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頓·奇普曼

諾頓·帕克·奇普曼[1](英語:Norton Parker Chipman,1834年3月7日—1924年2月1日)是美國內戰時期的軍官、軍事檢察官、政治家、作家和法官。

諾頓·奇普曼
Norton Chipman
美國眾議院代表
來自哥倫比亞特區單一國會選區
任期
1871年4月21日—1875年3月3日
前任選區建立
繼任選區廢除
個人資料
出生諾頓·帕克·奇普曼
(1834-03-07)1834年3月7日
 美國俄亥俄州米爾福德中心
逝世1924年2月1日(1924歲—02—01)(89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
政黨共和黨
配偶瑪麗·福爾摩斯
兒女2
學歷華盛頓大學
辛辛那提大學法學院 (法學士

生平

早年

諾頓·奇普曼出生於俄亥俄州的米爾福德中心,父母是佛蒙特州本地人諾曼·奇普曼和莎拉·威爾遜·奇普曼。諾頓·奇普曼年輕時隨家人移居愛荷華州[1]他於1859年畢業於辛辛那提法學院,[1]現併入辛辛那提大學。

軍旅生涯

荷蘭國際集團在南北戰爭期間應徵加入了聯邦陸軍的愛荷華第二步兵團,[2]奇普曼中校在戰鬥中英勇作戰,幾乎受了致命傷,被從戰場帶走,導致他的指揮官報告他死於多納爾森堡戰役。[3]事實上,奇普曼確實活了下來,並在康復後於1862年被提升為上校。奇普曼和他的俄亥俄州夥伴尤利西斯·S·格蘭特在多納爾森堡戰役中並肩作戰,這是格蘭特的第一次重大勝利。[2]奇普曼後來被任命為亨利·韋傑·哈勒克將軍和塞繆爾·瑞恩·柯蒂斯的幕僚。[1]後來成了軍法署署長的工作人員。

在哥倫比亞特區的生活

到1864年,他搬到了華盛頓特區,在陸軍部副部長埃德溫·M·斯坦頓手下工作。[1]奇普曼成功起訴了亨利·沃茲上尉,他是南方臭名昭著的安德森維爾戰俘營的指揮官,在那裡有近13000名北方士兵喪生。[4]由於對戰俘的殘忍和11起殺人案,沃茲於1865年被處以絞刑。[1]奇普曼在他1911年出版的《安德森維爾的悲劇》一書中發表了他對著名的安德森維爾審判的回憶。[1][5]

內戰結束後,奇普曼被總統尤利西斯·S·格蘭特任命為哥倫比亞特區的秘書,後來作為哥倫比亞特區的代表被選入國會,任期兩屆。[1][2]

在擔任共和國大陸軍副官時,他收到了辛辛那提一位朋友的來信。[6]這封信條建議美國效仿歐洲的習俗,為在軍隊服役期間死去的人裝飾墳墓。[6]奇普曼很喜歡這個主意,他決定把這一天推遲到春天的晚些時候,以確保有成熟的鮮花供應。因為那年的5月31日是星期天,所以他宣布1868年的5月30日為裝飾日,這一天要裝飾內戰中陣亡士兵的墳墓。[2][6]美聯社在全國範圍內發布了這一命令。[6]裝飾日後來變成了陣亡將士紀念日[2]

