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文廟
31°17′51″N 120°37′10″E / 31.29750°N 120.61944°E
蘇州文廟及石刻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江蘇省蘇州市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南宋、明 |
編號 | 1-131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蘇州文廟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為宋代范仲淹所創建,以擁有《平江圖》等「四大宋碑」而著稱於世。蘇州文廟建築面積僅次於曲阜孔廟,列全國第二大孔廟,有「東南學宮之首」、「天下第一廟學」之稱[1]。1961年,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1年,蘇州文廟併入後稱為蘇州文廟及石刻。現已闢為蘇州碑刻博物館。
歷史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時任知蘇州事的范仲淹將蘇州州學(後來稱平江府學、蘇州府學)和文廟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為後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學自吳郡(蘇州的古稱和別稱)始」的說法。蘇州廟學後來被多次增修擴建,占地極廣,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便有屋宇213間。而到全盛時,除殿堂和祠廟外,還有講堂、學舍、考房、齋室並間以假山、水池、小橋、亭台等園林建築,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文廟便逐漸荒廢。明清兩代文廟府學的規模宏大,占地面積近二百畝[1]。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蘇州文廟遭到嚴重破壞,僅存全盛時期六分之一,釋奠文化幾乎沒有[1][2]。廟學破壞殆盡,一度變為養馬場、學校、半導體場、倉庫等,還曾經被當做大練鋼鐵的基地[2]。1970年代文革期間,文廟大門大成門及周邊5000多平方米的地方被占去建造居民住宅[3]。
1981年,蘇州市政府撥款重修文廟,同時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館[1]。
建築
蘇州文廟目前占地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僅為全盛時的六分之一,但仍然保持着東廟西學、兩軸並列的格局。東廟現僅存戟門、大成殿和崇聖祠,西學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除大成殿和櫺星門外,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
櫺星門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是一座六柱三門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大成殿重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面闊七間、進深十三檁,重檐廡殿頂,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撐。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銅像,殿內懸掛巨幅孔子畫像,均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廟最主要的建築,宏偉壯觀,其規模在蘇州僅次於玄妙觀三清殿。[4]
碑刻
蘇州文廟內碑刻頗多,其中尤以《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即謂「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為著名。它們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現在則被轉移到殿側的廂房內,實行專項保護。
《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8米,單線陰刻,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該碑精緻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即今蘇州城)的布局狀況,包括城牆、官府、寺觀、商行、書院、倉庫、兵營、園林、河流、橋梁、道路等各種建築和名勝古蹟,標出了613處名稱。圖中繪有總長約82公里的數十條河道和359座橋梁,充分反映了江南水鄉城市的風貌。它還記載了50多座寺廟道觀、12座古塔、65座跨街牌坊,其中不少保留至今。因碑刻年代久遠,1917年曾對模糊不清之處加以深刻。這幅平江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三塊宋碑都是在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繪製,並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遠刻就的,格式均為上圖下文。《天文圖》碑高1.9米,寬1.08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東方星象圖之一。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豐年間觀測到的星辰1440顆和星座280個,下部刻有2091字的注釋,簡要介紹一些星體和天文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天文學水平。《地理圖》碑高2米,寬1.07米,詳細刻繪了宋朝的山川城池,圖下有645字的注釋,大致記述了中國自禹至宋的版圖變遷。它與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禹跡圖》並列為中國三幅最古老的全國性地圖。《帝王紹運圖》碑高1.83米,寬1米,上部以圖表方式列出歷代帝王世系,排列十分詳盡清晰,下部是550字的簡要評述。
除了這四大宋碑,文廟還收藏了3000多塊石刻和近萬張拓片,包括陸機、黃庭堅、蘇洵、蘇軾、文天祥、文徵明等名家的手跡或詩碑,以孔子、儒學、蘇州經濟、歷代書法等主題分別陳列,1985年起闢為蘇州碑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