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黨運動
茶黨運動(英語:Tea Party movement)是一個於2009年初開始興起的美國財政保守主義政治運動。該運動的成員呼籲降低稅收,並且通過減少政府支出來減少美國的國債和聯邦預算赤字。該運動支持小政府原則。茶黨運動被描述為共和黨內的流行立憲運動,由自由意志主義、保守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的支持者組成。最初是由部分人士對2009年《美國復甦與投資法案》的抗議發展而來的。[1]2013年時的各種民意調查估計,略微超過10%的美國人贊同茶黨運動。[2][3]2009年3月,由於AIG高層雇員的高額獎勵被曝光[4][5],因此茶黨運動的參與者急劇增加,並且在2009年茶黨抗議大會期間達到了第一個高潮。
到2016年,Politico表示茶黨運動基本上已經完全消亡,該文章指出這場運動消亡的部分原因是它的一些想法似乎已經被共和黨主流派別吸收[6];儘管CNBC在2019年報道說,共和黨黨內的保守派「基本上已經擺脫了茶黨的綽號」[7]。
儘管茶黨比較像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黨;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茶黨小組的成員的投票態度就像是國會中的第三黨[8]。
現代茶黨運動的名稱引用自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頓茶葉黨,當時英國政府在沒有國會議員代表北美殖民地的情況下徵稅而引發反徵稅事件,成為發起美國獨立戰爭的分水嶺。因此在茶黨運動中經常提到波士頓茶黨甚至是1770年代的服飾。亦有評論員將TEA引用為Taxed Enough Already的簡寫,意為「稅已經收夠了」,因此無論如何茶黨的立場都是主張適當的進行減稅。
議程
外交
根據《今日美國》的報道,多數抗議者的訴求是向美國國會和聯邦政府施壓,反對「以擴大政府開支拉動經濟」,並成立「以普通納稅人為主的縮減開支的聯盟」。除了抗議奧巴馬政府的巨額開支外,抗議的組織者也對小布什政府在此問題上的表現表示了不滿[9]。示威者批評了2009對美國汽車企業的輸血計劃[10]。此外,對2009聯邦儲備透明法案的支持也是此次活動的議題之一。
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和dontGo活動(一個支持自由市場政策的非盈利組織)的創辦者之一的Eric Odom說,「這是一項幾年前開始針對政府的抗議活動……小布什應該為他的社會主義政策而負責」。他還說共和黨「非常明顯地試圖借我們的活動造勢,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侮辱」[11]。他們拒絕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斯蒂爾 (Michael Steele)在芝加哥的抗議大會上發言的請求。此後共和黨發表聲明稱「他們只是在開玩笑而已」[12]。
民主黨前政治顧問Dan Gerstein在《福布斯》中評論說,抗議者利用了美國中間派的理想破滅為自己擴大支持,但他們的主張大多顛三倒四、自相矛盾[13]。美國傳統基金會的Bridgett Wagner作為保守派的智庫之一,將此次抗議與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抗稅運動(包括1978年成功爭取使加州遺產稅封頂的13號法案)做了一些比較。威斯康辛大學的歷史學教授Jeremi Suri則將本次抗議與2003年的反戰抗議相提並論,他說「這次活動與2003年的反戰抗議十分類似,那時人們普遍對戰爭沒有好感,但因為恐怖分子的存在,人們也無法完全認同反戰的立場」[14]。
歷史學家沃爾特·米德(Walter Mead)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茶黨運動的外交立場。米德說,傑克遜主義的民粹主義者,例如茶黨,將對美國例外主義及其在世界上的作用的信念與對美國人「創造自由世界秩序的能力」的懷疑相結合。必要時,他們贊成「全面戰爭」和無條件投降,而不是「有限戰爭爭取有限目標」。米德指出了兩個主要趨勢,包括前德克薩斯州眾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等人。保羅認為在某些方面無需參加直接的軍事衝突。另一些人在設法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的同時,主張採取更加積極的對策來維持美國在國際關係中的主導地位。米德說,兩者與自由國際主義不同。
歷史
背景
作為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多次被自由派和保守派引申為抗稅的象徵符號 [15][16][17][18]。在1990年甚至更早的納稅日的抗議活動中,波士頓傾茶事件就已經被多次引用了[19][20][21][22][23][24]。
抗議活動
2009年1月27日,廣播脫口秀主持人Rush Limbaugh批評了《2009年復甦與投資法案》,他評論道,「這個『援豬』法案就是民主黨為了奪回並鞏固自1990年代失去的權力而設計的」 [25]。Porkulus(即譯文中的「援豬」)為pork(豬)和stimulus(刺激)的複合詞[26][27][28]。這個詞迅速在保守派的政治家和時事評論員中流行開來,也表明了他們聯合起來反對「增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政策的立場。
