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克·赫斯本德
里克·道格拉斯·赫斯本德(英語:Rick Douglas Husband,1957年7月12日—2003年2月1日),原名理查德·道格拉斯·赫斯本德(Richard Douglas Husband),是美國空軍上校、宇航員。他曾參加發現號航天飛機STS-96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STS-107兩次太空任務,在第二次任務返航途中遭遇航天飛機失事殉職。
里克·赫斯本德 Rick Husband | |
---|---|
出生 | Richard Douglas Husband 理查德·道格拉斯·赫斯本德 1957年7月12日 美國得克薩斯州阿馬里洛 |
逝世 | 2003年2月1日 美國得克薩斯州上空 | (45歲)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德克薩斯理工大學(B.S.,1980年) 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M.S.,1990年) |
配偶 | 伊芙琳·赫斯本德-湯普森 (1982年結婚—2003年結束) |
兒女 | 2 |
獎項 | |
航天生涯 | |
美國宇航局宇航員 | |
過往職業 | 戰鬥機飛行員、飛行教官、試飛員 |
軍階 | 空軍上校 |
在太空時間 | 26天3小時33分鐘[1] |
甄選 | 1994年美國宇航局第十五組太空人 |
任務 | STS-96、STS-107 |
任務徽章 |
赫斯本德自幼嚮往飛行,4歲起就希望成為宇航員。他在17歲時考取飛行執照,在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就讀期間參加了美國空軍預備軍官訓練團的飛行員訓練項目。1980年畢業後,赫斯本德進入空軍,受訓成為F-4幽靈II戰鬥機飛行員。之後轉任飛行教官,負責指導F-4E飛行員。1987年,赫斯本德通過試飛員課程,還曾交換至英國皇家空軍參與試飛。在空軍服役期間,赫斯本德共駕駛過40餘種機型,飛行時間超過3,800小時。
1994年,赫斯本德在四次提交申請後終於成功入選美國宇航局第十五組太空人,接受訓練後成為飛行員宇航員。1999年5月27日,赫斯本德以飛行員的身份參與了發現號航天飛機STS-96任務,負責駕駛航天飛機。此行向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運送了大量物資,還實現了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的首次對接。次年,赫斯本德入選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STS-107任務,擔任指令長。哥倫比亞號於2003年1月16日升空,2月1日在返航途中失事解體。赫斯本德和任務中的其他六位宇航員全數遇難。之後美國政府和民間舉行了哀悼和紀念活動。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為赫斯本德和其他六人授予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研究人員以他的名字命名天體及表面地貌。赫斯本德的家鄉以他的名字命名機場,美國宇航局天鵝座6號任務中的飛船也命名為「里克·赫斯本德號」。
早年生活和教育
里克·赫斯本德於1957年7月12日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阿馬里洛出生,父親是道格拉斯·厄爾·赫斯本德(Douglas Earl Husband),母親是簡·弗吉尼亞·赫斯本德(Jane Virginia Husband)。他的父親是一位海軍飛行員,曾經參加過朝鮮戰爭。里克·赫斯本德和弟弟基斯(Keith)都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嚮往飛行。里克在日後進入空軍駕駛戰鬥機,基斯則成為民航飛行員。[2][3][4]赫斯本德4歲時在電視上看到水星計劃的新聞,自此夢想成為宇航員,童年時目睹的阿波羅計劃登陸月球更加激發了他的動力。[2][4][5]
1975年,17歲的赫斯本德從阿馬里洛高中(Amarillo High School)畢業,同年夏天就在當地的信風機場考取了飛行執照。[6][2][4][3][7]赫斯本德之後進入得克薩斯州拉伯克的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學習,主修機械工程。他在大學期間加入了預備軍官訓練團,參加了飛行員訓練項目。[1][2]他還向美國宇航局寫信,詢問成為宇航員需要滿足的基本要求。宇航局回信介紹了飛行員宇航員和任務專家的區別[註 1]以及相應的招募標準。赫斯本德自此了解了未來努力的方向,希望成為一名飛行員宇航員。[1]1980年,赫斯本德獲得大學頒發的「工程學傑出學生」榮譽,同年畢業獲得理學士學位,並成為預備軍官訓練團「優秀畢業生」。他隨後進入空軍,獲得少尉軍銜。[2][1][9][7][6]