關於奇普曼下令創建陣亡將士紀念日的說法似乎源自1889年羅伯特·伯恩斯·貝斯撰寫的《共和國大軍史》,該書是在約翰·A·洛根將軍去世三年後出版的。[7]這是貝勒威爾和加德納在《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的起源》一書中認為杜撰的眾多騙局之一。[8]在他們的書中,貝勒威爾和加德納注意到洛根在1866年7月4日對一群退伍軍人講話,提到了在那個春天發生的各種南方紀念。[8]沒有人,包括洛根夫人、瑪莎·金博爾和諾頓·奇普曼(他們都聲稱自己是這個想法的發明人)在1868年告訴洛根這些紀念活動,因為他在兩年前就已經知道了。實際上,貝斯暗示這一命令是南方習俗的一種採納,因為這個節日「在南方各州普遍被遵守」。[7]作為副官將軍,奇普曼的名字和GAR的總司令洛根一起出現在他1868年發表在全國報紙上的著名的第11號命令上。[9][10]然而,洛根從未認為奇普曼或其他任何人是這個想法的始創者。貝勒威爾和加德納認為瑪麗·安·威廉姆斯和喬治亞州哥倫布市的婦女紀念協會是這個節日的真正發起者,因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同時代的證據證實了這一說法。

當格蘭特在1868年當選總統時,奇普曼被邀請加入總統就職委員會。[2]當時,奇普曼住在第一街和B街東南的拐角處。[11]國會通過1871年《哥倫比亞特區組織法》後,奇普曼被任命為哥倫比亞特區秘書,實際上是繼哥倫比亞特區市長之後的第二大地方官員。[2]奇普曼在這個職位上呆了50天,直到愛德華·L·斯坦頓被任命為他的繼任者。[2]當時,奇普曼住在西北G街1725號,他最近成立了奇普曼律師事務所,位於西北第六街和F街。[2]

奇普曼在1871年3月7日的共和黨提名大會上說:[2]「如果這裡有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上混合學校,他最好讓他們離開哥倫比亞特區。」[12]奇普曼在被人群中的某個人反覆詢問後發表了這一聲明。考慮到共和黨人為了不疏遠溫和派白人共和黨人,通常會避免在學校融合問題上做出承諾,這一聲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12]由於奇普曼與格蘭特的友誼、名聲的大眾認可、在特區的長期居住以及他與特區政府的聯繫,大會決定提名奇普曼取代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成為共和黨提名的哥倫比亞特區第一任國會代表。[3]在競選活動中,共和黨人支持長期居住在該地區的奇普曼,而不是民主黨候選人理查德·T·梅里克,他們說梅里克在該地區沒有房產。[13]當奇普曼賣掉了他的房子並住在一家酒店時,這場爭論產生了反效果,而梅里克實際上在該地區擁有房產。[13]在4月的大選中,奇普曼贏得了15196票,而梅里克獲得了11104票。[2][14]共和黨也贏得了該地區眾議院22名代表中的15名。[14]

奇普曼現在住在東南B街,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國會倡導該地區的公共工程計劃。[2]在他提交給國會的議案中,有一項是撥出250萬英畝土地修建學校的議案,[15]一項是撥出20萬美元修建華盛頓紀念碑的議案,[16][17]還有一項是在阿納卡斯蒂亞河上修建一座新橋的議案,[18]一項是改善華盛頓港的議案。[19]當國會議員羅伯特·羅斯福尖銳批評該地區的公共工程委員會,稱其充斥着欺詐和腐敗時,奇普曼為該委員會進行了激烈的辯護,稱羅斯福的指控是基於惡意提供的虛假信息和虛假賬目。[20][21]

1873年競選連任時,他以12443票對7042票擊敗了前該地區市議員委員會成員,民主黨人海因。[2]

1874年,奇普曼提交了一份法案,要求將喬治城併入華盛頓特區,並按照華盛頓的街道命名慣例重新命名其街道。[22]他還試圖要求聯邦政府為位於該地區的聯邦建築支付地區政府財產稅。[23]

1875年,國會廢除了該地區的領土政府,包括奇普曼的代表職位。[2]

晚年

1876年,奇普曼搬到了加州的雷德布拉夫,他在那裡擔任加州貿易委員會的成員,並最終成為該委員會的主席。[1]1897年至1905年,他擔任加州最高法院專員。[6]最後,他被加州州長喬治·帕迪任命為新成立的加州第三地區上訴法院的首席大法官,他從1906年一直擔任這一職務,[1]直到1921年因健康狀況不佳而辭職。[6]

