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兵太郎

日本棒球運動員

近藤兵太郎(1888年—1966年5月19日),暱稱「近兵(KONPYO)」先生,曾擔當過愛媛縣立松山商業學校台灣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部愛媛大學棒球部總教練。1931年,他帶領嘉義農林打入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總決賽,對台灣棒球運動的發展影響深遠。

近藤兵太郎
近藤 兵太郎
性別
出生1888年
 大日本帝國愛媛縣松山市
逝世1966年5月19日(1966歲—05—19)(77—78歲)
 日本
國籍 大日本帝國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近藤 兵太郎
假名こんどう ひょうたろう
平文式羅馬字Kondō Hyōtarō

早年生涯

1888年(明治21年)出生於愛媛縣松山市,就讀愛媛縣立松山商業學校(現愛媛縣立松山商業高等學校)及早稻田大學,隨後擔任松山商的初代棒球部總教練,培養出藤本定義森茂雄等人,創出第一次黃金時代。

1919年赴台,1925年任教嘉義商工專修學校。當時嘉義商工專修學校並無棒球部,每逢夏季,近藤回去四國的松山商擔任教練。

嘉義農林教練時期

1928年4月,臨近的嘉義農林學校成立野球部(棒球隊),近藤兵太郎受邀前往指導。近藤在台灣全島尋找有潛質的選手,請他們轉校到嘉義農林,再以松山商的斯巴達式訓練方法,因而在短時間內能訓練出實力堅強的隊伍。

中外野手蘇正生曾這麼形容當時近藤手下球隊練習的狀況:「棒球隊選手在校中,和其他同學一樣,校方都一視同仁,不因為參加校隊為校爭光而有什麼特別的優待,所以每天早上上完課,下午一點半仍得參加實習,到了三點半再到嘉義棒球場練習,一直練到天色全黑的時候才結束,夏天天黑的時間比較晚,總是要到晚上八點才回到宿舍休息。週六下午和週日也都沒有休息,即使是下午有比賽,早上還是得練球。」

前中華職棒裁判的楊英二,曾聽過他父親楊吉川生前回憶的一段往事,更能體會出近藤督軍的嚴厲。他說有一回在棒球隊訓練前聽說近藤教練瘧疾發作無法到球場,大夥正歡天喜地準備迎接一天「假期」的到來時,突然遠處有兩個人抬著一個擔架緩緩地走來,擔架上頭的正是近藤教練,他就是那種即便是生病也不肯休息的嚴厲教練。

二次大戰前最後一代的嘉農棒球隊員洪太山在受訪時也表示,在近藤的監督下,只有一種情況下球隊才能休息,那就是下大雨,所以每晚睡前的「祈雨」就是同學必做之事。[1]

當時台灣民眾的糧食供給是採配給制,年青球員正值發育期,運動量又大,常發生糧食不足的現象,他通常會告訴球員「我來想辦法」,並親至配給機關交涉、調整配給量,以使選手無後顧之憂。

選手每天練球至傍晚時,雖然已因天黑而視線不良,他仍命令球員將球抹上石灰粉繼續練習,甚至有的選手因不耐練習的嚴格,而故意在練習時倒下以暫時躲避訓練的辛苦。

當有球員動作做錯時,他並不直接指出名字罵人,而是以「那個大概是後補(二軍),不知是什麼名字?」這種不致讓球員當面難堪但有所自覺的話語,自發性的磨練再磨練,努力再努力。他常說「不要想勝利」,只要想「不輸人」,他並在訓練營的牆壁上貼上寫著「精神」加「技量」等於「實力」的標語,時時刻刻訓勉球員。[2]

1930年,當時尚為教練的近藤見到遠征台灣的龍谷大學附屬平安中學,當中有3名高砂族出身的選手擔任正選,則感慨「看吧,棒球真是萬民的運動。我們有很大的可能性」。1931年,近藤正式就任監督(總教練)。

甲子園大賽

1931年,近藤帶領該校參加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現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俗稱夏季甲子園),一路晉級至總決賽,以0-4不敵擁有好投手吉田正男,同年達成史上唯一3連霸的中京大學附屬中京高等學校,取得準優勝。

1931年的準優勝球隊的正選球員裡面有三名日本人,兩名台灣本島人漢人),四名高砂族臺灣原住民),他們跑壘很快,在準決賽對札幌商業學校(現北海學園札幌高等學校)曾八次盜壘成功。

名作家菊池寬則在報紙上如此寫到:「我完完全全變成嘉義農林的袒護者了,他們那不同人種卻為同樣目標奮戰的英姿令我感動得落淚。」

在台期間他共帶領了嘉義農林出戰春季甲子園1次,夏季甲子園4次,培養出吳明捷吳昌征今久留主淳今久留主功吳新亨等棒球名將。晩年在新田高等學校日語新田高等学校愛媛大學等擔任總教練。

返回日本

1946年,因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近藤被遣返回國。晚年他在新田高等學校日語新田高等学校(1952 - 1954)、愛媛大學棒球隊擔任教練。1966年5月19日逝世。

後記

2008年,國立嘉義大學(原嘉義農林)棒球OB代表團應日本高等學校棒球聯盟與日本朝日新聞社之邀請,前往日本出席第90回日本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紀念大會,7月31日到位於四國松山市近藤墓園祭拜,由團長蔡武璋手持甲子園獎盾、OB隊員身穿球衣,向近藤報告及感謝他一生對嘉義農林之奉獻,沒有他就沒有台灣今天的棒球運動蓬勃發展。[3]

2024年時,台灣棒球名人堂一致通過決議讓近藤兵太郎入選,是首位入選的外籍人士。[4]

相關書籍、影音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