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國民陣線

阿爾巴尼亞國民陣線(阿爾巴尼亞語:Balli Kombëtar),是於1939年春季在意大利占領該國後為了反抗意大利法西斯而創建的民族抵抗運動。從1942年秋天建立到1944年11月流亡海外,其與意大利占領者作鬥爭並與共產主義者合作。但是在意大利投降後,其選擇與新占領者納粹德國合作並對抗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運動。在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流亡海外並作為一個流亡組織運作,直到1949年夏天徹底解散。

阿爾巴尼亞國民陣線
領導人米德哈特·弗拉舍里
活躍期1942-1945
意識形態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
法西斯主義
反共主義
反希臘
反塞爾維亞
共和主義
農業社會主義
人數35000人-50000人
盟友 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運動 (1942–1943)
 德意志國 (1944)
對手 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運動 (1943–1945)
南斯拉夫游擊隊
希臘 EDES
切特尼克

國民陣線一直由米德哈特·弗拉舍里英語Midhat Frashëri領導,最初由來自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地主和知識分子組成。他們的特點是反對前阿爾巴尼亞統治者索古一世的政策和民族共和主義。國民陣線的主要目標是團結反對入侵者的地下活動,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大阿爾巴尼亞。從1941年起,他們在農村組織游擊隊並對意大利軍隊進行了零星的攻擊。多年來,他們的追隨者數量不斷增加,這使得了他們的社會基礎的擴大。在抵抗同時,由共產黨人所領導的阿爾巴尼亞民族解放陣線也開始崛起,並與國民陣線展開合作。但是由於雙方的意識形態不一樣,雙方的合作很少,西方盟國也試圖聯合兩支作戰部隊。但在1943年9月,在意大利投降和德國占領阿爾巴尼亞的同時,共產黨宣布與「反動叛徒」進行全面正面鬥爭。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雙方的衝突加劇,這就導致被占領的阿爾巴尼亞腹地出現內戰局勢。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成功地將國民陣線逐出了阿爾巴尼亞南部。因此,國民陣線選擇與德軍合作,並轉為堅定的反共主義。到1943年底,它已經站在德國占領軍一邊,對抗民族解放運動,這使其完全成為了德國占領軍的合作者。一直到1944年11月,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占領了全部阿爾巴尼亞,大部分國民陣線的領導人流亡海外。[1]

歷史

阿爾巴尼亞奧斯曼帝國手中獨立後,在艾哈邁德·索古在黨內鬥爭中脫穎而出並成為了阿爾巴尼亞總理。在六月革命後,以應對不斷推進的反對派,索古一世在南斯拉夫軍隊的支持下發動政變,並於1925年1月在阿爾巴尼亞國民議會中宣布自己為共和國總統。為了報答南斯拉夫,索古還將聖瑙姆修道院割讓給南斯拉夫。事實證明,索古的欲望不止於此,他最終於1928年2月宣布阿爾巴尼亞王國成立,自己加冕為阿爾巴尼亞國王。然而,阿爾巴尼亞的經濟不發達以及資源缺乏,這就增加了這個小國對鄰國意大利依賴。1926年11月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簽訂了地拉那條約英語Treaties of Tirana,條約中規定任何反對阿爾巴尼亞的人都是阿爾巴尼亞和意大利的敵人,且兩國之間不得作出有損對方利益的行為。但是,在全球大蕭條期間,阿爾巴尼亞沒有足夠的錢償還意大利的貸款,因此意大利以此為藉口,逐漸控制了阿爾巴尼亞的各個方面,從軍隊到民生,幾乎所有重要的部門都被意大利把持着。[2]儘管條約中雙方都承諾不會攻擊雙方,但意大利逐漸厭倦幫助阿爾巴尼亞,並在1939年4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入侵阿爾巴尼亞,索古一世逃到了英國。1939年4月12日,意大利人扶持了意大利的支持者謝夫蓋特·維拉克 (Shefqet Vërlac) 組建傀儡政府,阿爾巴尼亞的獨立國家地位再次不復存在。[1]

