其主辦的季刊《代達羅斯》被廣泛的認為是國際最重要的學術刊物之一。[3]
歷史
1780年5月4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准成立。根據其憲章記載,該院宗旨為:「弘揚學術,以增進自由、獨立、良善之公民德行」。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62位創始院士分別在政治、專業、商業等各領域擁有廣泛的興趣以及崇高的地位。[4]
人文與科學院於1781年選舉首批院士,其中包括本傑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以及多位外籍院士。其最初的紀要出版於1785年,院刊則於1846年起出版。在20世紀50年代,人文與科學院推出學刊《代達羅斯》,以表現其對更廣泛的知識與社會導向問題的承諾。[5]
貫穿於其歷史,人文與科學院頒發一系列獎項。其中,第一個獎項由本傑明·湯普森(朗福德伯爵)於1796年設立,用於獎勵「光和熱」領域的傑出成就,並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其它的獎項則分別用於獎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重要貢獻。2000年起,人文與科學院開始頒發愛國學者獎,用於表彰對人文與科學院做出重要貢獻,並且在言行中體現出美國國父們服務社會的精神的個人。
自從20世紀下半葉以來,政策研究成為人文與科學院的關注重心。在1950年代末,軍控問題是人文與科學院最關注的問題,人文與科學院也推動成立了位於北卡羅來納州的國家人文研究中心。在1990年代末,人文與科學院制訂了新的戰略規劃,聚焦於四大領域:科學、技術與全球安全;社會政策與教育;人文與文化;教育。在2002年,人文與科學院與哈佛大學共同啟動了訪問學者項目。目前,全美已經有54所大學成為這一項目的聯合機構。[6]
名稱
人文與科學院建立之時,美國正在法國等國的協助下與英國作戰,所以美國的創立者選擇比照包括作家、人文學人、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在內的法蘭西學術院,而不是僅涵蓋自然科學的英國皇家學會,建立新大陸的學術院,並在正式名稱中選用「Arts and Sciences」一詞表示其覆蓋全部學術和專業領域。「Arts and Sciences」有多種中文譯法,包括「藝術與科學」、「人文與科學」、「文理科學」等[7]。
學部與學組
人文與科學院共分為五個學部及二十四個學組:[8]
數理科學部
- 數學組
- 物理組
- 化學組
- 天文及地理學組
- 工程科學與技術學組
- 計算機科學組
生命科學部
- 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組
- 細胞生物學、發展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基因學組
- 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生物學組
- 演化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生態學組
- 醫學、生理學、藥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組
社會科學部
- 心理學、教育學組
- 經濟學組
- 政治學、國際關係、公共政策學組
- 法律(包括法律實踐)學組
- 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學、人口學組
藝術與人文科學部
- 哲學、宗教學組
- 歷史學組
- 文學及語言學組
- 文學創作學組
- 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組
公共事務、商業與行政管理學部
- 公共事務、新聞與傳媒組
- 商業組
- 教育、科學、文化與慈善組
活動
人文與科學院聚集科學家、人文學人、藝術家、政治家、商業領袖以及其他領域的專家對複雜的社會、政治以及知識話題進行分析,以執行中立的政策研究。其下屬的研究委員會負責評審及批准所有的研究計劃,並協助判斷何種研究計劃能夠最有效的利用人文與科學院的知識與資源。研究委員會同時與出版委員會緊密合作,以確保各研究計劃的報告和出版物能夠提升人文與科學院的學術水準,並增進人文與科學院對學術界、政治界以及公眾的知識貢獻。
研究計劃
人文與科學院的四大研究領域如下:
- 科學、技術、以及全球安全:探索國際社會應當如何設計新的合作架構以提升國際安全,分析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研發促進這些轉變的政策。
- 社會政策及美國制度: 研究美國制度,特別是與政府、企業等相關的制度。
- 人文與文化: 增進公眾對於人文在生活中的價值與角色的理解,為有關人文的政策分析提供新的資源。
- 教育: 研究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所有不同層次的教育。
研究基金項目
- 訪問學者項目: 該項目為一跨學科的研究基金項目,目的是刺激和支持位於職業生涯早期的具有潛力的學者和實踐家,並且為人文與科學院相關領域的院士與新一代的學者交流提供相關支持、
- 赫爾曼科技政策研究基金項目: 該項目為位於職業生涯早期、在科學與工程領域有所培訓且有志於轉向公共政策與管理的專業人士提供支持。受該基金資助的學人將與資深的科學家與政策專家共同工作,就重要的國內及國際的科技政策事務進行研究。
頒發獎項
- 愛國學者獎
- 創始人獎
- 艾默利獎
- 愛默生-梭羅獎
- 人文研究獎
- 拉姆福德獎
- 帕森斯獎
- 薩頓詩歌獎
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
2011年,美國國會參議院及眾議院兩黨成員請求人文與科學院組織一個全國委員會,並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推薦具體、可行的步驟以確保美國能夠保持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卓越地位。
根據國會的要求,人文與科學院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委員會,以進行全國範圍內的討論,並向政府、學校、大學、文化機構、商業機構、慈善機構推薦具體的行動方案,供其支持與強化上述知識領域。
人文與科學院院長列表(1791-現在)
- 1791–1814 約翰·亞當斯
- 1814–1820 Edward Augustus Holyoke
- 1820–1829 約翰·昆西·亞當斯
- 1829–1838 納撒尼爾·鮑迪奇
- 1838–1839 James Jackson
- 1839–1846 John Pickering
- 1846–1863 雅各布·畢格羅
- 1863–1873 阿薩·格雷
- 1873–1880 Charles Francis Adams
- 1880–1892 Joseph Lovering
- 1892–1894 Josiah Parsons Cooke
- 1894–1903 亞歷山大·阿加西茲
- 1903–1908 William Watson Goodwin
- 1908–1915 John Trowbridge
- 1915–1917 Henry Pickering Walcott
- 1917–1919 Charles Pickering Bowditch
- 1919–1921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 1921–1924 George Foot Moore
- 1924–1927 西奧多·萊曼
- 1927–1931 Edwin Bidwell Wilson
- 1931–1933 Jeremiah D. M. Ford
- 1933–1935 喬治·霍華德·帕克
- 1935–1937 羅斯科·龐德
- 1937–1939 Dugald C. Jackson