空軍生涯
進入空軍後,赫斯本德在俄克拉荷馬州萬斯空軍基地接受飛行訓練。1981年10月完成訓練後,他被分配至佛羅里達州霍姆斯泰德空軍基地參加F-4幽靈II戰鬥機訓練。他於1982年9月結束訓練,赴佐治亞州穆迪空軍基地駕駛F-4E戰鬥機。[9][2]1985年9月至11月間,赫斯本德回到霍姆斯泰德空軍基地,進入F-4教官學校學習。[9]隨後他在同年12月調動至加利福尼亞州喬治空軍基地,負責執教F-4E飛行員,任飛行教官和學術指導。1987年,他還獲得戰術空軍司令部年度F-4飛行教官的榮譽。[9][2]
1987年12月,赫斯本德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美國空軍試飛員學校參加試飛員課程,以試飛員學校「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完成課程。他在試飛生涯中駕駛過F-4和五種F-15鷹式戰鬥機機型。在F-15綜合測試飛行隊任職期間,他負責主管普惠F100-PW-229渦輪發動機的測試,還駕駛F-15完成特技飛行表演。 [9]赫斯本德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時參加了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的深造項目,於1990年獲得機械工程專業理學碩士學位。[9][2][1][7][10]
1992年6月,赫斯本德在英美兩國空軍合作中交換至英國皇家空軍,赴英格蘭巴斯坎道空軍基地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他試飛了龍捲風GR1和GR4等多種機型,其中一些機型直至21世紀初仍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9][2][6]在整個空軍生涯中,赫斯本德共駕駛過40多種不同的飛機,總計飛行時間超過3,800小時。[9][2][1]
航天經歷
成為宇航員一直是赫斯本德的夢想。他曾四次向美國宇航局提交申請,其中兩次進入最終面試,直至最後一次才獲得成功。[1][2][7][5]1994年12月,赫斯本德從2,962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入選第十五組太空人的19人之一,在次年3月前往得克薩斯州休斯敦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接受訓練。[1][9][11]此時他的軍銜為少校。[11]他日後稱入選宇航員「實現了畢生的夢想」,「既謙虛又激動」。[1][5]
赫斯本德在一年的訓練後進入宇航員辦公室工作,在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任高級項目代表,還出任宇航員辦公室安全總監(Chief of Safety)一職。在此期間,他主要負責航天飛機升級和應急救生飛船控制系統研究的相關工作,還參與研究重返月球和探測火星的計劃。[9][7][6]1997年,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為他頒發了「工程學院傑出工程師」的獎項。[6][9]
STS-96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美國宇航局與俄羅斯聯邦太空局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雙方於1993年達成協議共同建設國際空間站。建設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4年-1997年)中,美國航天飛機將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實施對接;第二階段(1997年-1998年)中,雙方開始安裝美、俄和加拿大三國設計的核心部件,使空間站能容納三名宇航員長期生活;第三階段(1998年-2002年)中,雙方將繼續擴大國際空間站的功能,加裝歐洲空間局和日本設計的部件。[12]:49[13]:3-4, 12按照這一計劃,雙方於1998年開始組裝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部分。美國宇航局這一年中也頻繁公布未來的航天飛機發射計劃。[13]:17-18, 55最初計劃中,俄羅斯將於1998年11月發射曙光號功能貨艙,美國於12月發射奮進號航天飛機(STS-88任務)將團結號節點艙和兩個接駁裝置組裝到空間站,俄方再於1999年4月安裝星辰號服務艙。隨後美國將發射發現號航天飛機(STS-96任務)向空間站中運送後勤物資,為未來宇航員在此長期生活做準備。[14]