創立

 
米德哈特·弗拉舍里
 
意大利控制下的阿爾巴尼亞

在阿爾巴尼亞淪陷後,國民陣線成立。該組織是由顯赫的弗拉舍里家族的後裔米德哈特·弗拉舍里英語Midhat Frashëri組織的。從1910年代,他開始積極參與阿爾巴尼亞的公共事務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作為外交官在國際聯盟中為阿爾巴尼亞政府工作。[3]在對建立獨裁政權的索古越來越不認同後,他於1926年宣布退出他的政治生涯,並以其不屈不撓的反抗行為成為反抗索古政權的代表人物。 [4]然而,在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後,他決定採取行動來對抗意大利,並於1939年5月在地拉那的家中召開了反法西斯持不同政見者的第一次秘密會議。[5][6]這些反法西斯主義者宣布組成了他們的政治組織,被稱為全國抵抗運動(Lëvizja Kombëtare e Rezistençes),其主席是弗拉舍里。[7] 他們的座右銘是「阿爾巴尼亞屬於阿爾巴尼亞人!」 (Shqipëria albanianvet!) 。 不過,全國抵抗運動很開就被非正式地稱為「國民陣線」即「Balli Kombëtar」,其成員被稱為Ballistë。[8]

反對索古政權的南阿爾巴尼亞地主、知識分子、軍官和公務員,以及從國外回到阿爾巴尼亞的的移民,是國民陣線早期的主要成員,同時也是國民陣線成立時的骨幹。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最初以帶有強烈的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色彩的共和主義為特徵,他們將這一思想稱之為民族共和主義。[9][8]他們的主要目標是驅逐意大利占領者並且建立一個大阿爾巴尼亞,其中包括阿爾巴尼亞本國,以及科索沃希臘馬其頓有大量的阿爾巴尼亞族居住的地方。[10][7][11]在社會綱領方面,他們的目是實現具有明確經濟和社會改革思想的西式民主政府形式。[8]

反法西斯時期

由於國民陣線的領導者主要來自不會戰鬥的地主和知識分子,因此國民陣線在其運作的頭兩年主要是組織反法西斯遊行和印發被傀儡政府規定的非法的愛國文學作品和傳單。[12]此外,他們還做出一些外交努力,試圖尋找與盟國代表的聯繫,希望能夠讓英國或美國下場干預。[12][7]不過,他們還是於1941年組建了第一批可以戰鬥的游擊隊,隨後通過小規模襲擊並削弱了駐紮在阿爾巴尼亞的意大利軍隊。不過,他們的游擊隊也只是零星地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各處,以保護平民百姓免受意大利的報復行動。[12] 然而,從1942年開始,剛剛成立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即後來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游擊隊也出現在阿爾巴尼亞戰場上,並且共產黨的力量日益增強。[13][14]同時國民陣線增加了他們的軍事活動,他們控制下的部隊的數量有所增加。隨着國民陣線在阿爾巴尼亞全國範圍內的擴張,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人、商人、教師和年輕人選擇加入國民陣線,反抗意大利法西斯。除了他們之外,一些被排除在共產黨之外的年輕人也加入了國民陣線的行列。[15][8]為了讓當局更加重視國民陣線,他們於1942年10月再次舉行會議,並正式成為一個名為國民陣線的政黨,米德哈特·弗拉舍里成為主席。他們之前的口號被擴大為:「阿爾巴尼亞屬於阿爾巴尼亞人! 叛徒必死!(Shqipëria albanianvet!Vdekje tradhëtarevet!)[15]與此同時,他們發布了一篇備忘錄,概述了國民陣線的目標:[16]

  1. 我們正在為紅旗和黑棋而戰,為捍衛阿爾巴尼亞人民的權利而戰;
  2. 我們正在為一個民主、民族和自由的阿爾巴尼亞現代化社會而戰;
  3. 我們正在為一個言論和思想自由盛行的阿爾巴尼亞而戰;
  4. 我們正在為建立一個經濟和社會適當平衡的阿爾巴尼亞而戰,以便不再有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不再有人以犧牲同胞為代價生活,不再有農民沒有足夠的土地生活,不會有沒有住房和保障的藍領和白領工人,也就是說,我們正在為一個穩定的阿爾巴尼亞而奮鬥,並根據阿爾巴尼亞人民的願望和需要進行徹底改革的經濟制度;
  5. 我們正在為建立一個阿爾巴尼亞而奮鬥,在阿爾巴尼亞的學校教育的幫助下,各階層人民被壓抑的才能將得以曝光、得到支持和蓬勃發展;
  6. 我們正在為阿爾巴尼亞而戰,無論年齡、地區或信仰如何,所有積極貢獻都將得到適當的讚賞;
  7. 我們正在努力創建一個由不妥協的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竭盡全力拯救國家和福祉的阿爾巴尼亞人、由有能力和誠實的工人領導的阿爾巴尼亞;
  8. 我們正在為一個阿爾巴尼亞而戰,它將以極其嚴厲的方式懲罰所有反愛國者、叛徒、走狗、麻煩製造者、投機者和間諜; 對於一個沒有偽君子、阿諛奉承者、封建壓迫者和任何阻礙我們這個新生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的人有容身之地的阿爾巴尼亞;
  9. 我們正在努力協調和團結民族的創造力,建立所有阿爾巴尼亞人的智力和精神聯盟;
  10. 我們正在努力動員全國所有有活力的反對派,以實現國民陣線的理想。
 
