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克洛德·布里亞利
讓-克洛德·布里亞利(法語:Jean-Claude Brialy,1933年3月30日—2007年5月30日),法國演員和導演。
讓-克洛德·布里亞利 | |
---|---|
出生 | 法屬阿爾及利亞歐馬勒(位於現在阿爾及利亞布維拉省Sour El-Ghozlane) | 1933年3月30日
逝世 | 2007年5月30日 法國塞納-馬恩省Monthyon[1] | (74歲)
職業 |
|
活躍時期 | 1955–2007 |
獎項 | 凱撒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獎 《無辜者》,1987年 |
生活和事業
讓-克洛德·布里亞利出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歐馬勒,他的父親和法國軍隊在那裡駐紮。布里亞和他的家人在1942年搬到法國本土,並在1954年搬到巴黎。1955年他飾演了第一部電影。
他在1950年代末成為明星,是法國「新浪潮」最高產的演員之一,曾與諸如克勞德·夏布洛爾、伊力·盧馬、讓·呂克·戈達爾、路易·馬盧、法蘭索瓦·杜魯福、阿涅斯·瓦爾達和賈克·侯吉耶等「新浪潮」導演,以及羅傑瓦迪姆、克勞德·雷路許和路易斯·布努埃爾一起製作電影。
他還擔任過許多電影的導演,包括《野薔薇花》(1971年)。在他的自傳性《猴子河》(2000)和《我忘了告訴你…》(2004年)中他曾透露過他是一個雙性戀。[2]
他是Prytanee National Militaire的校友。他在巴黎聖路易島擁有一家名叫L’Orangerie餐館,並曾擔任過電視節目主持人、歌手和電台主持人。
榮譽
- :文化功績勳章(指揮官級,2002年11月)[3]
選片集錦
演員
標題 | 角色 | 導演 | |
---|---|---|---|
1956 | 《傻瓜的伴侶》(短片) | 克勞德 | 雅克·雷切特 |
所有的男孩都叫帕特里克(短片) | 帕特里克 | 讓-呂克·戈達爾 | |
1957 | 一個關於水的故事(短片) | 汽車中的年輕人 | 讓-呂克·戈達爾和法蘭索瓦·杜魯福 |
零花錢 | Jean-Loup | 皮埃爾·卡斯特 | |
電梯的木架上 | 棋手 | 路易·馬盧 | |
1958 | 風塵女子學校 | 羅伯特 | Jacqueline Audry |
美麗的碧姬 | 弗朗索瓦 | 克勞德·夏布洛爾 | |
這對情侶 | 房子男主人 | 路易·馬盧 | |
克里斯汀 | 凱澤西奧 | Pierre Gaspard-Huit | |
巴黎屬於我們 | 讓-馬克 |
賈克·希維特 | |
1959 | 表親 | 保羅 | 克勞德·夏布洛爾 |
四百擊 | 友情客串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
兒童之路 | 保羅 米歇爾 | Michel Boisrond | |
壞女孩別哭了 | Scintillone | Mauro Bolognini | |
愛的眼睛 | 皮埃爾 | Denys de La Patellière | |
1960 |
美麗的時代 |
讓-克洛德 | Pierre Kast |
小白臉 | 積奇 |
Jacques Deray | |
1961 | 明智的人 | 羅納德 | 克勞德·夏布洛爾 |
女人就是女人 | 埃米爾·雷加 | 讓-呂克·戈達爾 | |
獅子倒下了 |
迪迪埃 | Henri Verneuil | |
三面臨的罪 | Laurent Renaud | 弗朗索瓦·維勒 | |
1962 |
一非私人的事情 | 旁白 | 路易斯·馬爾 |
燃燒的法院 | 馬克·德斯格 | 朱利安·杜維德 | |
七宗罪 | 亞瑟 | 克勞德·夏布洛爾 | |
路上的女孩 | 讓-克洛德 |
傑奎琳·奧德里 | |
情感教育 | 弗雷德里克·莫羅 | 亞歷山大·阿斯楚克 | |
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 男護士 | 艾格尼絲·瓦爾達 | |
亞森·羅苹與亞森·盧平 | 弗朗索瓦·德·維耶納 | 愛德華·莫里納羅 | |
魔鬼和十誡(第6集) |
迪迪埃·馬丁 | 朱利恩·杜維威爾 | |
結婚戒指 | Corrado Minguzzi | Florestano Vancini | |
1963 | 幸運的人(「大胖子」) | 汽車中的年輕人 | Jack Pinoteau |
闊劍與平衡 | 讓-菲利普·普雷沃斯特 | 安德烈·卡耶特 | |
連撞兩球 | 保羅·馬丁 | 馬塞爾Bluwal | |
瑞典的城堡 | 賽 | 羅傑·瓦迪姆 | |
1964 |
托尼奧克魯格 | 托尼奧克魯格 | 羅爾夫蒂埃爾 |
追捕 | 安東尼 | 愛德華·莫里納羅 | |
愛之圈 | 阿爾佛雷德 | 羅傑·瓦迪姆 | |
男性伴侶 | 安東尼 | 菲利普·德·布洛卡 | |
如何與首相結婚 | 菲利普·蘭伯特 | Michel Boisrond | |
1965 | 愛在海上 | 友情客串 | 蓋伊·吉爾斯 |
一百塊磚和瓦片 | 馬塞爾 | 皮埃爾·格里姆布拉特 | |