2月10日,奧巴馬出席了佛羅里達州麥爾茲堡市政廳一次會議,與此同時《自由周刊》的活動家和美國保守派遊說團體「從東岸到西岸」的負責人之一Mary Rakovich在市政廳外領導了一場針對他的抗議活動[29][30][31][32],抗議者高舉着印有豬形圖案的牌子,上面寫有「$650,000,000數字電視優惠券」等字樣[32]。在接受當地記者採訪時,Rakovich解釋說「政府在推廣高畫質數位電視的問題上花費太大」,「奧巴馬雖然嘴上不說,但他搞的就是社會主義」[32]。她隨後受邀參加了由Neil Cavuto主持的霍士新聞頻道一場面向全國的時事評論節目你的世界[33],但節目並沒有引用她提到的最早的15億美元的數字電視機頂盒推廣項目是在2005年得到批准的[32][34]。
目前普遍認為最早的茶黨運動是由西雅圖blog作家Keli Carender於2009年2月10日發起的[35]。抗議者於2月16日(奧巴馬簽署《2009年復甦與投資法案》的前一天)在西雅圖集會[36]2月17日,另一場抗議活動在丹佛舉行[37],次日在亞利桑那州的梅薩市也有一場超過500人的抗議活動[38]。
2009年2月19日,CNBC商業新聞的網絡編輯Rick Santelli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播報時批評了房主支付能力及穩定性計劃向無法償還貸款的人提供津貼是「很明顯的錯誤行為」,同時呼籲芝加哥地區的「茶黨」共同抗議[39][40]。根據紐約客專欄作家Ben McGrath的說法,這也是「茶黨」的名稱的源起。[41]。作為對Santelli的呼應,ChicagoTeaParty.com(由無線電製造商Zack Christenson於2008年8月註冊)等網站在12個小時內迅速上線[42]。Santelli的報道播出約10小時後,reTeaParty.com開始協調7月4日的茶黨集會,3月4日該網站的日瀏覽量已經超過了1萬1千人次[42]。2009年2月27日,大約40名抗議者在全國各地發起了另一項名為「全國芝加哥茶黨」的抗議活動[43]。
消亡
2010年, 茶黨運動的熱潮開始消退[44]。2012年2月6日, 作家帕特里夏·墨菲(Patricia Murphy)撰文表示她認為茶黨運動已經結束[45]。
參與者
根據合眾社政治通訊員Liz Sidoti的說法,茶黨運動「……是一場完全由人們自發的、經由互聯網組織的運動。這是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意識形態在縮減政府開支這一共識下的調和」[46]。他同時指出,「政府規模過大,開支不受控制,個人的自由正在受到威脅。奧巴馬總統的政策正讓這一切變得更糟糕。但是這也是為什麼來自不同階層的不滿美國人能夠團結在這一聯盟(茶黨運動)旗幟下的原因。」[46]
茶黨運動也有一些社會實體的參與,根據目標與方針的不同,可以分為:
- 茶黨愛國者(Tea Party Patriots),這是一個在Freedomorks(由共和黨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Dick Armey領導的保守派非營利性組織)幫助下運作,自稱有1000多個支部的全國性組織[47][48][49][50]。
社會反響
政界
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政治活動小組美國方案(American Solutions)對茶黨抗議表示了支持,他們在網站上寫道「這是一個向華盛頓失敗的政客和他們不負責任的政策表達反對和憤怒的機會」。金里奇在4月15日的紐約集會上也說過同樣的話。[61]
德克薩斯州州長里克·佩里參加了在奧斯汀的一個茶黨集會。他談到了Youtube上面的抗議影片[62]。佩里還回答了一些關於德州獨立的問題。他說:「(未來)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我們有一個很好的聯邦,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破壞它。但是如果華盛頓繼續忽視人民的呼聲,誰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呢?德州是個非常特殊的省份,我們有很大的獨立性。」[63]
茶黨也得到了許多其他官員的讚揚。眾議員Tom Price說抗議活動說明「這片土地還是人民做主的」。眾議員Jeb Hensarling說茶黨運動是「有益的」和「正大光明的」[64]。
脫口秀主持人Leslie Marshall將茶黨運動與波士頓傾茶事件相比較,她說「如果你讀過歷史就會知道,人們當年抗稅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代表權……但是奧巴馬並不是要用苛捐雜稅把你們逼到無路可退——他是打算拯救經濟,而且他是民選的」[65]。政治評論員Bob Cesca評論說「現在鄰居的瓦上霜也和你息息相關了,當社區中出現任何一間因為還貸不及時而被銀行沒收的房子的時候,你的房子價值也會跟着跳水」。歷史學家,小布什時期的美國財政部官員Bruce Bartlett在《福布斯》上撰文稱高稅收未必如此糟糕,「高稅收可以(令政府)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因此它們並不像表面上看來那麼難以承受」[66]。