1998年8月4日,美國宇航局宣布將在次年發射STS-96、STS-97和STS-98三次任務,向空間站運送物資、組裝新部件。赫斯本德入選其中的STS-96任務。此時他已是中校軍銜,這將是他的首次太空之旅。[14][13]:55發現號航天飛機原計劃在星辰號服務艙安裝完成後發射並與其對接,[14]但之後星辰號的發射推遲至2000年,[13]:17-18發現號受此影響改為直接對接節點艙和功能貨艙,其對接難度比原計劃有所增加。[15]原定於1999年的其他航天飛機任務則延後發射。STS-96任務於是成為這一年中唯一一次將航天飛機發射至國際空間站的任務。[13]:17-18赫斯本德在任務前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對首次太空航行「情緒激動」,也坦言此次任務對接難度高於預期,頗具挑戰性。[15]
STS-96任務原定於1999年5月中旬發射,但因發射前出現故障而推遲。[16]1999年5月27日,赫斯本德與指令長肯特·羅明傑、丹尼爾·T·巴里、艾倫·奧喬亞、塔瑪拉·J·傑尼根、朱莉·佩耶特和瓦列里·托卡雷夫六位宇航員一同登上發現號航天飛機。航天飛機於北美東部夏令時早晨6:49自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複合體發射升空。赫斯本德在此次任務中擔任飛行員,負責駕駛航天飛機。[17][18]他還是太空行走的替補成員,在任務前稱自己期待能實現出艙漫步。[19]
5月29日,赫斯本德與羅明傑、奧喬亞和傑尼根合作完成了航天飛機與空間站之間的對接。[18][15]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發現號此行將4噸物資運送至空間站,為次年首次遠征國際空間站做好了準備工作。[18][9][13]:17-18對接後,赫斯本德進入空間站,與巴里一起更換了團結號節點艙的配電系統和無線電收發器。羅明傑與赫斯本德兩人還操縱發現號將空間站推進至246規里(396公里)高的軌道上。[18]北美東部夏令時6月3日下午6:39,赫斯本德、羅明傑、奧喬亞和傑尼根一同操縱航天飛機脫離空間站。隨後赫斯本德駕駛航天飛機在距空間站400英尺(120公尺)的空中環繞兩周半,然後點燃引擎離開。[18][20][21]
6月6日凌晨,赫斯本德和羅明傑駕駛航天飛機離開軌道,開始返航。發現號最終於北美東部夏令時當日凌晨2:02在肯尼迪航天中心15號跑道着陸,整個任務歷時9天19小時13分鐘。[18][9][22]指令長羅明傑在日後稱讚赫斯本德「是個優秀的人,也是個出色的領導者」。[1]赫斯本德返航後感慨此次飛行「每一分鐘……都是全新的經歷」,「在前往空間站的途中第一次目睹她的芳容尤其激動人心」。[23]
STS-107
2000年12月,宇航局選定赫斯本德擔任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STS-107任務指令長,同時指派威廉·麥庫爾作為飛行員。任務中的其他五人邁克爾·安德森、卡爾帕娜·喬拉、大衛·布朗、勞雷爾·克拉克和伊蘭·拉蒙則已經於同年9月確定。[25]此時赫斯本德已經是空軍上校軍銜,[26]這將是赫斯本德第二次執行太空任務。他因此成為自第十組太空人以來首位在個人第二次太空任務中就擔任指令長的宇航員。[27]任務計劃在太空停留16天,比他之前參與的STS-96任務長6天。他在發射前接受採訪時稱自己一直希望能在太空停留更久,這次任務就是「絕佳的機會」。他還期待任務中的實驗結果能在未來造福於人類。[5]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原計劃於2001年發射,在多次推遲後改至2003年。[28][25]北美東部時間2003年1月16日上午7:53,赫斯本德率先登上航天飛機。10:39,七人乘坐的哥倫比亞號自肯尼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複合體發射升空。[29][30]身為指令長,赫斯本德在此行中負責指揮整個任務,還需要在任務最後階段操縱航天飛機降落地球。[27]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搭載了逾80項實驗。赫斯本德參與其中部分實驗的數據收集和設備校正,還在任務中調整航天飛機姿態和高度,以便於不同實驗的研究。1月31日,即任務結束前一天,赫斯本德與麥庫爾、工程師喬拉一同測試了航天飛機返航再入大氣層所需的系統。[26][5]2月1日,赫斯本德與麥庫爾啟動了返航程序,駕駛航天飛機降至合適的高度。北美東部時間上午8:15,赫斯本德和麥庫爾一同操縱哥倫比亞號離開軌道,航天飛機開始降落。[29]
事故遇難