- 1939–1944 哈羅·沙普利
- 1944–1951 Howard Mumford Jones
- 1951–1954 Edwin Herbert Land
- 1954–1957 John Ely Burchard
- 1957–1961 Kirtley Fletcher Mather
- 1961–1964 Hudson Hoagland
- 1964–1967 Paul A. Freund
- 1967–1971 塔爾科特·帕森斯
- 1971–1976 Harvey Brooks
- 1976–1979 維克托·魏斯科普夫
- 1979–1982 Milton Katz
- 1982–1986 赫爾曼·費什巴赫
- 1986–1989 Edward Hirsch Levi
- 1989–1994 Leo Leroy Beranek
- 1994–1997 雅羅斯拉夫·帕利坎
- 1997–2000 Daniel C. Tosteson
- 2000–2001 James O. Freedman
- 2001–2006 Patricia Meyer Spacks
- 2006–2009 Emilio Bizzi
- 2010–present Leslie C. Berlowitz
院士
從最初開始,院士均由現有院士提名及選舉產生,並且不僅僅包括科學家及人文學人,也包括作家、藝術家以及其它所有職業及政治領域的傑出代表。在科學院的歷史上,共選舉產生約10,000位院士,其中包括約翰·亞當斯、托馬斯·傑斐遜、羅伯特·崔特·潘恩、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約瑟夫·亨利、華盛頓·歐文、約西亞·吉布斯、奧古斯都·聖高頓、羅伯特·奧本海默、威拉·凱瑟、艾略特、愛德華·默羅、喬納·沙克、尤多拉·威地、以及艾靈頓公爵。外籍院士則包括歐拉、拉法耶特侯爵、亞歷山大·馮·洪堡、利奧波德·馮·蘭克、達爾文、尼赫魯、海森堡、以及亞歷克·吉尼斯等。天文學家瑪麗亞·米切爾是第一位入選人文與科學院的女性,她當選於1848年。目前人文與科學院共有約4,000位院士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超過250位諾貝爾獎得主及超過60位普利策獎得主。
華人院士
此段落需要更新。 (2021年11月30日) |
歷史上,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的華人包括:[9]
- 1932年 胡 適,外籍院士,哲學家,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前北京大學校長。
- 1938年 吳經熊,外籍院士,法學家,前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憲法第一草案」(吳氏憲草)起草人。
- 1947年 翁文灝,外籍院士,地質學家,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
- 1949年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兩彈一星元勛。
- 1952年 王浩,數理邏輯、數學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0]
- 1959年 楊振寧,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1]。
- 1959年 李政道,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1962年 林家翹,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前主席。
- 1970年 王瑞駪,物理學家,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教授。
- 1972年 吳健雄,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被譽為「物理學女王」及「中國的居里夫人」。
- 1975年 丁肇中,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 李遠哲,化學家,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 1976年 黃克孫,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詩人、翻譯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1979年 何炳棣,歷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前會長。
- 1982年 韋潛光,化工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工學院前院長。
- ——— 丘成桐,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1982年菲爾茲獎得主。
- 1984年 王 倬,生物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1985年 王義翹,生化工程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1988年 杜維明,哲學家,哈佛大學、北京大學教授。
- 1989年 朱經武,物理學家,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
- 1989年 項武忠,數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 ——— 謝希德,外籍院士,物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校長。
- 1992年 徐遐生,天文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前主席,國立清華大學前校長。
- ——— 朱棣文,物理學家,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能源部長。
- 1993年 王賡武,外籍院士,歷史學家,澳洲人文科學院前院長,香港大學前校長。
- 1996年 翁啟惠,生物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長。
- 1997年 錢澤南,生物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主席。
- ——— 廖述宗,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
- ——— 何大一,醫學家,洛克菲勒大學教授。
- 1998年 吳以仲,生物學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分子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任。
- 1999年 王佑曾,資訊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前副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前副校長。
- ——— 李文雄,演化生物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
- ——— 李太楓,外籍院士,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前所長。
- 2000年 姚期智,計算機科學家,普林斯頓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2000年圖靈獎得主。