國民陣線的游擊隊成員

由於共產黨人在與意大利的戰鬥中逐漸占了上風,國民陣線擔心他們的對手會獲得無懈可擊的優勢。與組織嚴密的共產黨相比,國民陣線在政治和軍事上都表現出組織混亂,這無助於他們與意大利作戰以及和共產黨競爭。他們對占領者的襲擊仍然是零星的,顯然他們沒有致力於軍事解決方案,即與占領者的鬥爭。 此外,一些區域組織無視管理層的指導方針和規定,獨立開展活動。他們還質疑自己之前外交策略的正確性,因為他們認為西方可能的干預可能會使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上台在戰後直接控制阿爾巴尼亞。協約國對希臘的幫助也讓它們感到不安,他們將希臘吞併的領土歸還給阿爾巴尼亞視為一種威脅。 為了獲得更有利的政治地位,從1942年10月起,國民陣線對入侵的意大利軍隊的打擊有所增加。[17][18]儘管如此,越來越明顯的是,國民陣線在武裝抵抗中只能扮演共產黨人的副手角色,儘管直到1943年中期,共產黨人和民族主義者的戰鬥部隊還存在零星的合作。[19][20]這是由於國民陣線主要在農村活動,共產黨在城市活動,而控制阿爾巴尼亞南部部分城市的國民陣線經常為逃離意大利當局的共產主義游擊隊提供庇護。[19][21]

然而,在抵抗運動的兩個主要參與者在幕後用相當敵對的眼光看過對方之後,他們的合作便無法進行。依靠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起家的國民陣線領導人最初反對共產主義思想,他們認為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人是蘇聯的代理人。此外,他們譴責游擊隊毫無考慮的戰鬥,因為戰鬥過後經常遭到意大利軍隊的報復性打擊,造成許多無辜平民傷亡。弗拉舍里和其他領導人甚至沒有出席1942年9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佩扎會議,該會議由共產黨組織,並以民族解放運動的建立而告終。另一方面,共產黨人將國民陣線視為玩雙重博弈的反動派和通敵者。不管則怎樣,他們都正在為戰後阿爾巴尼亞的統治權做準備,而不容忍對手和反對派。[22][20]

 
共產黨和國民陣線舉行會議

1943年夏天,英國戰爭部特別行動執行局(SOE)派出幾名特工前往阿爾巴尼亞,準備一個組織聯盟對抗入侵者。其中一位名叫尼爾·「比利」·麥克萊恩的特工在抵達阿爾巴尼亞,在他的努力下,國民陣線和共產黨主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的代表於1943年7月26日在地拉那附近開始秘密談判。國民陣線由其主席本人米德哈特·弗拉舍里代表,而共產黨代表團則由二線領導人伊梅爾·迪什尼察英語Ymer Dishnica (Ymer Dishnica) 領導。意大利當局知道此次會議後,參會者轉移到在克魯亞附近的穆克傑繼續進行會議。[23][24][21]最終,8月2日,他們簽署了穆克傑協議,承諾雙方聯合起來共同抗擊侵略者。 該文件的其他內容包括兩黨承諾在戰後組織自由和民主的選舉,以及統一大阿爾巴尼亞的要求也包含在協議中,儘管這一條被共產黨反對。[25][26]與此同時,雙方代表按同等比例成立了拯救阿爾巴尼亞委員會(Komiteti i Shpëtimit Kombëtar),負責管理協議條款的執行。[27][28]

在會議結束後,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導層以及指派給他們的南斯拉夫顧問對協議內容感到憤怒,其中包括將科索沃德巴爾併入阿爾巴尼亞的條款。恩維爾·霍查於8月8日宣布該協議無效,隨後在中央委員會九月的會議上,他們正式拒絕了,同時宣布對國民陣線進行全面打擊。[29]他們在1943年9月9日向各黨組織和游擊組織分發的通知中,把國民陣線稱為人民的敵人,要消滅,還將國民陣線稱之為叛國陣線(Balli Tradhëtar)。[30][31]

