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榮 (地質學家)
謝家榮(1897年8月19日—1966年8月14日),字季驊(季華),江蘇省上海縣人(今上海市)。地質礦床學家、地質教育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國科學院第一批學部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7年被劃爲右派分子,文革之初自盡。
謝家榮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7年8月19日 江蘇省上海縣(今上海市) |
逝世 | 1966年8月14日 | (68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威斯康星大學理學碩士 |
職業 | 地質學家 |
活躍時期 | 20世紀 |
配偶 | 吳鏡儂 |
親屬 | 四子一女 |
代表作
|
生平介紹
1913年—1916年,在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學習地質學,在30名學員中歲數最小,以優異成績畢業,為中國地質科學界十八羅漢之一,被分配進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1]。
1917年—1920年,被選派赴美留學深造。先在斯坦福大學,第三年轉入威斯康星大學讀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2]。1921年—1923年,發起成立中國地質學會,任首屆理事會書記。在《甘肅玉門石油報告》中論述地質構造對油氣生成及運移,儲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層的重要意義。同期,發表《有關中國地質調查所收到的第一塊隕石的成分和構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國隕石之研究》兩篇論文,是中國隕石學最早期的探索。出版中國第一本煤地質學專著《煤》。
1924年—1937年,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地質系,曾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清華大學地質系主任和北京師範大學地質系主任。桃李滿天下。期間曾赴德國和法國做訪問學者,出版普通地質學教材《地質學(上編)》,並參與華南區域地質和礦產調查。發表《中國中生代末第三紀初之造山運動火成岩活躍及與礦產形成的關係》等一系列論文和中國第一本石油地質專著《石油》、《煤之成因與分類》,以及《中國之石油》,編制了《中國各種儲油區域油苗、油頁岩及地瀝青分布圖》,同時發表《中國之石油儲量》,最早提出陸相生油理論[3][4],為在陝北發現中國的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奠定了理論基礎。
1938年—1950年,主持礦產測勘處。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鋁土礦、安徽鳳台磷礦、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等一批重要礦產。其中在南京棲霞山,一鑽成功,如有神助。同時期發表的《鈾礦淺說》,是中國鈾礦地質學研究的起點。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發表《江南探油論》,第一次指出黑龍江省可能有油。
1951年—1956年,擔任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計劃處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總工程師、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委兼總工程師。着重於礦產分布規律的綜合研究,發表《中國礦產的分布規律及其預測》。如對甘肅白銀廠銅礦的地質評價意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銅礦基地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其與黃汲清共同編寫的《普查須知》為當時全國所有地質隊人手一冊。被業內人士認為是使用最廣的一本普查工作指導書。同期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開始兼任燃料工業部石油地質顧問,發表《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石油地質的現狀、趨勢及今後中國勘探石油的方向》等一系列論文,指導中國的石油普查,為大慶等油田的發現提供了理論依據。
1957年—1966年,謝家榮與其長子謝學錦一同被打成右派,工作重點轉移到成礦理論研究和總結中國礦產地質問題,開始撰寫《中國礦床學》。1966年,文革開始後,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鬥衝擊,於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服安眠藥自殺,69歲[5]。其後約一月,其妻吳鏡儂亦服安眠藥自殺[6]。
學術貢獻與評價
是當代中國屈指可數的幾位地質學大師和地質學啟蒙者之一,是百年中國第一號礦床學巨匠,是發現礦床最多的全方位地質學家。
是注意到在華北和東北平原下可能存在石油的第一個中國科學家,他的石油地質理論和科學預測,直接導致了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和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
家庭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張立生. 谢家荣年谱长编(上卷)..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12.01: 33–34. ISBN 978-7-313-24294-5.
- ^ {張立生. 谢家荣年谱长编(上卷).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22.12.01: 40–44. ISBN 978-7-313-24294-5.
- ^ 張立生. 大庆油田发现前的陆相生油理论与谢家荣的贡献. 载: 张立生. 论大庆油田发现真相.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5.11: 103–127. ISBN 978-7-306- 05360-2.
- ^ 另有記載說,是潘鍾祥首先提出陸相生油理論。見《石油百科:中國人創立並發展的「陸相生油理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吳昭謙. 安徽地质科技发展史 2011-2016.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 : 356.
- ^ 謝泳著. 逝去的年代 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2: 355. ISBN 978-7-5334-6012-9.
- ^ 張藜總主編;張佳靜本冊主編.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 第1册 北京市科协系统专用.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2017.01: 264. ISBN 978-7-5046-7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