曼德拉草 | Ligurio | 阿爾貝托·拉圖阿達 | |
我很了解他 | 達里奧 | 安東尼奧·比埃朗基里 | |
1966 | 紅心國王 | 公爵 | 菲利普·德·布洛卡 |
馬里托·迪奧爾加 | 奧塔維奧 | 盧吉山巴 | |
1967 | 安娜 | 碧姬 | 皮耶寇拉尼克 |
最古老的職業 | 菲爾波特 | 菲利普·德·布洛卡 | |
拉米耶爾 | 奧比恩伯爵 | 拉米耶爾 | |
聖彼德行動 | 卡傑拉 | 盧西奧·福奇 | |
1968 | 親愛的卡洛琳 | 伯爵 | 丹尼斯·德·帕特利埃爾 |
儂70 | 讓·保羅 | 拉米耶爾 | |
黑衣新娘 | 科里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
1969 | 奧格爾伯爵 | 奧格爾伯爵 | 馬克·阿勒格萊 |
克萊爾的膝蓋 | 傑羅姆 | 埃里克·侯賣 | |
1971 | 地獄之季 | 魏爾倫 | 內洛·里西 |
幫派戰爭 | 多梅尼科 | 諾·博埃里 | |
1972 | 謀殺是謀殺 | 保羅 | 艾蒂安·斐瑞爾 |
1974 | 就像一罐草莓 | 諾伯特 | 拉米耶爾 |
自由的幻影 | 福柯先生 | 路易斯·布努埃爾 | |
1976 | 法官和刺客 | 維萊迪厄 | 貝特朗·塔維涅 |
炒蛋 | 霧月 |
喬爾·桑托尼 | |
今年聖徒 | 皮埃爾比才 | 讓·吉羅 | |
巴羅科 | 沃爾特,編輯 | 安德烈艾麗斯 | |
1977 |
朱莉·波特 | 讓·呂克 | 菲利普·德·布洛卡 |
原告 | 勒蘭特 | jean - louis Bertucelli | |
雙重謀殺 | 范尼倫 | 諾·博埃里 | |
1978 | 羅伯特和羅伯特 | 雅克小米 | 克勞德·勒魯什 |
羅蘭之歌 | 諸侯 | 弗蘭克·卡森提 | |
1980 | 女銀行家 | 保羅 | 弗朗西斯·吉倫特 |
1981 | 兩者都有 | 麗都的導演 | 克勞德·勒魯什 |
1982 |
瓦倫之夜 | 雅各布先生 | 埃托雷·斯科拉 |
來自里雅斯特的女孩 | 馬丁教授 | Pasquale fiesta Campanile | |
伊迪絲和馬塞爾 |
Loulou Barrier | 克勞德·勒魯什 | |
致命的電路 | 沃拉金先生 | 克勞德·米勒 | |
1983 |
開普敦痞 | 塞繆爾·基達詹 | 朱麗葉·貝托和讓·亨利·羅傑 |
犯罪的 | 讓-蘭伯特 | Philippe Labro | |
祖父的抵抗 | 網球運動員 奉承者 |
讓-瑪麗·普羅瓦德 | |
1984 | 電話總是響兩次! | 檢查員 | 讓-皮埃爾·韋爾 |
1985 | 一個無恥的女孩 | 山姆 | 克勞德·米勒 |
探長拉瓦丁 | 克勞德·阿爾瓦雷斯 | 克勞德·夏布洛爾 | |
1987 |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20年後 | 一個旁觀者 | 克勞德·勒魯什 |
馬森卡 | 科林 | 約翰·戈德施密特 | |
無辜的 | 克洛茨 | 安德烈·艾麗斯 | |
愛情疾病 | 弗雷德里克 | 雅克·德雷 | |
1988 | 一座有四十條狗的城堡 | 法官 | 杜奇奧·泰薩利 |
1990 | 沒有恐懼,沒有死 | 皮埃爾·阿登 | 克萊爾·丹尼斯 |
1993 | 瑪戈皇后 | 科伊尼 | 帕特里斯·夏洛爾 |
1994 | 這個 | 羅卡塔先生 | 羅伯托·貝尼尼 |
1995 | 一百零一夜 | 日本遊客的導遊 | 艾格尼絲·瓦爾達 |
後來 | 阿博特 | 愛德華·莫里納羅 | |
一個法國女人 | |||
1996 | 加斯科涅的兒子 | 自己 |
帕斯卡·奧比爾 |
1998 | 肯尼迪和我 | 本尼格里馬爾迪 |
薩姆·卡爾曼 |
2000 | 在極端情況下 | 律師 | 艾蒂安福爾 |
行動者 | 自己 | 伯特蘭布萊 | |
2001 | 非公平競賽 | 非諾瑪蒂亞 | 埃托雷·斯科拉 |
南肯辛頓 | 費爾南迪諾人 | 卡羅瓦奇拿 | |
2005 |
貴賓區 | 斐迪南 | 洛朗·菲德爾 |
被詛咒的國王 | 烏格斯 | 喬斯·達揚 | |
2007 |
你是警察嗎? |
阿爾弗雷德·蘭普羅 |
羅姆德·比尼翁 |
導演
- 《野薔薇花》(1971年)
- 《百葉窗》(1973年)
- 《稀有鳥類》(1973年)
- 《雨的愛》(1974年)
參考書目
- 《猴子的小溪》(自傳)
- 《我忘了告訴你…...……》(第二自傳)
引用
- ^ Tim Weiner, "French actor Jean-Claude Brialy dies at 74", New York Times (June 1, 20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3 October 2009
- ^ Têtu, July–August 2007 issue, page 22
- ^ Sovereign Ordonnance n° 15.565 of 18 Nov. 20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romotions or nomi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