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7戰鬥轟炸機
蘇-7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7)是蘇聯蘇霍伊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研製的一種後掠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是20世紀60-70年代蘇聯空軍與華約國家空軍的主要裝備之一。北約代號裝配匠-A(Fitter-A)。
蘇-7 Су-7 北約代號: 裝配匠-A (Fitter-A) | |
---|---|
概觀 | |
類型 | 戰鬥轟炸機 |
首飛 | 1955年9月7日 |
服役 | 1959年 |
退役 | 1986年(蘇聯空軍) |
設計 | 蘇霍伊設計局 |
生產 | 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飛機製造廠 |
產量 | 1847架(出口691架) |
主要用戶 | 蘇聯 印度 古巴 越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衍生機型 | 蘇-9攔截機 - 裝配匠-B 蘇-11戰鬥機 - 捕魚籠-C 蘇-17/20/22 攻擊機 - 裝配匠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16.80米(55英呎1英吋) |
翼展 | 9.31米(30英呎7英吋) |
高度 | 4.99米(16英呎4英吋) |
翼面積 | 34.00米2(平方米)(366.00呎2(平方呎)) |
空重 | 8,940公斤(19,710磅) |
正常起飛重量 | 13,570公斤(29,915磅) |
最大起飛重量 | 15,210公斤(33,530磅) |
發動機 | 1具留里卡設計局 AL-7F-1渦輪噴射發動機 |
推力 | 單台最大軍用推力 66.6千牛(14,980磅力) 單台最大後然推力 94.1千牛(22,150磅力) |
性能數據 | |
最大速度 | 高空: 2,150km/hr(1.74馬赫) 海平面: 1,150km/hr(0.94馬赫) |
爬升率 | 海平面爬升率:160米/秒(31,500呎/分鐘) |
實用升限 | 17,600米(57,740呎) |
最大航程 | 4000公里 |
作戰半徑 | 1,650公里 |
翼負荷 | 434.8公斤/米2(公斤每平方米) |
推重比 | 0.71 |
武器裝備 | |
機炮 | 兩門NR-30機炮(單門備彈70發) |
火箭 | UB-16-57U火箭巢發射S-5航空火箭彈 |
飛彈 | 空對空導彈: K-13M短程空對空導彈 R-60短程空對空導彈 R-73A短程空對空導彈 空對地導彈: Kh-25ML空對地導彈 Kh-29空對地導彈 Kh-27反輻射導彈 Kh-58反輻射導彈 |
炸彈 | FAB-250/500/750航空炸彈 8U69核子彈 |
歷史
195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的蘇-7前線戰鬥機與蘇-9防空戰鬥機,是蘇霍伊設計局二戰後成功研製的第一批噴氣式戰鬥機,確保了其殲擊機設計機構的地位,能與同時期如日中天的米格設計局相抗衡。蘇-7與蘇-9採用了基本相同的機身與動力系統,但通過機翼設計上不同的翼型來滿足不同軍種對戰鬥性能的需求差別。蘇-7最早是於米格-21競爭蘇聯前線戰鬥機的型號。蘇-7的體積更大、推重比更高,在火力和綜合機動性上占有優勢,但空軍選型時最終米格-21勝出,因為採用三角翼的米格-21更強調高空、高速性能,更小巧、輕型、便宜。蘇-7最後發展成為了前線戰鬥轟炸機。
蘇聯先後生產了超過3000架各種型號的蘇-7。蘇聯空軍最多在一個時期裝備了超過1400架蘇-7.
性能特點
蘇-7戰鬥轟炸機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一種常規大後掠翼、單噴射發動機戰鬥轟炸機,設計目的是為蘇聯空軍提供一種前線支援飛機。氣動外形為傳統的蘇式設計,採用梯形中單翼,後掠角60度,兩翼上各有一具防止激波堆積的小型翼刀。水平尾翼與垂直尾翼後掠角為55度。
Su-7主結構由B95鋁合金、D16鋁合金、30HGSA航空鋼材等材料構成,為了方便拆換,機身第28與29號主框架設置了連結接頭,可從該處將機身與發動機分離。
蘇-7採用機頭進氣,進氣口中有一個激波調節錐,用於提高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效率[1]。蘇-7採用AL7F-1-50/100渦輪噴射發動機,該型發動機最初壽命只有100小時,到後期型改善到有200小時的壽命,後期機型加裝了SPRD-110助推火箭。蘇-7系列的起降性能不佳,對跑道要求較高,早期機型不能在野戰機場使用。部分機型加裝了輪撬式起落架,這一問題得到改善。蘇-7有較高的推重比,中高空機動性能較好。[2]