- ——— 余國藩,人文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
- ——— 崔 琦,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2001年 姚鴻澤,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2004年 蕭蔭堂,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 謝 宇,社會學家,密歇根大學教授。
- ——— 林芳華,數學家,紐約大學教授。
- ——— 田 剛,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2005年 陳 怡,音樂家,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教授。
- 2006年 錢 煦,生物醫學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得主。
- ——— 哈 金,作家,波士頓大學教授,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 ——— 施春風,外籍院士,力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前校長,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創校校長。
- 2007年 詹裕農,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 ——— 葉公杼,生物學家,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 ——— 袁鈞英,生物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 巫 鴻,藝術史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
- 2008年 謝曉亮,化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2009年 雷干城,理論物理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 戴宏傑,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 2010年 胡 玲,微電子學家,哈佛大學教授。
- ——— 陳長謙,化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
- 2011年 翁玉林,天文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 ——— 張首晟,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 ——— 張壽武,數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 王映真,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 侯一釗,數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應用數學系主任。
- 2012年 楊培東,化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 駱利群,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
- 2013年 施一公,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 2016年 李零,考古與古漢語人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 2016年 施揚,生物醫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
- 2016年 白春禮,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
- 2016年 俞孔堅,建築與景觀設計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 2016年 余隆,指揮家,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
- 2016年 葉玉如,女,神經生物學家,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 2016年 劉國松,藝術家,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 2016年 季清華,女,認知科學家,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
- 2016年 周蕾,文化評論家,杜克大學教授
- 2016年 Davie Li Lee,商人、風險投資人
- 2018年 張鋒,神經生物學家
- 2018年 陳剛,材料和流體學家
- 2018年 林海帆,生物學家
- 2018年 劉建國 (生態學家),生態學家
- 2018年 曹雪濤,免疫學家
- 2018年 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家
參考
- ^ 八位耶鲁教授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耶魯大學. 2004-05-04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 ^ 什么样的人文学者在美国可成为院士. 科學時報. 2008-05-13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4).
- ^ 简介.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2).
- ^ 人文与科学院宪章.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 ^ Gale美国历史百科全书: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 ^ Visiting Scholars Program.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0).
- ^ Charter of Incorpor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 ^ 2012年新当选院士名单 (PDF).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 2012-04-17 [2012-04-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24).
- ^ 中央研究院院士荣获学术殊荣名单. 中央研究院. [201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 ^ Hao Wang |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www.amacad.org. 2023-02-09 [202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31) (英語).
- ^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官网主页. 楊振寧(Chen-Ning Yang). [2018-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