哥倫比亞號於北美東部時間8:44再入大氣層,按計劃將於上午9:16着陸。進入大氣層後,航天飛機逐漸出現一系列溫度和壓力異常。8:58:00,航天飛機進入得克薩斯州上空,赫斯本德呼叫地面控制中心,只說了一句「嗯…… 休(士頓)……」(And, uh, Hou …),通話就突然中斷。地面控制中心之後發現無法讀取航天飛機左翼溫度傳感器的數據,胎壓數據也突然消失,隨即於8:59:15呼叫了哥倫比亞號。機組成員這時已經察覺到傳感器的異常。赫斯本德在8:59:32回復,剛說出「收到……」(Roger...),之後一個詞尚未說完就與地面失去聯繫。這是哥倫比亞號與控制中心的最後一次通話,此時航天飛機位於德克薩斯州上空約200,700英尺(61,200公尺)。上午9時,有地面目擊者看到返回的航天飛機分解成多個小亮點,伴有巨大的聲響。地面控制團隊最終於9:12確認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已在空中解體,於是啟動應急預案,展開搜救工作。此次任務總時長15天22小時20分鐘。[33][34][29]
當天下午,美國宇航局證實,七名機組人員在此次事故中全部遇難。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隨後發表講話告知國民哥倫比亞號事故中「沒有倖存者」。[33][34][29]次日,七位宇航員的遺體都已尋獲,身份確認和相關調查工作也已經展開。[35]美國宇航局在日後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七位機組成員在航天飛機失控解體的幾秒內失去意識,數十秒內已經全部死亡,死因是缺氧、暴露於高海拔環境以及航天飛機失控造成的鈍器創傷。[36][37][38]而事故發生原因是航天飛機發射時外儲燃料箱表面脫落的絕熱材料碎片擊中左翼,損壞了熱防護系統。返航途中航天飛機摩擦大氣層產生的大量熱量因此燒穿了其外殼導致最終解體。[39][40]
事故發生後,美國總統發表聲明,對七位宇航員表示哀悼。[41]美國白宮、國會大廈、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及其他聯邦公共建築都下半旗誌哀。[34][42]美國民眾也在全國各地的航天博物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德克薩斯州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為殉職宇航員獻上鮮花和國旗。[43]美國政府於2月4日在休斯敦為七位宇航員舉行追悼會,總統布什和宇航局局長肖恩·奧基夫等人到場出席。[44]
2月14日,美國宇航局將赫斯本德的遺體送回故鄉。[45]他的遺體於2月21日在家鄉阿馬里洛下葬。葬禮以軍隊儀仗隊最高規格舉行,空軍戰機也列隊飛過上空致意。赫斯本德的遺體埋葬在阿馬里洛的拉諾墓園(Llano Cemetery),與他最初學習駕駛飛機的信風機場隔街相望。[46][2][47]:211阿馬里洛也在葬禮當日舉行了悼念儀式。[48]
個人生活
赫斯本德是虔誠的靈恩派長老宗基督教徒。[49][4][2]他視宗教為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曾表示耶穌「對我來說是真實存在的」,「祂是我的一切」。[50][49]他也同時相信科學,在太空任務中兼顧科學和宗教信仰。他的好友、美國宇航局前工程師里克·德弗拉(Rick Devera)在紀念他時表示「當科學沒有答案時,宗教能填補這一空缺。」[50]赫斯本德在生活中喜愛釣魚、滑水、滑雪、自行車等運動,[9][3]還熱愛音樂,擅長唱歌。他曾參加教堂的唱詩班,常在婚禮和葬禮上演唱。[4]
1977年,赫斯本德在德克薩斯理工大學結識了高中校友伊芙琳·尼利(Evelyn Neely)。伊芙琳也是基督教的忠實信徒。兩人很快成為情侶,於1982年2月27日在阿馬里洛結為夫妻。[51][52][4]伊芙琳在婚後曾兩度流產,之後於1990年和1995年先後產下女兒勞拉(Laura)和兒子馬修(Matthew)。[52]赫斯本德十分重視家庭,將家庭放在第一位,對子女的大小事都親自操心。他曾表示成為宇航員雖然是畢生的夢想,但不值得為此犧牲家庭。[52][4]
航天飛機失事時,伊芙琳和兩個孩子、赫斯本德的弟弟基斯一起,與其他宇航員的家人一同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降落。[47]:8-9[53]事故發生後,伊芙琳仍然留在休斯敦居住,但對接踵而來的公眾關注無所適從。[54]她之後刻意保持低調,在赫斯本德生前參與的基督教青年會活動,還參加了慈善組織,為教會中失去丈夫的婦女和失去父親的兒童提供幫助。[53]
2003年,伊芙琳與美國作家唐娜·范里爾(Donna VanLiere)合作撰寫了一部回憶錄《高空的呼喚: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指令長里克·赫斯本德勇敢的生活和信仰》(High Calling: The Courageous Life and Faith of Space Shuttle Columbia Commander Rick Husband)。[54]她在書中記錄了丈夫的一生,包括他自童年起追求夢想的努力,參加宇航局訓練的經歷,以及最後一次任務。[55]伊芙琳稱自己創作回憶錄是為了「記住(兩人之間的)每一件小事」,寫作過程「非常痛苦」。[54]