很多體制外的政治候選人也受到了茶黨運動支持者的影響。共和黨參議員斯科特·布朗就是因為茶黨的支持在民主黨人佔優的馬薩諸塞州補選中意外獲勝[67]。很多參與2010年選舉的政治家都得到了來自茶黨大眾的支持,其中包括參加賓夕法尼亞州州長選舉的共和黨人Sam Rohrer,德州州長選舉的Debra Medina和參議員候選人蘭德·保羅[68][69][70]。
工會
一些工會領袖認為茶黨運動是一些企業和集團資助的別有目的的活動,他們提倡人們以非暴力的形式反對茶黨的抗議活動[71],但事與願違,在工會成員和茶黨示威者對抗的過程中還是發生了暴力衝突。
媒體
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的觀點,茶黨運動在全國各地的普遍出現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了[72] 。
很多人都指出保守派媒體霍士新聞網(Fox News)對茶黨運動有明顯的偏袒,甚至還有人認為茶黨運動最初就是由Fox News煽動的,另外有些人也抱怨在茶黨運動的初期除了Fox News其它媒體對此運動毫不關心。
茶黨運動被許多左翼自由派評論員嘲笑譏諷,其中包括MSNBC的Rachel Maddow[73]、Keith Olbermann、The Young Turks電台主持人[73] Cenk Uygur[73]、David Shuster[73]、脫口秀主持人Leslie Marshall[65]、經濟學家Paul Krugman[74]、Andrew Sullivan[75]、公共政策律師團MoveOn.org[9]、政治諷刺作家Jon Stewart[76]以及Thomas Frank[77]。
但另一方面,茶黨運動也得到了保守派評論員如Sean Hannity、Michelle Malkin、Glenn Beck[78] 以及Glenn Reynolds[79],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Dick Armey[80],搖滾吉他手兼政治活動家Ted Nugent[81]、鄉村音樂歌手John Rich[82],前阿肯色州州長共和黨員麥克·赫卡比(Mike Huckabee)和保守派廣播電台Neal Boortz[83] 等人的支持。
一個名為「美國媒體事務」(Media Matters for America)的自命為為革新派的媒體監督組織認為,Fox News沒能秉承中立報道的原則,他們對茶黨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並且鼓勵觀眾參與到茶黨運動中去。這個組織列舉了很多例子,比如Glenn Beck的劇集中一個外景就是茶黨抗議的場面[84]。「媒體事務」 的主席Eric Burns發表了一封致Fox News Sunday負責人Chris Wallace的公開信,要求後者承認Fox News「已經超越了媒體中立報道,以及依法不煽動政治活動的界線」[85]。他同時指出,Fox News「在10天內播送了至少107條支持茶黨運動的商業廣告」,進而導致了4月15日的抗議活動[86]。
在4月15日的一個抗議活動中,CNN記者Susan Roesgen採訪了一些抗議者,並將該活動稱為「反政府」、「反CNN」以及「由右翼保守派Fox News煽動的」。在周圍的抗議者以髒話反擊後,她說「我認為這裡的情景已經不適合(有未成年的)家庭收看了,我現在將信號轉回直播間」[87][88]。媒體研究中心(Media Research Center)新聞博客、《波士頓先鋒報》專欄作家Michael Graham指茶黨運動不會結束,並對CNN報道提出批評。[89][90]她同時也得到了新聞博客Daily Kos編輯Jed Lewison的讚賞,Lewison同時反問「CNN什麼時候才能反擊」[91]?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媒體學教授Frank Sesno也為Roesgen背書,稱讚她不和稀泥的報道[92]。CNN發言人稱,「她只是履行她的職責,如實報道她所看到的情況」[93]。
Fox News時事評論員及節目主持人Bill O'Reilly否認了關於煽動的指責,並說他認為是網絡技術推動的事件的發展,而除了Fox News之外其他的媒體沒有注意到此事的新聞價值[94]。《洛杉磯時報》的James Raineyalso說自由派媒體MSNBC對茶黨運動的打擊相比於Fox News的支持來說蒼白無力[95]。Howard Kurtz說,「這些媒體(指Fox News)很少或根本不提小布什任期內的巨額赤字,卻因奧巴馬的預算和稅收政策導向茶黨。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CNN和MSNBC除了不屑於茶黨的運動外,其他事情都搞砸了」[96]。
4月12日,Howard Kurtz在CNN的名為「可靠消息」的節目中說,「Fox News即將深度參與茶黨的抗議活動」,「茶黨的狂歡……顯然很符合Fox News的同僚們口味」[96]。4月15日他又說,「我從未見過任何一個媒體像Fox News支持茶黨運動一樣如此不遺餘力地在背後為一場抗議活動撐腰」[97]。MSNBC政治評論節目主持人Rachel Maddow說,「Fox News,共和黨的非官方宣傳機器,很明顯是這些事件的背後推手」[98]。MSNBC政治評論員及節目主持人Keith Olbermann說,「雖然Fox News聲稱他們是中立的,但很明顯它激發了人們對茶黨運動的熱情,鼓勵觀眾們走出家門,策動大型集會,用他們的茶包占滿大街小巷」[99]。4月14日,《ABC國際新聞》稱「Fox News和脫口秀電台激勵了示威者」[72]。
