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點若鰺

背點若鰺,又稱曳絲平鰺雙線若鰺,俗名為甘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

背點若鰺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鰺形目 Carangiformes
科: 鰺科 Carangidae
屬: 若鰺屬 Carangoides
種:
背點若鰺 C. dinema
二名法
Carangoides dinema
Bleeker, 1851
Approximate range of the shadow trevally
異名
  • Caranx deani
    Jordan & Seale, 1905
  • Carangichthys dinema
    Bleeker, 1851
  • Caranx dinema
    Bleeker, 1851

命名及分類

背點若鰺首先由荷蘭魚類學家Pieter Bleeker在1851年根據從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雅加達海域採集的標本進行科學描述和命名,他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Carangoides dinema[1]此分類目前仍被認為是正確的,儘管其他學者有時將該物種轉移到CaranxCarangichthys屬。該物種於1908年由David Starr Jordan和Alvin Seale獨立改名,他們將Caranx deani這個名字應用於該物種。根據ICZN命名規則,後來的命名被認為是無效的,並且被稱為初級同義詞。[2]

分布

本魚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群島馬爾地夫日本台灣中國沿海、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澳洲所羅門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薩摩亞群島復活節島加拉巴哥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新喀里多尼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墨西哥厄瓜多巴拿馬的沿岸等海域。

深度

水深2至80公尺。

特徵

本魚上部藍綠色,腹部為銀白色。具有2個背鰭,第2背鰭基部有一排黑褐色矩形斑點,越後面斑點越大;尾鰭叉形,上葉淡黃色,臀鰭及胸鰭為白色。上下頷具有絨毛狀齒,鰓蓋後方有一黑斑,側線的弧形部叫直走部長;第二背鰭的基底稍下方有甚多小斑點,胸鰭的長度向後超過肛門少許;第二背鰭、臀鰭的第一~六軟條,向後延長成細絲狀。第一背鰭有硬棘8枚,第二背鰭有軟條17至18枚;臀鰭有硬棘2枚,軟條約17枚;稜鱗粗大者約23至25枚。最大可達53公分。

生態

本魚生活於近海沿岸礁石,肉食性,以甲殼類、小魚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經濟利用

美味的魚,清蒸最適合。

參考文獻

  1. ^ Lin, Pai-Lei; Shao, Kwang-Tsao. A Review of the Carangid Fishes (Family Carangid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s of Four New Records. Zoological Studies. 28 March 1999, 38 (1): 33–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2.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8). Carangoides dinema. FishBase. Version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