1924年2月1日,他在舊金山去世,享年89歲。[1]他被安葬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貝爾方丹公墓。在薩克拉門托的加州第三地區上訴法院的圖書館裡還有一個小紀念館。奇普曼是美國最高法院任期第二長的首席法官。2006年4月,奇普曼的母校辛辛那提大學法學院的聯邦黨人協會正式授予奇普曼榮譽,並將其地方分會重新命名為「辛辛那提大學法學院諾頓帕克奇普曼聯邦黨人法律和公共政策研究協會」。

個人生活

奇普曼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駐紮期間,於1865年與瑪麗·伊莎貝爾·霍姆斯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孩子:羅伯特·霍姆斯和愛麗絲·海倫。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Dispatch Bearer for Lincoln Dies: Chipman, Judge-Advocate in Civil War, Sentenced Andersonville Jailer to Gallows. The Baltimore Sun. 1924-02-02: 4. ProQuest 53716154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Gibbs, C. R. The District Had a Voice, if Not a Vote, in the 42nd Congress. The Washington Post. 1989-03-02: DC3. ProQuest 140076816. 
  3. ^ 3.0 3.1 Letter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1-03-31: 4. ProQuest 534041168. 
  4. ^ Marvel, William. Andersonville The Last Depo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4.
  5. ^ This was recently republished in a new edition titled The Andersonville Prison Trial: The Trial of Henry Wirz (Alabama Notable Trials Library/Gryphon, 1990),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rvard Law School Professor Alan Dershowitz.
  6. ^ 6.0 6.1 6.2 6.3 6.4 6.5 Whitehead, Frank Insco. Decoration Day Founded Upon European Custom. The Washington Post. 1922-07-09: 10. ProQuest 146003160. 
  7. ^ 7.0 7.1 Beath, Robert B.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 New York: Bryan, Taylor and Co. 1889: 90, 91. 
  8. ^ 8.0 8.1 Bellware, Daniel A. and Richard Gardiner. The Genesis of the Memorial Day Holiday in America. Columbus, Georgia: Columbus State University. 2014: 33, 31. ISBN 978-0-692-29225-9. 
  9. ^ Headquarters of the Grand Army of the Republic. The Tri-Weekly Standard. 1868-03-14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10. ^ Honor Your Brave Dead. The Belmont Chronicle. 1868-05-14 [2019-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11. ^ Letter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0-12-19: 4. ProQuest 534033468. 
  12. ^ 12.0 12.1 Letter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1-04-20: 4. ProQuest 534047130. 
  13. ^ 13.0 13.1 Letter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1-04-03: 4. ProQuest 534050717. 
  14. ^ 14.0 14.1 The Washington Elect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1-04-20: 1. ProQuest 534047156. 
  15. ^ Letters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1-12-11: 4. ProQuest 534076908. 
  16. ^ Forty-Second Congress, 2d Sess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2-01-23: 4. ProQuest 534079883. 
  17. ^ Greenwood, Grace. Washington Notes. The New York Times. 1873-02-22: 4. ProQuest 93303385. 
  18. ^ Forty-Third Congress, First Sess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3-12-16: 4. ProQuest 534158998. 
  19. ^ Forty-Third Congress, First Sess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4-01-20: 4. ProQuest 534164609. 
  20. ^ Forty-Second Congress, Third Sess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3-02-06: 4. ProQuest 534129661. 
  21. ^ Washington: Legislation in Favor of Poor Country Weeklies—The New Loan—Louisiana—the Massachusetts Senatorship. The New York Times. 1873-02-12: 1. ProQuest 93307575. 
  22. ^ Letter from Washington. The Baltimore Sun. 1874-02-17: 4. ProQuest 534169830. 
  23. ^ Forty-Third Congress, First Session. The Baltimore Sun. 1874-03-17: 4. ProQuest 53417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