CNBC新聞編輯Rick Santelli說,「我認為茶黨運動是根源於美國文化和隨時關注政府動態的美國理念」,「我不工作就無法納稅,所以我今天不能離開這裡。但是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我因此而自豪」[85]。
前阿肯色州州長麥克·赫卡比說茶黨的集會是「自發的真誠的行動……為了表達他們對政府自以為是的憤怒」[100]。
2009年4月19日,資深白宮顧問David Axelrod在CBS新聞節目中被問及關於茶黨運動看法的時候說,「我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總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會嬗變為這種不健康的(情緒)」,並且「令我困惑的是總統剛剛削減了95%的美國人的稅收,他很清楚地了解人們目前的困境,因此茶黨應該關注其他的話題才對」 [101]。
2010年1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Brooks在列舉了最近的民調和其他來源的資料後說,2010年-2019年或許將來在美國歷史上會被稱為茶黨的一代[102]。
在2010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麻省補選後,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說「美國當前最引人著名的政治力量就是以減稅為訴求的茶黨」[103]。
漫威漫畫在《美國隊長》連載里刊登的一張由照片改編漫畫引起了一番爭論。漫畫中示威者高舉着寫有Tea Bag the Libs before they tea bag you的標誌(意譯為「在自由派幹掉你們之前先幹掉他們」)[104][105]。這幅漫畫招致茶黨領袖的批評,漫威漫畫編輯Joe Quesada隨後為將漫畫中的角色與茶黨運動聯繫起來而道歉。Quesada說在下一版漫畫和單行本中將修正這一錯誤[106][107]。
民調
2009年12月7日由拉斯穆森報導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在一個虛擬的由民主黨、共和黨、「茶黨」候選人參加的投票中,民主黨候選人得到了36%的選票,「茶黨」獲得了23%,共和黨則為18%。在獨立投票人中,「茶黨」同時擊敗民主、共和兩黨,「茶黨」候選人得到了33%的投票[108]。在同年12月16日的《華爾街日報》調查中,有41%的參與者「支持」或「某種程度上支持」「茶黨」,超過民主、共和兩黨[109]。
2010年1月底CNN與「觀點研究公司」(Opinion Research Corporation)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美國人偏向茶黨」,同時「26%的美國人沒有任何偏好」,另有40%的受訪者表示「沒聽說過這個運動」或「對其了解不足」[110]。
2010年2月初Fox News對900位登記選民的調查顯示,35%的選民偏向於「茶黨運動」,22%的選民不支持「茶黨」,42%的選民不清楚或者根本不了解茶黨運動[111]。
CBS News與《紐約時報》於2010年2月5日-10日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2%的茶黨支持者知道奧巴馬曾經減稅[112],另外還發現絕大多數(80%)的茶黨支持者對奧巴馬持否定態度[113]。
奧巴馬
2009年4月29日,巴拉克·奧巴馬總統在出席密蘇里州Arnold的市政廳會議時曾經公開評論道,「現在,你們知道,如果你們看過那些不是很欣賞我的新聞頻道,肯定看到那些揮舞着茶包的人們了,讓我提醒他們一下,我很高興能夠有機會就如何減少長期的醫療開支以及如何穩定社會保障(與他們)溝通。Claire McCaskill和我正在非常用心地審查聯邦開支。但是我們還是不要繼續捉迷藏,假裝問題的根源是經濟復甦法案,這只是我們面對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我們將要勒緊褲腰帶,但這並不意味着解決的方案就是立即中止那些幫助普羅大眾的項目並為有錢人減稅。我們使用這個方法已經8年了,但它並不奏效,我也不打算再這麼做。」[114]
流行文化
英文中Teabagging作為俚語本意是吮吸男性的睾丸或將其置於其他人口部、面部或頭上。在茶黨的抗議活動中也多用這一表述,但其含義為向白宮郵寄一個茶包[115][116]。 在茶黨的抗議活動中,茶包(tea bag)也常在海報中當作動詞使用,這一雙關語頻繁地被被抗議者和時事評論員使用[117][118][119]。
爭議
