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瑪·羅斯
阿爾瑪·羅斯(德語:Alma Rosé,1906年11月3日—1944年4月4日),奧地利猶太裔小提琴家,逝世於奧斯維辛集中營。
生平
家庭
阿爾瑪·羅斯出生於維也納的音樂世家,她的父親阿諾德·羅斯擔任維也納歌劇院的樂團首席達57年,曾就職於維也納愛樂樂團,叔叔是著名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而她的名字就從姨媽兼教母的作曲家阿爾瑪·馬勒處得來。如此環境薰陶下成長的阿爾瑪·羅斯隨父親學習,成為一名小提琴手[1]。
職業生涯
1920年,羅斯首次在巴德伊舍登台獨奏,1926年在父親指揮下於金色大廳和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樂團合作演出,1927年和維也納交響樂團一同廣播表演。1929年5月,羅斯在維也納錄製了自己唯一的一張唱片,曲目是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BWV 1043)[2]。
1930年,阿爾瑪·羅斯與捷克小提琴家瓦薩·普利荷達結婚,普利荷達被認作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兩人一同舉辦了不少成功的音樂會。1935年離婚後,羅斯從布拉格搬回維也納。後來人們指責普利荷達因為納粹的反猶法律而與妻子離婚,但這種說法其實站不住腳,其第二任妻子也是猶太人[3]。
羅斯1932年創建了名為「維也納華爾茲少女」(die Wiener Walzermädeln)的女子樂團,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1934至1938年間,羅斯在海外舉辦了數場抗議德國納粹統治的音樂會[4]。
逃亡歲月
1938年3月12日德奧合併之後,羅斯組建的女子樂團被帝國文化部強制解散。在小提琴家弗萊什·卡羅伊的幫助下,羅斯和父親先後逃亡至倫敦,羅斯的哥哥逃到了加拿大,她的叔叔則不幸被捕,在特雷津集中營被謀殺[4]。
1939年11月,二戰爆發三個月後,羅斯為一場音樂會飛往阿姆斯特丹。德國1940年占領荷蘭後,羅斯不得不潛藏起來,於1941至1942年間偷偷舉辦私人音樂會。羅斯還與一位荷蘭工程師假結婚,以取得一個「雅利安人」姓氏來保護自己[1]。
1942年8月7日,猶太人在荷蘭開始被驅逐之後,羅斯寫信告知弗萊什,自己即將逃往法國。1942年12月,羅斯在法國第戎被德國別動隊逮捕,關押於德朗西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營
1943年7月20日,羅斯抵達奧斯維辛集中營一號營,臂章編號為「50381」。在集中營,荷蘭女子伊瑪·范·埃索(Ima van Esso)認出了曾在阿姆斯特丹演出的羅斯,她幫助羅斯取得了一把小提琴。每天晚上,當黨衛軍守衛離開後,羅斯就為囚友們演奏音樂。不久之後,羅斯被移至專收婦女的二號營──比克瑙集中營,臭名昭著的女看守瑪麗亞·曼德爾指派她負責指揮由囚犯組成的女子樂團。雖然樂團成員大多都屬業餘,羅斯還是精心打理,讓這一部分囚犯保命下來。羅斯死後,大部分樂團成員都死於大屠殺。
1944年4月2日,羅斯最後一次指揮樂團,4月4日在高燒中去世,死因可能是肉毒桿菌中毒[1]。阿爾瑪·羅斯沒有自己的墓,後人將她的名字刻在其父母的墓碑上。維也納的法沃里滕區有一條巷子以她的名字命名。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Rosé".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22. 2005: 42-43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德語).
- ^ MUSIC RECORDING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 Library of Congress. [201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3) (英語).
- ^ Podium Wendel: Váša Příhoda. Wolfgang Wendel.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德語).
- ^ 4.0 4.1 Peter Petersen; Sophie Fetthauer. Alma Rosé. Lexikon verfolgter Musiker und Musikerinnen der NS-Zeit. Hamburg: Universität Hamburg. 2006: 42-43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德語).
延伸閱讀
- Richard Newman; Karen Kirtley. Alma Rosé: Vienna to Auschwitz. Amadeus Press. 2000. ISBN 1-57467-051-4 (英語).
- 紀念阿爾瑪·羅斯的報刊文章節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