鈹中毒(英語:Beryllium poisoning)是引起的中毒,分為急性鈹中毒英語Acute beryllium poisoning慢性鈹中毒英語Berylliosis。後者主要表現為肺部病變,故又稱鈹肺,也有人稱其為綠柱石肺,但因為這樣的名稱容易使人誤以為慢性鈹中毒只是一種塵肺(實際上慢性鈹中毒的反應是全身性的),所以後來多稱其為鈹病[1]

鈹中毒
類型金屬中毒[*]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急診醫學醫學毒理學英語Medical toxicology
ICD-10T56.7
ICD-9-CM985.3
DiseasesDB1366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歷史

早在1881年就已有人研究鈹的毒性[2],而1886年鈹化合物的毒性作用首次得到報導[1]。1933年報告了德國煉鈹礦工中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英語Bronchiolitis的發病情況[1],這是首次在接觸鈹的工人中發現鈹中毒[2]

1935年在意大利發表了有關鈹肺的報告,隨後,1936年在蘇聯也發表了有關鈹肺臨床症狀的文章。據1973年的一份報告,美國鈹中毒病例數量大有增加之勢。[1]

毒性

接觸鈹的酸性鹽類後兩周左右,皮膚會出現紅色小,多分布於身體裸露部分。停止接觸兩周後此症狀大多會消失,但也可能出現皮膚潰瘍[1]鈹化合物(包括磷酸氫鈹氧化鈹綠柱石等)能誘發某些動物的惡性腫瘤[2]。有調查研究發現在涉及鈹的工廠工作的工人比一般人患肺癌的概率更高,所以美國國家毒物計畫於2000年前後將及其化合物列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3]

中毒途徑

職業性鈹病中鈹的攝入以呼吸道吸入為主,經消化道吸收的極少。鈹及其化合物也可通過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在皮下英語Subcutaneous tissue造成局部損傷,但鈹不能通過完好的皮膚進入機體。[1]

毒理學

鈹及其化合物各自的毒性大小不同[1],但都有高毒性[2]。鈹化合物的毒性與其分散度英語Dispersity密切相關,與溶解度也有一定聯繫[1][2]。鈹是唯一一種與細胞核顯示強烈親和力的有毒金屬,這就是鈹具有致癌性的根本原因[4]

症狀

接觸鈹的酸性鹽類後兩周左右,皮膚會出現紅色小,多分布於身體裸露部分。停止接觸兩周後此症狀大多會消失,但也可能出現皮膚潰瘍[1]。鈹中毒所致皮炎多為接觸性皮炎英語Contact dermatitis,鈹中毒患者貼布試驗多為陽性,患者血清丙種球蛋白增多[2]

分類

鈹中毒可分為急性鈹中毒英語Acute beryllium poisoning慢性鈹中毒英語Berylliosis。急性鈹中毒大多發病於接觸毒物後半個月至三個月左右[2],可引起化學性肺炎英語Chemical pneumonitis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皮膚損害、黏膜刺激性損害、損害以及較明顯的全身症狀,其中化學性肺炎是最主要的損害[1]。慢性鈹中毒發病緩慢,多在接觸毒物後數月至數年發生,晚者可達10年以上甚至20年[2]。慢性鈹中毒的呼吸道症狀一般比較突出[1]

診斷

要確定鈹的接觸史並不容易,主要原因是接觸劑量與毒性效應間沒有簡單關係。尿中鈹的排出亦無一定規律,且與疾病嚴重程度、接觸時間長短都無關。呼吸功能檢查是鈹肺診斷及勞動能力鑑別的重要指標。[2]此外,急性鈹中毒還會導致胸片改變[1]

治療

激素對於鈹中毒有較好的療效,其中常用的有可的松強的松促皮質素[2]。在大鼠小鼠身上進行的試驗表明,喹胺酸對致死劑量的鈹中毒有較好的療效[5]。喹胺酸能絡合血液中的鈹,在急性鈹中毒和慢性鈹中毒時都有較好的促進鈹排出的效果[6]金精三羧酸對鈹中毒的大鼠、小鼠及獼猴也有較好的保護作用。[5]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邢國長. 铍及其化合物对人的危害. 《輻射防護》. 1977, (Z2): 105—118 [2018-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周炯亮. 铍中毒研究的进展. 《新醫學》. 1973, (8): 410—414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3. ^ 江剛. 美国国家毒物学办公室把铍及其化合物列为人类致癌物. 《中國環境科學》. 2000, 20 (3): 206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4. ^ Aller, A J; 邵英傑. 铍的临床意义. 《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 1991, (3): 115—117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5. ^ 5.0 5.1 王文學; 王又蘭. 喹胺酸对致死剂量铍中毒解毒效力.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 1989, (5): 304—305 [2018-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6. ^ 王文學; 王又蘭、陳壽芳. 喹胺酸促排铍的实验研究. 《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誌》. 1983, (1): 25—27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