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3年7月20日) |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朮長城、金源邊堡,是金朝為防禦塔塔兒和蒙古諸部在大興安嶺區域所建造的壕塹。金初界壕從七家子至上廟溝全長約1680千米,界壕主要分布在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黑龍江省、河北省亦有分布。部分地段在蒙古國境內,約410公里。
金界壕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烏蘭察布盟、包頭市 黑龍江省甘南縣、龍江縣、齊齊哈爾市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金 |
編號 | 第五批第21項 |
認定時間 | 2001年6月25日 |
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境內的遺址,以「金界壕遺址」的名稱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的金界壕遺址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金界壕遺址」。
介紹
始建於金太宗天會年間,東北起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向西南沿興安嶺經過索倫、突泉西,再沿陰山西延至黃河後套,全長約三千里,是規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其構築別具一格,由外壕、主牆、內壕、副牆組成,主牆牆高5-6米,界壕寬30-60米,主牆每60-80米築有馬面,每5-10公里築一邊堡。現殘牆一般高1.5-2.5米,壕牆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仍不失磅礴之勢。一共有兩條,分別為明昌舊城和明昌新城。但是這未能阻止蒙古族最終跨過金界壕並擊敗金朝。
金朝初期從天會(1123年)年間就有金初界壕即:「婆盧火所竣界壕」;大定(1161年)初期築有「舊界」和「舊堡」,大定五年(1165年)築有邊堡;大定中期(1181年)修有邊壕;明昌(1190年)至承安(1196年)年間修有邊牆(長城)。由不同時期修築的多道界壕、邊堡、邊壕、邊牆(長城),其規模與作用不同,金長城是指明昌(1190年)至承安(1196年)年間修築的邊牆與邊堡,之前修築的邊壕為金界壕。
金朝開國初期的界壕遺蹟起始於內蒙古莫力達瓦旗嫩江西岸的七家子村,界壕遺蹟從七家子開始走向西偏北方向,經過13千米後轉向西南方向直至扎賚特旗浩饒山鄉烏蘭哈達村北,界壕遺蹟跨過綽爾河繼續西南行,經過科爾沁右翼前旗明水鎮的金銀溝,索岳爾濟山南面東烏珠穆旗烏拉蓋爾河邊南牧場,界壕遺蹟在東烏珠穆沁旗的夏日溝圖北進入蒙古國境內,北行30千米後折向西,經行109千米後界壕遺蹟又折向西南,經行266千米之後在阿巴嘎旗的巴彥敖包西北進入中國境內,繼續向西南經過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這段界壕遺蹟多處被風沙掩埋),經過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蘇木白音花西14千米處界壕遺蹟繼續西南行,進入達爾罕茂明安旗後南行進入武川縣,最後消失在廟溝鄉上廟溝(有學者實地考察到界壕遺蹟直至包頭的沙爾沁村)。 金初界壕所包圍的地區就是金朝初期西北部的疆域。
沿金初界壕內相隔一定距離就有邊長為30米至50米(個別的達到70米)不等的方形戍堡遺址。界壕內比較清晰的戍堡遺址就有63座。
大定初界壕由金初界壕烏蘭哈達開始經扎賚特旗阿拉達爾吐蘇木吉日根沿東線至突泉縣寶石鎮寶樂村北至林西縣統部鄉凌家營子,繼續南行,由赤峰二龍庫進入圍場縣,經豐寧縣草原鄉水泉溝進入多倫縣十五號鄉經過正藍旗、康保縣、化德縣,經商都縣上二畝地至白音花西14千米處與金初界壕相交(其中從凌家營子至上二畝地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界壕「南線B段」),長度約1301千米。大定初界壕遺蹟沿線分布着38座戍堡遺址,在上二股地至水泉溝一段分布着9座邊長在140米——230米見方的邊堡遺址。
明昌邊牆(金長城),北起前七家子村嫩江右岸,向西偏北方向經過13千米後轉向西南方向,從此開始沿金初界壕修築並將界壕作為邊牆的副壕,在扎賚特旗浩饒山鄉烏蘭哈達村北,邊牆轉而沿金大定初界壕南行,至吉日根離開界壕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所築邊壕至阿勒坦浩特嘎查,然後離開邊壕南行,在寶石鎮寶樂村西北與大定初界壕重合,直至凌家營子再次與大定初界壕分離,經過達里諾爾北岸至上二股地,再次與大定初界壕重合,西至白音花,與金初界壕重合,終止於上廟溝。明昌邊牆(金長城)全長1650千米,設有邊堡14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