2009年2月,《花花公子》雜誌的一篇由Mark Ames和Yasha Levine撰寫的文章指控茶黨運動史是一場「偽草根運動」(即看似由民眾自發,實際有財團或政治團體在背後策劃推動的社會運動)。這篇文章在被指責有誹謗的嫌疑後被刪除,但實際上此事並未進入法律程序。文章作者修改文章並稱茶黨運動是一場「為這個國家最瘋狂和骯髒的右翼寡頭政治家族……精心組織和謀劃的運動」,其中包括了科克兄弟家族(Koch Brothers),Dick Armey和FreedomWorks組織[120][121]。2009年10月3日,David H. Koch說茶黨運動完全證明了2004年保守派政治倡導團體「美國昌盛」(Americans for Prosperity)成立時那些領導人物的眼光[122]。
2009年4月8日,自由派博客Think Progress聲稱2009年的大型茶黨抗議活動是保守派"偽造"的草根運動,根本不是人民自發的抗議。全國範圍內的抗議活動都是保守派遊說團體美國昌盛和FreedomWorks在全國協調和組織的[123]。這一說法被《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自由派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採納,他寫道「茶黨並不真正代表民眾自發的情緒,這是偽草根運動,背後的勢力是眾所周知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FreedomWorks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它恰恰是有Richard Armey運作的」[74]。4月15日,眾議院議長蘭希·佩洛西的發言人說,「這不是一場真正的草根運動,這是一場富人發起的旨在將公眾注意力引向減稅從而使他們自己而不是中產階級得利的運動」[124]。同一天,自由派媒體MSNBC的Rachel Maddow評論道,「具有大企業背景的遊說團體組織了這場運動,這場運動的意義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它本身是偽草根的。它偽裝成一個民間自發的行動」[125]。
2009年12月28日,自由派網絡媒體Talking Points Memo披露了很多財務細節。例如,「茶黨快車」活動的幕後背後政治行動委員會(OCDB)將其基金的三分之二轉向了共和黨附屬的政治諮詢公司,而該公司恰恰是這個行動委員會的創建者。根據FEC的文件,從2009年7月到11月,OCBD的開支大約是133萬美元,其中$857,122流向了薩克拉門托的一家名為Russo, Mash, and Associates的政治諮詢公司或與其相關的人員。這篇文章還披露了與「茶黨快車」競爭的「茶黨愛國者」曾經揭發前者是共和黨一手策劃的缺乏偽草根活動,「茶黨愛國者」的一名成員在查看FEC的記錄後說,「如果人們知道他們的錢被這樣花掉了,他們會怎麼想?」[126]《洛杉磯時報》隨後確認了Russo, Marsh, and Associates得到的錢大部分都被用作廣告,其中約有10萬美元用作政治顧問費和薪水[127]。
茶黨運動的參與者堅決否認了偽草根性的指控。根據Atlantic Monthly的說法,三個向抗議者提供領導和服務的組織(FreedomWorks、dontGO和美國昌盛)都聲稱運動是自發的[128]。以政治評論博客Instapundit而知名的法學教授、保守派評論員Glenn Reynolds在《紐約郵報》上撰文稱,「這些抗議者不是之前那些半職業的反戰或支持工會的示威者,這些人都有正經的工作,很多人從前從未參與過示威。他們代表了一種政治家近年來所忽視的能量,他們是新生的活動家」[129]。保守派的重要智囊,美國昌盛組織的領導者Tim Phillips認為共和黨目前「十分混亂,並且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從(茶黨運動)中脫身」。
2011年圖森槍擊事件被認為是茶黨政治人物過度煽動支持群眾,對其他政黨立場政治人物發動攻擊的結果[130]。這起槍擊事件造成6死13傷,死者包括1位聯邦法官和1個9歲小女孩,傷者包括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嘉貝麗·吉佛斯,兇手為22歲男子拉夫納(Jared Laughner),死傷者多數是在參加吉佛斯在西夫韋公司舉辦的選民活動中遭到槍擊。吉佛斯於2006年首度當選眾議員,已連任三屆。2010年11月期中選舉,她以少數差距險勝茶黨支持的共和黨候選人,在槍擊案之前,辦公室就曾遭人開槍,牆壁也遭人塗鴉[131]。2010年3月,吉福斯曾被茶黨的實質領袖莎拉·佩林「點名」。佩林稱吉福茲為11月中期選舉中的「政治競選對手」。而在11月,佩林又在其臉書頁面上貼出一張「瞄準圖」,用槍支瞄準鏡的十字符號象徵20位民主黨人的競選場所,吉福茲也在其中。但槍擊案後,佩林馬上發表聲明,對吉福茲和其它受害者的家人表示「誠摯的同情」,並稱將為「受害者、他們的家人、和平和正義」而祈禱[132]。茶黨組織的領導人也多半否認與槍擊案有關,除了對受害者表示慰問之外,他們也認為將槍擊案矛頭指向茶黨運動,是民主黨在轉移2010年期中選舉失敗的焦點[133]。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 ^ 美國茶黨崛起來龍去脈. [201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Ferrara, Peter. The Tea Party Revolution. The American Spectator. April 15, 2009 [June 1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0, 2009).
