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門天主堂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7月1日) |
39°56′25″N 116°21′57″E / 39.94023°N 116.365953°E
天主教聖母聖衣堂 | |
---|---|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編號 | 2-12 |
認定時間 | 2007年7月20日 |
西直門天主堂,全稱加爾默羅聖母聖衣堂,俗稱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130號,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歷史最短規模最小的一個,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個不是由耶穌會士建立的教堂。目前西直門天主教堂已經正式成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堂區奉「加爾默羅聖母聖衣」為主保,瞻禮是在每年的7月16日。
歷史
康熙四十四年,教宗克勉十一世派遣多羅樞機作為特使道中國宣示教宗敕令。多羅主教的隨員,意大利籍味增爵會傳教士德理格神父(1670年-1746年)受到康熙皇帝的任命,成為專門教授皇子西學的教師,於是德里格神父便留在了中國。雍正元年(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門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西直門天主堂,並一直在這裡從事傳教,直到1764年12月10日去世。
由於創建西直門天主堂的德里格神父是受到羅馬傳信部指派的神職人員,因而西堂直接隸屬於羅馬教廷。北京四大天主教堂的另外三座則均為耶穌會士創建,直到1773年教宗宣布解散耶穌會之後才轉歸劃歸味增爵會士管轄,成為直接隸屬於教廷的教堂。
西直門天主堂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擁有一座三層的尖頂塔樓。
清嘉慶十六年,清政府頒布命令嚴禁天主教,天主教傳教士除在政府供職者外,一概不許居住京城,並不許從事傳教活動,同年西直門天主堂的四位神父被驅逐出境,西直門天主堂被拆除,地產查沒。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根據清政府與英法等國達成的協議,恢復天主教在中國活動的權利,由于禁教的緣故,到咸豐年間西堂就早已已改為民居多年,以至於無人知曉這裡還曾經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天主教堂,在咸豐十年,英法等國洋人要求清政府歸還教產的時候,咸豐皇帝發出了「東西二堂究在何處」的疑問。據《籌辦夷務始末》記載,步軍統領衙門奉咸豐皇帝之命察訪西堂,找到「西直門橫橋,有粉房一座,官房排子房等房十八間。後面空院,四至約十六丈零。並漢軍陳姓、民人劉姓各住宅,均系舊西天主堂基。」同治六年(1867年)西直門天主教堂重建落成。清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爆發,6月15日西直門天主堂又被義和團毀壞,此後直到1912年,在原址第三次重建西直門天主堂。聖堂在1913年第三次重建時,由原來的「聖母七苦堂」更名為「加爾默羅聖母聖衣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西直門天主堂被沒收,曾經先後被用作過紐扣廠、電扇廠和同仁堂製藥廠的倉庫。其間教堂三層高的尖頂鐘樓也被拆除。1994年,西堂重新開放,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教堂修復工程由前任主任司鐸龐文賢神父 (Fr. Peter PANG Wenxian) 策劃,本來希望2006年底聖誕節後動工,不過因為圖紙有小問題,需要修整,所以順延至2007年復活節後開工。 這次修葺工程包括:
- 拆除教堂門前搭建的臨時接待室,重建尖塔鐘樓,儘量恢復原貌;
- 安裝新的中世紀風格的祭台中央聖像壁;
- 安裝彩玻璃,內容描述西堂的歷史,以及詮釋聖經里的救恩史;
- 安裝新的電子管風琴和音響系統;
- 教堂圍牆基本恢復至原來民國時期的模樣;
- 新建的教堂大門、新建的漢白玉祭台和讀經台、新建的浸洗式領洗池等,都以加納婚宴為設計主題。
2007年7月,西直門教堂被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7月19日,北京教區為聖母聖衣堂舉行了新堂開堂祝聖儀式(奉獻禮)。李山主教開啟了修葺一新的聖母聖衣堂,並為復建後的鐘樓和新建的領洗池祝聖。
2009年天主聖三節,西直門教堂組建了第一個青年聚會性質的青年團體——鮑斯高青年營,活動時間每隔一個主日(周日)進行,活動地點一般在教堂東側的西堂慕道室。
2011年夏天起,因為北京下了大暴雨,西直門教堂的附屬堂區建築已經出現了危險情況,後來,經北京教區組織對西直門教堂的附屬建築(神父住宅,食堂等)進行拆除重建。不過據該堂教友反映,新建的附屬樓(預計2013年初完工)將會高教堂堂頂,並且該樓將不完全由堂區使用。據信當地的愛國會也會入駐新建的附屬樓。此事遭到了該堂教友們私下的反對。目前具體尚不得而知。
石碑
在西堂入口處的牆壁上,左右兩邊各鑲嵌了石碑,記載了西堂的歷史:
以下是對應的拉丁文石碑:
D. O. M. - TEODORICUS PEDRINI. PRESB. CONGR. MISS., INFAN-
- TIUM IMPERATORIS KANGHSI PRÆCEPTOR, AN. DOM. 1723
- HUNC FUNDUM PROPRIO ÆRE EMIT, IN EOQUE ECCLESIAM
- SUB AUSPICIIS SEPTEM DOLORUM B.M.V. DEO DEDICAVIT,
- QUÆ TEMPORE PERSECUTIONIS KIATSING (1811) FUNDI-
- TUS EST DESTRUCTA.
- POSTEA A.D. 1867, ILL. DD. MOULY, C.M., HIC NOVUM SA-
- CRUM ÆDIFICAVIT. QUOD DIE 15 JUNII 1900 BOXORES
- FLAMMIS TRADIDERUNT, DUM PAROCHUM ECCLESIÆ
- MAURITIUM DORE, C.M. SACERDOTEM CRUDELITER
- TRUCIDANT.
- TANDEM, ANNO DOMINI 1912 LARGITATE BENEMERITÆ
- ROSALIÆ BRANSSIER, SOCIETATIS PUELLARUM CA-
- RITATIS, TERTIA HÆC ECCLESIA SUB TITULO B.M. DE
- MONTE CARMELO ÆDIFICATA EST.
- IN QUORUM MEMORIAM ILL. DD. JARLIN, C.M., VIC. AP.
- PEKINESIS, HUNC LAPIDEM EREXIT.
教堂建築
西直門天主堂為灰磚砌築,哥特式建築,南為祭台,北為鐘樓,教堂東側有複數建築。在2009年西堂大面積復建整修之前,教堂原本建有一座三層高度的尖頂鐘樓,自從文化大革命期間鐘樓拆除後,僅僅在教堂主體建筑北側餘下一座一層樓高度的八角形墩台,教堂建築的表面被濃密的爬山虎覆蓋。整座教堂在周圍建築的映襯下顯得頗不起眼,但教堂內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頂券窗使得從內部看來教堂依然高大華麗。現在教堂正面的北牆是倚着原來的北牆後接出來的,聖母山建在了門內,成為北京唯一一座建在室內的聖母山。教堂新修後,新建洗禮池,重新強調入門聖事的完整性。洗禮池為八角形,採用北京本土出產的白色大理石。池中嵌有淺藍色馬賽克,池底中央有一金十字架。洗禮使用後的聖水,排放到院子裡聖母山前的水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