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5年9月28日) |
配音 (英語:Dubbing),廣義指影片加入聲音的過程,狹義指配音員替角色配製聲音、為影視作品或電視動畫等加入負責內容說明的旁白。另外,戲劇演員的話音或歌聲轉由別人配製的替代、現場收音出現錯漏或難以進行,由原演員重新為片段補回對白的過程,還有演員配上不需要露面的對白、背景旁述或者所演角色表達的自身想法,皆屬於此類,即時外語傳譯則除外。
現今,除了默劇動畫,所有電視動畫都會有配音。代替原本語言的配音最常見在電影、動畫或劇集。外語作品經過本地語言配音後,接受度可以提高;但也有部分作品配音水平被部分觀眾認為不如原音或劇情遭刪改,而使之受到惡評。
變音
此章節需要擴充。 |
進行配音工作,或多或少都須調整自身聲帶的發音呈現,尤其是戲劇和電視動畫(因得配合角色形象),而技巧則是建立在配音人員的聲音條件上,變音範圍亦取決於配音員的音域,同樣技巧產生的變音成果也會因人而異。
全球範圍內
德國
德語配音市場,是歐洲的最大市場,擁有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地,接近8000萬人口的觀眾群。在德國,原音配字幕並不是主流,配音是外國電影進入市場的首要條件。其中按德國聯邦電影局,2013年的175部英語片中超過九成配音。德國配音員中,較有名的配音員有克里斯蒂安·布呂克納。[1]
亞洲
台灣
台灣用國語配音一些外國電影和電視劇。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主要的國內無線電視頻道對所有外國節目和電影與一些流行的節目,都配有配音和字幕,而原始的聲音提供在副聲道。然而,漸漸地,許多頻道都停止了外國節目和電影的配音,僅提供字幕。
在2000年代,配音與否因節目的性質和起源而異。動畫、兒童節目和 PTS 上的一些教育節目大多提供配音。日本電視劇通常不再被配音,韓國的綜藝節目不配音。而韓劇、港劇和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戲劇仍然經常被配音。在電影院裡,大多數外國電影沒有配音,而動畫電影和一些兒童電影則提供了配音版本。香港片有以官話配音的傳統,而著名的影片則提供粵語版。
參見
腳注
- ^ Erik Olsen. 一個不需要字幕組的國家——德國.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4年8月28日 [2016年8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5日)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