2008年1月,伊芙琳再婚,時任宇航局局長邁克爾·D·格里芬和多位宇航員出席了婚禮。[56]伊芙琳在婚後仍然保留了赫斯本德的姓作為新姓氏的一部分,她稱仍然思念赫斯本德,但也已經逐漸走出痛苦找回幸福。[53]事故五周年時,宇航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辦了紀念儀式,伊芙琳出席儀式,在現場做了演講。[56]
榮譽和紀念
在空軍服役期間,赫斯本德曾三度獲得軍功勳章,還曾獲得航空成就獎章、空軍嘉獎獎章和國防部服役獎章。進入宇航局後,赫斯本德所在的X-38試驗機研發團隊和軌道飛行器升級研究團隊都曾獲得宇航局集體成就獎。[9]
哥倫比亞號事故後,赫斯本德被追授予太空飛行獎章、美國宇航局傑出服役勳章和國防部傑出服役勳章。[9]2004年2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為包括赫斯本德在內的七位遇難宇航員追授國會太空榮譽勳章。[57]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加利福尼亞州唐尼等地設立了哥倫比亞號紀念館,政府在阿靈頓國家公墓樹立了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紀念碑,背後刻有七位遇難宇航員的姓名。[58][59][60]肯尼迪航天中心在太空鏡紀念碑上刻下了七人的名字。[61]2003年6月發射的勇氣號火星探測器天線背面也寫上了七人的姓名。[62]美國宇航局將勇氣號着陸點附近的一座火星丘陵群命名為哥倫比亞丘陵,其中一座山峰命名為赫斯本德山。[63][64]此外還有小行星51823和月球阿波羅環形山中的赫斯本德隕石坑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65][66][67]2016年,美國宇航局發射天鵝座6號任務,通過天鵝座宇宙飛船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此次任務中的飛船被命名為「里克·赫斯本德號」,飛船中還裝載了一張赫斯本德的照片。[68][69]
赫斯本德逝世後,他的家鄉阿馬里洛隨即在2月25日決定將當地的機場更名為里克·赫斯本德阿馬里洛國際機場。[70]此後在2007年和2009年,亞特蘭提斯號航天飛機和發現號航天飛機在搭乘波音747運輸飛機運輸過程中都曾短暫到訪這座機場。[71][72]阿馬里洛在機場和市中心還修建了兩座赫斯本德的雕像。[73][74]赫斯本德的母校加州州立大學弗雷斯諾分校在2007年與波音公司合作,以他的名字創建「赫斯本德-波音工程學榮譽獎學金計劃」(Husband-Boeing Honors Scholars Program in Engineering),以鼓勵優秀的工程學學生。[10]此外,得克薩斯州的多座城市以赫斯本德的名字命名街道,[75][76]全美各地也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紀念。[68]
注釋
參考來源
本條目引用的公有領域材料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網站或文檔。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HSF - STS-107 Memorial - Rick Husband.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3).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Tilley, Joshua D. HUSBAND, RICK DOUGLAS. Texas Stat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 ^ 3.0 3.1 3.2 Cover Story: Farewell Columbia – Vol. 59 No. 6. People. 2003-02-17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Welch, Karen Smith. Amarillo astronaut Rick Husband perishes in Columbia disaster. Amarillo Globe-News. 2013-01-26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5.0 5.1 5.2 5.3 5.4 HSF - STS-107 Crew Interviews. NASA.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0).