在Su-7研發的年代蘇聯的電子科技尚不成熟,因此沒有導航雷達,只有簡易的測距雷達與無線電高度計。防護設備有駕駛座前方為厚102.5公厘的防彈玻璃,駕駛座頭靠後方5公厘厚的KVK-2防彈鋼板,儀錶板前方8公厘厚防彈鋼板,駕駛艙主要20公厘厚的防彈鋁合金包覆,駕駛座後方則增厚到36公厘。固定武裝則是1950年代研發的NR-30機炮,但初期量產的B型備彈僅有70發,後期才加大備彈至300發,主要攻擊對地攻擊武器是以無導引火箭彈、傳統炸彈,或23公厘機砲莢艙;BM型可投擲戰術核武器,是第一種具備此能力的蘇聯戰鬥機。
性能數據(蘇-7BKL)
基本信息
- 機組:1人
性能
- 推重比:0.71
- 起飛速度: 950米(3,120英尺)
- 降落速度: 700米(2,300英尺)
武器
- 2具30毫米機炮,每門備彈80發
- 兩個腹部、兩個翼下、兩個翼尖掛點可攜帶2,000千克 (4,410磅) 總外掛,包括:
- S-24航空火箭彈
- 炸彈
- 8U69 5千噸TNT當量核彈
主要型號
- S-1:蘇-7/9系列的最初原型機,S代表Strelovidnoye(krylo)後掠翼。
- S-2:蘇-7的原型機。
- S-22:蘇-7B的原型機。
- S-22-2:蘇-7BM的原型機。
- S-22M::蘇-7BM的原型機。
- S-22KL:蘇-7BKL的原型機,裝備有在S-22-4上測試過的短距起降裝置。
- S-23:試驗滑橇式起落架的蘇-7試驗機
- S-22-4:裝備輪橇式起落架的蘇-7試驗機,加裝了推力為29.4千牛的SPRD-110助推火箭與兩具減速傘。
- S-25:發動機引氣的附面層吹除系統(BTBLC system:blowing-type boundary layer control system)的驗證機。
- S-25T:裝備附面層吹除系統的蘇-7試驗機,用於全尺寸風洞測試。
- S-26:S-22-4驗證機後繼型,保存在俄羅斯空軍博物館。
- S-22MK:蘇-7BMK試驗機。
- U-22:蘇-7BM的雙座教練機改型,加長了機鼻
- U-22MK:蘇-7UMK試驗機。
- S-3:S-2的截擊機改型,機鼻處裝備了「綠寶石」雷達與其他電子設備。
- S-41:蘇-7試驗機,採用加長機鼻與符合面積律的後機身。
- T-1:在S-2基礎上設計的三角翼方案,未完成原型機。
- T-3:基於S-2的三角翼截擊機,與S-3、T-1平行研發,最後發展為T-43,即蘇-9的原型機。
- 蘇-7:最初生產型蘇-7,北約稱「裝配匠-A」。發展自S-2的殲擊機,1957年至1960年間共生產132架,1965年退役。
- 蘇-7B:對地攻擊型蘇-7,S-22生產型,1957年至1960年間生產。
- 蘇-7BM:蘇-7改進型,採用新型AL-7F-1-150發動機,加裝機翼油箱。具有戰術核武器投放能力,是第一種具備此能力的蘇聯攻擊機[3],1963年至1965年間生產。
- 蘇-7BKL:S-22KL生產型,加裝了推力為29.4千牛的SPRD-110助推火箭與兩具減速傘。1965年至1972年間生產。
- 蘇-7BMK:簡化的蘇-7BKL出口型,1967年至1971年間生產。採用AL-7F-1-200發動機。
- 蘇-7U:雙座教練型蘇-7,北約稱 「農奴」(英文:Moujik),1965年10月25日首飛,1966年至1972年間生產。
- 蘇-7UM:雙座教練型蘇-7BM。
- 蘇-7UMK:雙座教練型蘇-7BMK,蘇-7U出口型。
- 蘇-7IG:變後掠翼試驗機,發展為蘇-17。
- 100LDU :裝備鴨翼與縱向穩定增強系統的蘇-7U,T-4的電傳操縱系統的試驗平台。1973年至1974年間被用於蘇-27電傳操縱系統的試驗。
- FL:蘇-7U改裝的的救生系統試驗平台。
- 蘇-17/20/22:改裝變後掠翼的蘇-7發展型號。
裝備情況
仍在使用蘇-7的國家
曾經使用蘇-7的國家
戰史
埃及
埃及空軍的蘇-7參加了六日戰爭、埃以消耗戰爭與贖罪日戰爭,主要承擔對地攻擊任務。
印度
印度空軍的蘇-7參加了1971年印巴戰爭。印度共出動6個中隊的蘇-7,合計出動超過1,500架次,主要擔任對地攻擊任務。印度空軍的蘇-7出勤率相當高,高峰時每名飛行員每天出擊6次。印度空軍在戰爭中共損失了14架蘇-7,主要原因是地面火力的打擊。因為印度飛行員習慣多次飛臨同一個目標上空。在Risawala上空的一次偵察飛行中,一架蘇-7擊落了一架殲-6(中國產米格-19)。這架蘇-7機身多處遭到防空火力損壞,但最終成功飛回基地。一份未經確認的報告稱印度飛行員Kadam駕駛的一架蘇-7擊落了巴基斯坦AJ Siddiqu上尉駕駛的一架F-86,但由於蘇-7在返回基地的過程中被巴基斯坦的Hashmi擊落,該戰鬥未被記錄進印度方面的戰果中。而一架由HS Mangat上尉駕駛的蘇-7被一枚響尾蛇導彈擊中,飛機嚴重損毀,襟翼與副翼脫落,部分導彈甚至留在了蘇-7的尾噴口中,但蘇-7成功地返回了基地。在巴基斯坦空軍的記錄中,這被認定為一次擊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