反共時期

與此同時,意大利於1943 年9月8日投降,駐阿爾巴尼亞的軍隊被納粹德國的部隊取代。共產黨趁軍事形勢混亂,立即向國民陣線發起進攻。[32][33]科爾察地區,共產黨游擊隊在五十名希臘共產黨員的協助下,襲擊了一支駐紮在澤基什特的國民陣線的部隊。9月,庫喬韋盧什涅培拉特地區發生了進一步的襲擊。[34]局勢持續升級,在德國占領下的阿爾巴尼亞,民族抵抗被內戰所取代。[35]10月15日,兩千名共產黨游擊隊襲擊了普雷扎地區一支國民陣線部隊。[36]最嚴重的事件發生在1943年10月21日,穆罕默德·謝胡指揮的游擊隊突擊旅在盧什涅附近與國民陣線游擊隊發生衝突,六十七名拒絕加入的共產黨的國民陣線成員被處決。[37]11月4日,民族解放運動又襲擊了阿齊茲·恰米 (Aziz Çami) 的軍營,殺死了包括領導人希斯尼·萊佩尼察 (Hysni Lepenica) 在內的50名游擊隊員,並放火焚燒了附近村莊的房子,因為這些村民被認為支持國民陣線。[37]

共產黨的主要敵人似乎不再是占領國納粹德國,而是國民陣線和脫離民族解放運動的阿巴茲·庫皮英語Abaz Kupi創立的合法性運動英語Legality Movement。國民陣線為了對抗民族解放運動的攻擊,便停止進行針對於德國的攻擊行動。寡不敵眾的國民陣線部隊被趕出了阿爾巴尼亞南部的城鎮,到了年底,只有發羅拉成為國民陣線部隊唯一控制的城市。[38]國民陣線隊德國的抵抗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特別是從1944年春天開始,盟軍主要在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對抗德國人的希望,因此他們通過運送武器、彈藥、軍事裝備和食品來支持民族解放運動。[38][39]

儘管如此,SOE仍嘗試將共產黨和國民陣線團結起來並一起保衛阿爾巴尼亞。1943年11月8日,他們的另一名特工埃德蒙·弗蘭克·戴維斯 (Edmund Frank Davies) 在地拉那附近會見了國民陣線和合法性運動的領導人),他設法說服他們合作,並讓他們簽署了一份意向聲明。當他後來向恩維爾·霍查展示這份文件時,霍查卻捧腹大笑並向戴維斯明確表示他們不會放棄針對「反動叛徒」的「內戰」。[40][41]在戴維斯於1943年12月和1944年1月的報告中,他向上級表示,在內戰形勢下建立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國民陣線與德國侵略者勾結後,他認為沒有任何實際理由支持國民陣線。[42]

戴維斯的報告反映了現實,1943年9月開始的內戰局勢從根本上改變了國民陣線領導人的政策:他們的反法西斯主義反共主義所取代。他們認為國民陣線的生存受到共產黨的戰爭威脅,因此在1943年底,他們已經淪為德國占領者的工具,並參加了德國占領者對共產黨游擊隊成功的戰爭。[43]國民陣線奉行雙重戰鬥政策:他們為自己與納粹的合作辯護,稱他們實現政治目標的唯一機會是支持德國軍隊,德軍大大擊敗了共產黨,與此同時,他們繼續與盟國代表進行談判。1944年2月16日至3月25日期間,國民陣線領導人之一斯肯德·穆索代表弗拉舍里與SOE的一名聯絡官安東尼·奎爾 (Anthony Quayle) 進行了秘密談判。在此過程中,穆索向英國少校保證,在消滅共產黨後,他們將再次將武器轉向德國人,將自己置於英國的軍事控制之下,並請求他們支持戰後阿爾巴尼亞將科索沃和德巴爾劃為阿爾巴尼亞領土。奎爾在報告中描述,國民陣線目前的政策是出於對共產黨在未來掌權阿爾巴尼亞的恐懼,並稱這不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問題。[44]