- ^ 6.0 6.1 6.2 6.3 6.4 Rick Husband timeline. Amarillo Globe-News. 2013-01-26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7.0 7.1 7.2 7.3 7.4 Columbia Space Shuttle Crew.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2).
- ^ 从王赣骏到卢杰 美4位华裔宇航员的太空足迹. 新浪網. 2006-07-20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Astronaut Bio: Rick D. Husband 5/04. NASA. 2004-05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4).
- ^ 10.0 10.1 Armbruster, Shirley. Space shuttle Columbia commander honored in Husband-Boeing Honors Scholars Program for aspiring engineers at Fresno State. Fresno State News. 2007-02-22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11.0 11.1 1995 ASTRONAUT CANDIDATES SELECTED. NASA. 1994-12-08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 ^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U. S.-Russian : cooperation in space.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5-04. ISBN 9781428920453.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Shayler, David J. Assembling and Supplying the ISS: The Space Shuttle Fulfills Its Mission. 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ISBN 9783319404417.
- ^ 14.0 14.1 14.2 Crews Named to Support 1999 Shuttle Flights. NASA. 1998-08-04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 ^ 15.0 15.1 15.2 HSF - STS-96 Crew Interviews.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0).
- ^ Burk, Kimberly. Shuttle launch for Lt. Col. Rick will be rescheduled for May 27. Amarillo Globe-News.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TS-96 (94).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Mission Archives - STS-96.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4).
- ^ Storm, Rick. Amarillo astronaut getting busy. Amarillo Globe-News. 1999-03-27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TS-96 Day 8 Highlights.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 ^ Husband pilots in undocking. Amarillo Globe-News. 1999-06-04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TS-96 Day 11 Highlights. NASA.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 ^ Chien, Philip. Husband: Shuttle flight 'was a new experience'. Amarillo Globe-News. 1999-06-08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TS-107 Shuttle Mission Imagery. NASA.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
- ^ 25.0 25.1 Evans, Ben. 'Just a Research Mission': Columbia's Final Flight (Part 1). AmericaSpace.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 ^ 26.0 26.1 Mission Status Center - STS-107. Space Flight Now.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 ^ 27.0 27.1 Comm Check...The Final Flight of Shuttle Columbia. Space Flight Now. 2004-02-01 [2017-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Banke, Jim. Mission Columbia: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to Space. Space.com. 2003-01-13 [2017-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 ^ 29.0 29.1 29.2 29.3 The Columbi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oard. Part One: The Accident, Chapter 2: Columbia's Final Flight (PDF). Report of Columbi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oard, Volume I. NASA. 2003-08-26: 33, 37–44 [2016-12-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7).
- ^ Mission Archives: STS-107. NASA. [2017-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0).
- ^ STS-107 MCC Status Report #01. NASA. 2003-01-16 [2016-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4).
- ^ Banke, Jim. Shuttle Columbia Crew Doing Well, Studies Calcium Loss. Space.com. 2008-01-25 [2016-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7).
- ^ 33.0 33.1 Howell, Elizabeth. Columbia Disaster: What Happened, What NASA Learned. Space.com. 2013-02-01 [2016-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5).
- ^ 34.0 34.1 34.2 Timeline of the Columbia disaster. CNN. 2003-02-02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 ^ Remains From All Columbia Astronauts Found. ABC News. 2003-02-02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 ^ Malik, Tariq. Report: Columbia Astronauts Killed in Seconds. Space.com. 2008-12-30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Exposure to high altitude and blunt trauma caused their deaths, the report states.
- ^ Borenstein, Seth; Associated Press. NASA reports graphic details of Columbia deaths. ABC News. 2008-12-30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0).
... the astronauts died either from lack of oxygen during depressurization or from hitting something as the spacecraft spun violently out of control.
- ^ The Columbia Accident Investigation Board. Chapter 3 Occupant Protection: 3.4 Crew Analysis. Columbia Crew Survival Investigation Report (PDF). NASA. 2008-12-30: 3–71~3–73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07).
- ^ Dowling, Stephen. What caused 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disaster?. BBC. 2015-01-30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1).
- ^ Tate, Karl. Columbia Space Shuttle Disaster Explained (Infographic). Space.com. 2013-02-01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8).
- ^ President Addresses Nation on Space Shuttle Columbia Tragedy. NASA. 2003-02-01 [201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17).