- ^ Seleny, Jeff. Thousands Rally in Capital to Protest Big Government.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2, 2009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0).
- ^ 存档副本. [201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 ^ AIG Executive Bonus Debacle - Letters and Comments (usnews.com). [2010-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0).
- ^ Jossey, Paul H. How We Killed the Tea Party. POLITICO Magazine. 2016-08-14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英語).
- ^ Belvedere, Matthew J. 'It's their turn' — former GOP House Speaker John Boehner says Democrats are having their own tea party-like moment. CNBC. 2019-03-15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英語).
- ^ Tea Party Protesters Gird for Possible Liberal Backlash. FOXNews.com. 2009-04-14 [2009-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9.0 9.1 Tax revolt a recipe for tea par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Oren Dorell. USA Today. Published April 13, 2009.
- ^ Servatius, David. Anti-tax-and-spend group throws "tea party" at Capitol. Deseret News. March 6, 2009 [June 1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3).
- ^ Tax Day Is Met With Tea Par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Janie Lorber and Liz Robbins.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pril 15, 2009.
- ^ GOP Chairman Michael Steele Denies Tea Party Clai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Paul Bedard.
- ^ Dangerous Thoughts: Tea Party Fou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an Gerstein,Forbes.
- ^ Arguing the size of the "tea party" prote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Patrik Jonsson.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Published April 18, 2009. Accessed June 16, 2009.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State Republicans call for anti-tax 'tea party'[失效連結]
- ^ Tea bag protesters would toss away state's future.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9).
- ^ http://www.accessmylibrary.com/article-1G1-151807716/tea-party-group-targets.html
- ^ Smith refuses to defend tax proposition.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8-17).
- ^ Demonstrators hurl tea bags in bid against raising taxes.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2).
- ^ 'TEA PARTY' PROTESTS TAXATION, BUT DON'T EXPECT A REVOLUTION.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3).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1).
- ^ Limbaugh, Rush. Rush Limbaugh: My Bipartisan Stimulus -- WSJ.com. Online.wsj.com. 2009-01-29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7).
- ^ Tom Kuntz. Idea of the Day: ‘Porkulus’. 2009-02-08 [2009-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1).
- ^ Ronald D. Utt, Ph.D. How Congressional Earmarks and Pork-Barrel Spending Undermine State and Local Decisionmaking. 1999-04-02 [199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0-23).
- ^ Ronald D. Utt, Ph.D. Is Pork Barrel Spending Ready to Explode? The Anatomy of an Earmark.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04-11-10 [2004-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1-13).
- ^ Steinhauser, Brendan. Cape Coral Tea Party is ON!. FreedomWorks. 2009-03-29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1).
- ^ Members Protest President Obama in Fort Myers. FreedomWorks.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0).
- ^ Steinhauser, Brendan. plans to protest Obama in Fort Myers, Florida Tuesday!. FreedomWorks. 2009-02-09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9).
- ^ 32.0 32.1 32.2 32.3 Those outside Harborside in Fort Myers had plenty to see, say. The News-Press. 2009-02-11 [200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7).
- ^ You can't keep a good Tea Party down!. Wnd.com.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9).
- ^ DEFICIT REDUCTION ACT OF 2005, SEC. 3005. [2010-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8).
- ^ "Seattleites Out There?".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KIRO Tv. VIDEO: Dozens Gather At "Porkulus" Protest. 2009-02-16 [2009-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5).
- ^ President Signs Massive Stimulus In Denver. 2009-03-17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5).
- ^ Gary Grado, Sonu Munshi, Hayley Ringle. More than 500 protest Obama's arrival. 2009-02-18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5).
- ^ Rick Santelli: I Want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NBC, March 2, 2009
- ^ February 23, 2009. CNBC: Rick Santelli goes off. Chicago Tribune. 2009-02-23 [200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3月16日).
- ^ February 3, 2010. "Just Ordinary Americans": Don't Underestimate the Tea Party Movement.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2月12日).