儘管英國與國民陣線的接觸引起了共產黨的反對,並被共產黨要求召回分配給他們的軍事顧問,但英國並沒有放棄與國民陣線的合作。 另一方面,一部分民眾不再對國民陣線的產生同情,因為國民陣線已經與納粹進行合作。1944年5月,共產黨在佩爾梅特召開代表大會,並在會上宣布組建了臨時政府,之後,國民陣線和他們的游擊隊再一次站在德國人的一邊反對共產黨。國民陣線和德軍針對共產黨的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6月中旬,但他們沒有那麼的好運,此時的共產黨游擊隊已經從去年冬天的失敗中恢復過來,而德軍節節敗退,逐漸撤離了阿爾巴尼亞。 到1944年9月,國民陣線已經完全撤出阿爾巴尼亞南部,只有小股部隊在都拉斯斯庫台之間的阿爾巴尼亞北部海岸作戰。在絕望中,他們尋求盟軍的支持,並指揮他們剩餘的軍事力量對抗從該國撤退的德國軍隊。

雷傑普·貝伊·米特羅維察
菲克里·迪內
易卜拉欣·貝伊·比恰克丘

與此同時,他們也決定在政治舞台上孤注一擲。鑑於游擊隊在軍事上要比國民陣線強大的多,因此國民陣線於1944年6月15日召開一次秘密會議,並邀請了同樣反共的合法性運動英語Legality Movement和其它反共組織參加。在會議上,他們同意廢除雷傑普·米特羅維察英語Rexhep Mitrovica領導的傀儡政府,並組建臨時國民政府。他們的目的是使國民政府取代合作政府,為阿爾巴尼亞的國家利益採取行動,即便將來共產黨很有可能獲勝。7月14日,米特羅維察宣布辭職,菲克里·迪內英語Fiqri Dine成為總理並於7月19日組建內閣。 然而,由於戰爭的原因使得迪內組建的內閣無法有效運作,僅六周後就解散了。迪內政府解散後,由同屬於國民陣線的易卜拉欣·貝伊·比恰克丘英語Ibrahim Biçakçiu擔任阿爾巴尼亞總理。此時的國民陣線已經是強弩之末,國民陣線在與共產黨的衝突中已經損失了超過3000人,然後在11月3日,他們正式放下武器並解散了部隊。1944年10月18日,包括迪內在內的多名國民陣線領導人乘坐小船,並逃往意大利。

1944年11月28日,恩維爾·霍查凱旋進入被收復的地拉那,第二天阿爾巴尼亞全境解放。12月3日,地拉那廣播電台發布了民族解放高級委員會主席奧馬爾·尼沙尼的法令,宣布對與占領國勾結的組織和個人進行大赦。 然而,實踐表明並非如此,被稱為通敵叛徒的國民陣線領導人和活動人士仍遭到逮捕並受到人民法院的審判,其中許多人被處決。弩車的兩位主要政治家巴赫里·奧馬里(Bahri Omari,也就是霍查的妹夫)和科勒·特羅瑪拉(Kolë Tromara)於1944年12月被捕,在法庭上被判處了死刑並於1945年4月14日被處決。霍查政府還發起外交行動,希望引渡逃往西方的國民陣線領導人,但英國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國民陣線領導人之一阿巴斯·埃爾門吉 (Abas Ermenji) 在阿爾巴尼亞山區又躲藏了兩年,才設法逃往國外,從而避免了逮捕。