- ^ President Bush Orders Flags Flown at Half-Staff. NASA. 2003-02-01 [2016-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 ^ Cosgrove-Mather, Bootie. Accolades For Hero Astronauts. CBS News. 2003-02-04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 ^ Bumiller, Elisabeth. Bush Leads Memorial in Houston for Seven Columbia Astronau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3-02-04 [2016-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6).
- ^ Columbia crew remains to go home. The Telegraph. 2003-02-14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Amarillo honors hometown son killed aboard Columbia. Lubbock Online. 2003-02-22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47.0 47.1 Husband, Evelyn; VanLiere, Donna. High Calling: The Courageous Life and Faith of Space Shuttle Columbia Commander Rick Husband. Nashville, Tenn.: Thomas Nelson. 2004. ISBN 0-7852-6195-8.
- ^ Rick Husband memorial today at First Presbyterian. Amarillo Globe-News. 2003-02-2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49.0 49.1 Columbia Crew Was of 7 Different Faiths. ABC News. 2006-01-07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 ^ 50.0 50.1 Hart, Lianne. Church Establishes Link Between Faith and Space. Los Angeles Times. 2003-02-08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2).
- ^ Young, Gleny. TEXAS TECH TIES TO SPACE SHUTTLE COLUMBIA ENDURE 13 YEARS AFTER TRAGEDY. Texas Tech University. 2016-02-0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 ^ 52.0 52.1 52.2 Evelyn Husband: Remembering the Columbia Shuttle Tragedy. CBN.com.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53.0 53.1 53.2 Phillips, Lauren. 10 years after shuttle Columbia tragedy, crew's kids, spouses still struggle to move forward. Dallas News. 2013-0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54.0 54.1 54.2 Kershaw, Sarah. As Shuttle Returns, Emotions Tug Columbia Families Anew.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7-10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Columbia commander's widow tells a tale of tragedy and strength. MSNBC. 2004-01-09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 ^ 56.0 56.1 Halvorson, Todd. Columbia Commander's Widow Rebuilds Life After Tragedy. Space.com. 2008-02-0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Congressional Space Medal of Honor. NASA.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0).
- ^ Downey charts new frontier. Los Angeles Times. 2008-11-28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NASA honors fallen astronauts, lost shuttles. CBS News. 2015-06-27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9).
- ^ Space Shuttle Columbia Memorial.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8).
- ^ STS-107 Crew Members Will Shine Permanently on Space Mirror. NASA. 2003-10-28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 ^ Spirit Honors the Crew of Space Shuttle Columbia. NASA. 2004-08-01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8).
- ^ NASA Dedicates Mars Landmarks to Columbia Crew.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04-02-02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8).
- ^ Garber, Megan. Columbia's Astronauts, Remembered on Mars. The Atlantic. 2013-02-01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2).
- ^ Names for the Columbia astronauts provisionally approved. USGS. 2006-03-23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 ^ Planetary Names: Crater, craters: Husband on Moon. USGS.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51823 Rickhusband (2001 OY28). JPL Small-Body Database. [2017-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3).
- ^ 68.0 68.1 Michaellast, Karen. Amarillo astronaut to be honored with new spacecraft, S.S. Rick Husband. Amarillo Globe-News. 2016-03-16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Upcoming Cygnus Named SS Rick Husband. NASA. 2016-03-06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 ^ Amarillo renames airport for astronaut Rick Husband. Amarillo Globe-News. 2003-02-25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4).
- ^ Shuttle makes surprise visit: Atlantis is first shuttle to land in Amarillo. Amarillo Globe-News. 2007-07-02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huttle Discovery makes pit stop at Amarillo airport. Lubbock Online. 2009-09-2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tatues to honor fallen astronaut. Amarillo Globe-News. 2003-10-11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Second statue planned: Center City commissions sculpture for downtown. Amarillo Globe-News. 2004-07-28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 ^ Estlack, Ashlee. Howardwick renames streets for fallen astronauts. Clarendon Live. 2003-06-05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 ^ Firefighters tackle condition 3 blaze in Northeast El Paso. El Paso Times. 2017-08-05 [2017-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外部連結
- 美國宇航局:里克·赫斯本德生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美國宇航局:紀念STS-107任務和里克·赫斯本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在Find a Grave上的里克·赫斯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