- ^ 42.0 42.1 A Growing "Tea Party" Movem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onathan V. Last, Weekly Standard, March 4,2009
- ^ Roesgen, Andy. Protestors Gather for Self-Styled Tea Party. myfoxchicago.com. 2009-02-27 [2009-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2).
- ^ Tea Party 2012: A Look At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s Last Three Years. web.archive.org. 2012-04-17 [202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7.
- ^ Murphy, Patricia. Tea Party ‘Is Dead’: How the Movement Fizzled in 2012’s GOP Primaries. The Daily Beast. 2012-02-06 [2023-07-21] (英語).
- ^ 46.0 46.1 Where is "tea party" heading? Leaves are uncle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z Sidoti, AP, 2010-02-05, accessed 2010-02-06.
- ^ Grassroots Group Grabs Atten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ealth | Rowdy protests at health forums | Seattle Times Newspaper.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4).
- ^ 49.0 49.1 Alex Brant-Zawadzki: Tea Party Convention Loses Main Sponsor.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2).
- ^ Tea Party Patriots | About Tea Party Patriot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2-18.
- ^ Turning Republicans into Teapublicans.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 ^ On board the Tea Party Express - The Sun Chronicle Online - News
- ^ Why the Tea Party Convention is tea-tering on the edge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CSMonitor.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 ^ Palin, Bachmann Tea Party sessions closed to press | StarTribune.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6).
- ^ Tea Party Disputes Take Toll on Convention - NYTimes.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 ^ Tea Partying for profit? - First Read - msnbc.com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1-19.
- ^ Palin prête pour une révolution.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0).
- ^ Zernike, Kate. Palin Assails Obama at Tea Party Meeting.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6, 2010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 ^ CNN Poll (PDF). [2010-02-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25).
- ^ U.S. Census Bureau; [1]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20-02-12; Data Set: 2008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Survey: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Retrieved 2009-11-07
- ^ "New York Tea Party," ''WORLD Magazine'', April 16, 2009. Worldmag.com.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19日).
- ^ Tax day 'tea parties' stir passion in Dallas-Fort Worth, U.S.[永久失效連結] Star Telegram. Published April 12, 2009.
- ^ By W. Gardner Selby, Jason Embry. Perry stands by secession comments. Statesman.com.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Anti-Tax Groups Reprise Tea Parties," ''Roll Call'', June 24, 2009. Rollcall.com. 2009-06-24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6月28日).
- ^ 65.0 65.1 Move Over, MoveOn: Tea Parties Spark Conservative Insurgency Onlin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3.. By Judson Berger. Fox News. Published April 13, 2009.
- ^ Tax Tea Party Tim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Bruce Bartlett. Forbes. Published April 10, 2009.
- ^ www.csmonitor.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www.kdka.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 ^ www.washingtonpost.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americasnewsonline.com.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2).
- ^ Unions To Take On Conservative Groups Health Care Town Hal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m Stein, Huffington Post, August 6, 2009
- ^ 72.0 72.1 'Tea Party' Rallies Protest Obama Policie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April 16, 2009 [June 13,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20日).
- ^ 73.0 73.1 73.2 73.3 Cable Anchors, Guests Use Tea Parties as Platform for Frat House Hum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X News. Published April 16, 2009.
- ^ 74.0 74.1 Tea Parties Forev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Paul Krugman. The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pril 12, 2009.
- ^ The Tea Tantrum Myste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ublished April 10, 2009.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2).
- ^ Conservatives and Their Pity Part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omas Frank, March 4, 2009, The Huffington Post
- ^ "Glenn Beck: Tea Party". 2009-04-09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Tapscott, Mark. Tea parties are flash crowds Obama should fear.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March 19, 2009 [June 16,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19, 2009).
- ^ Dick Armey to Speak at Atlanta Tea Party. 2009-04-15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 ^ What's A Tax Day Tea Party?. 2009-04-15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John Rich Attends a Tea Party. 2009-04-15 [200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5).
- ^ Supporters of national sales tax gather in SC. 2009-04-16 [2009-04-15].[永久失效連結]
- ^ Beck says you can "celebrate with Fox News" at any of four "FNC Tax Day Tea Parties". mediamatters.com. [200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 ^ 85.0 85.1 Fox teas up a tempes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Michael Calderone. The Politico. Published April 15, 2009.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4).
- ^ Partied-Out CNN Reporter. TV Newser. [April 2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5).
- ^ CNN Transcript of Roesgen Tea Party report. Transcripts.cnn.com.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Tea Party won't end. Boston Herald. 2009-04-17 [200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0).
- ^ Conspiricy [sic] News Network (CNN) Reporter: Tea Party’s Are Anti-Government, Anti-CNN. KXMB-TV. 2009-04-15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19日).