參考資料

  1. ^ 1.0 1.1 Elsie, Robert.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bania.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Europe 2nd ed.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0. ISBN 978-0-8108-6188-6. 
  2. ^ Cheyne, Peter.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on ideas actualized in history. Intellectual History Review. 2018-12-05, 29 (3). ISSN 1749-6977. doi:10.1080/17496977.2018.1521627. 
  3. ^ BAKER, ELSIE (27 SEP 1886–28 APR 1958). Encyclopedia of Recorded Sound. Routledge. 2004-11-12: 151–152. 
  4. ^ Worthington, G. Lola. Allen, Elsie.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05-26. 
  5. ^ Chevallier, Jacques. L'état régulateur. Revue française d'administration publique. 2004-09-01, no111 (3). ISSN 0152-7401. doi:10.3917/rfap.111.0473. 
  6.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482. ISBN 978-1-5075-9567-1. 
  7. ^ 7.0 7.1 7.2 Miranda Vickers. <italic>The Albanians: A Modern History</italic>. New York: I. B. Tauris; distributed by St. Martin's. 1995. Pp. x, 262. $49.50.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6-12.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101.5.1581. 
  8. ^ 8.0 8.1 8.2 8.3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15. ISBN 978-0-7864-4238-6. 
  9.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10. ISBN 978-1-84511-014-7. 
  10. ^ Pearson, Owen. Albania and King Zog: independence, republic and monarchy, 1908-1939.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2004: 482. ISBN 978-1-84511-013-0. 
  11.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48. ISBN 978-1-5075-9567-1. 
  12. ^ 12.0 12.1 12.2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15. ISBN 978-0-7864-4238-6. 
  13. ^ Pollo, Stefanaq; Puto, Arben; Frashëri, Kristo; Wiseman, Carol. The History of Albania: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Boston Henley: Routledge and K. Paul. 1981: 233. ISBN 978-0-7100-0365-2. 
  14. ^ Fevziu, Blendi; Elsie, Robert. Enver Hoxha: the iron fist of Albania.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2016: 68. ISBN 978-1-78453-485-1. 
  15. ^ 15.0 15.1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15. ISBN 978-1-84511-014-7. 
  16.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50. ISBN 978-1-5075-9567-1. 
  17.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09. ISBN 978-1-84511-014-7. 
  18. ^ Fevziu, Blendi; Elsie, Robert. Enver Hoxha: the iron fist of Albania.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2016: 75. ISBN 978-1-78453-485-1. 
  19. ^ 19.0 19.1 Réti, György. Albánia sorsfordulói. Budapest. 2000: 79. ISBN 9639215740. 
  20. ^ 20.0 20.1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20. ISBN 978-0-7864-4238-6. 
  21. ^ 21.0 21.1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57. ISBN 978-1-5075-9567-1. 
  22.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05、246. ISBN 978-1-84511-014-7. 
  23. ^ Pollo, Stefanaq; Puto, Arben; Frashëri, Kristo; Wiseman, Carol. The History of Albania: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Boston Henley: Routledge and K. Paul. 1981: 235-236. ISBN 978-0-7100-0365-2. 
  24.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62–265. ISBN 978-1-84511-014-7. 
  25.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64. ISBN 978-1-84511-014-7. 
  26. ^ Fevziu, Blendi; Elsie, Robert. Enver Hoxha: the iron fist of Albania.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2016: 69–71. ISBN 978-1-78453-485-1. 
  27.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58. ISBN 978-1-5075-9567-1. 
  28. ^ Fevziu, Blendi; Elsie, Robert. Enver Hoxha: the iron fist of Albania.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2016: 70–71. ISBN 978-1-78453-485-1. 
  29. ^ Pollo, Stefanaq; Puto, Arben; Frashëri, Kristo; Wiseman, Carol. The History of Albania: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Boston Henley: Routledge and K. Paul. 1981: 236. ISBN 978-0-7100-0365-2. 
  30.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72. ISBN 978-1-84511-014-7. 
  31. ^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20–421. ISBN 978-0-7864-4238-6. 
  32.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71. ISBN 978-1-84511-014-7. 
  33.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65. ISBN 978-1-5075-9567-1. 
  34.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76. ISBN 978-1-84511-014-7. 
  35. ^ Elsie, Robert.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bania.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of Europe 2nd ed.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0: 30. ISBN 978-0-8108-6188-6. 
  36.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398. ISBN 978-1-84511-014-7. 
  37. ^ 37.0 37.1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290–300. ISBN 978-1-84511-014-7. 
  38. ^ 38.0 38.1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22. ISBN 978-0-7864-4238-6. 
  39. ^ Miranda Vickers. <italic>The Albanians: A Modern History</italic>. New York: I. B. Tauris; distributed by St. Martin's. 1995. Pp. x, 262. $49.50.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96-12: 148. ISSN 1937-5239. doi:10.1086/ahr/101.5.1581. 
  40.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303. ISBN 978-1-84511-014-7. 
  41. ^ Zavalani, Tajar; Elsie, Robert. History of Albania. Albanian studies. Charleston, SC: Elsie. 2015: 266–271. ISBN 978-1-5075-9567-1. 
  42.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313. ISBN 978-1-84511-014-7. 
  43. ^ Jacques, Edwin E. The Albanians: an ethnic history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423. ISBN 978-0-7864-4238-6. 
  44. ^ Pearson, Owen. Albania in occupation and war: from fascism to communism, 1940-1945. Alban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The Centre for Albanian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I. B.Tauris. 2005: 331、338、342–343. ISBN 978-1-8451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