- ^ When will CNN Fight Bac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ed Lewison, Daily Kos TV 2009-04-16
- ^ State of the Union with John King. CNN. 2009-04-19 [2009-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CNN Reporter at Chicago Tea Party. TV Newser. 2009-04-15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 ^ Bill O'Reilly. PROTESTING BIG GOVERNMENT, WILD SPENDING AND HIGH TAXATION. Fox News. 2009-04-15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 ^ Fox News, MSNBC prejudge 'tea parties'. Los Angeles Times. 2009-04-15 [200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8).
- ^ 96.0 96.1 CNN.com — Transcripts. Transcripts.cnn.com. 2009-04-12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 ^ CNN.com — Transcripts. Transcripts.cnn.com. 2009-04-15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 ^ 12:24 p.m. ET. 'The Rachel Maddow Show' for Friday, April 10, 2009 - Rachel Maddow show- msnbc.com. MSNBC. 2009-04-13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 ^ 9:57 a.m. ET. 'Countdown with Keith Olbermann' for Tuesday, April 14 - Countdown with Keith Olbermann- msnbc.com. MSNBC. 2009-04-15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Smith, Ben. Huck's grievances. The Politico. 2009-04-16 [200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 ^ 存档副本 (PDF). [2010-02-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2-22).
- ^ The Tea Party Tee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ew York Times, 2009-01-04
- ^ Stop! The size and power of the state is growing, and discontent is on the ri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Economist, 2010-01-21.
- ^ Cup O' Joe: Political Controversy and The Heroic Age. Comic Book Resources. [2010-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5).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6).
- ^ "Tea Party Jab to Be Zapped From Captain America Comic, Writer Says," Fox News, February 10, 2010..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4).
- ^ "Stars and Gripes: Tea Party Protests Captain America Comic,"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0, 2010..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9).
- ^ "Tea Party Tops GOP on Three-Way Generic Ballot," Rasmussen Reports, December 7, 2009..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WSJ/NBC News Poll: Tea Party Tops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ember 16, 2009..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Poll: Tea Party movement fails to make any impression on 4 out of 1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NN, 2010-01-05.
- ^ 存档副本 (PDF). [2010-02-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05).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5).
- ^ 存档副本 (PDF). [2010-02-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1-29).
- ^ "Obama responds to tea party movement," CNN, April 29, 2009. Politicalticker.blogs.cnn.com. 2009-04-29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 April 1, 2009 | Tea Bag the Fools in D.C. ReTeaParty.com. [2009-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18日).
- ^ A 2009 Tea Party. [2009-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0).
- ^ 存档副本.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0).
- ^ What are YOU doing for Jesus today?. The Portland Mercury. [2010-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6).
- ^ Alternet, 3 March 2009, The Rick Santelli 'Tea Party' Controversy: Article Kicks Up a Media Dust Stor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Alternet, 15 April 2009, Fake Teabaggers Are Anti-Spend, Anti-Government: Real Populists Want to Stop Banks from Plundering Americ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 5 October 2009, Tea Party Patrons Point New Recruits Toward 2010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2-22.
- ^ Think Progress, 09 April 2009, Spontaneous Uprising? Corporate Lobbyists Helping To Orchestrate Radical Anti-Obama Tea Party Prote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Question Democratic Authority? No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Andrew Breitbart. RealClearPolitics. Published April 20, 2009.
- ^ 2:07 p.m. ET. 'The Rachel Maddow Show' for Wednesday, April 15 - Rachel Maddow show- msnbc.com. MSNBC. [2009-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TalkingPointsMemo, December 29, 2009, "Majority Of Tea Party Group's Spending Went To GOP Firm That Created It," http://tpmmuckraker.talkingpointsmemo.com/2009/12/majority_of_tea_party_groups_spending_went_to_gop.php?ref=fp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till a disorganized 'tea par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Kathleen Hennessey. LA Times. Published Jan. 25, 2010.
- ^ The Tea Party Movement: Who's In Char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Chris Good. Atlantic Monthly. Posted April 13, 2009.
- ^ Real Grassroo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Glenn Reynolds. The New York Post. Published April 13, 2009.
- ^ 美警惕暴戾文化釀命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陳之嶽. 亞洲週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 Published January 23, 2011.
- ^ 美議員遭槍擊 名嘴煽動群眾為主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Published January 11, 2011.
- ^ 女議員遭槍擊 父:茶黨成員皆為女兒敵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Published January 10, 2011.
- ^ 茶黨因國會女議員槍擊案備受批評[永久失效連結]. By 多維新聞網. 多維新聞網. Published January 10, 2011.
- ^ Coffee Party. 'The Coffee Party'.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