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

第三伊斯蘭哈里發國

阿拔斯王朝(阿拉伯語: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2]。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該王朝統治時期,中世紀伊斯蘭教世界達到了極盛,在哈倫·拉希德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國(新唐書舊唐書)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由唐代開始,「大食」成為中國對阿拉伯的統稱,「大食」來自波斯語Tay之音譯,為伊朗一部族的名稱,於《經行記》、《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均有記載。由於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以黑色為家族標誌,服裝也是黑色為主,由此得名。[3][4]

阿拔斯伊斯蘭哈里發國
الخلافة العباسية الإسلامية
750年—1258年
阿拔斯王朝國旗
國旗
公元800年,哈倫·拉希德時期的阿拔斯王朝極盛時的領土疆域
公元800年,哈倫·拉希德時期的阿拔斯王朝極盛時的領土疆域
首都巴格達
常用語言阿拉伯語 (官方語言),亞拉姆語亞美尼亞語柏柏爾語格魯吉亞語希臘語希伯來語科普特語波斯語突厥語[來源請求]庫爾德語[1]
宗教
伊斯蘭教遜尼派(主要)
什葉派基督教猶太教(其他)
政府君主制
哈里發 
• 721-754
阿布·阿拔斯
• 786-809
哈倫·拉希德
• 1261-1262
穆斯坦綏爾
• 1242-1258
穆斯台綏木
歷史 
• 建立
750年
• 終結
1258年
面積
12,6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 
28,600,000
貨幣阿拉伯 第納爾
前身
繼承
倭馬亞王朝
法蒂瑪王朝
蒙古帝國

歷史

建立

西元746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呼羅珊木鹿城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吸引了非阿拉伯穆斯林,他們被倭馬亞王朝視為次等階級。於746年—749年間阿布·阿拔斯-薩法赫攻占了全部的大伊朗地區和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推翻了在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建立了「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國」或「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該王朝為「黑衣大食」。之後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將他的部隊派往中亞,在那裡他的部隊在怛羅斯之戰中與唐朝作戰。[5]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掠奧瑪亞餘黨,幾乎殺害了全部奧瑪亞家族,只剩下最後一個男丁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後還趁機處決了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奧瑪亞王朝拉赫曼一世退到伊比利半島,後建立後奧瑪亞王朝,中國稱之為「白衣大食[3]

改革

阿拔斯王朝第二代哈里發曼蘇爾執政時(754-775),王朝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6],於762年遷都至此,巴格達更接近阿拔斯王朝的支持基地--呼羅珊,此舉滿足了他們減少阿拉伯人在帝國中地位的需求,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阿拔斯王朝還設立了一個新的職位,即維齊爾,行使總理的權力,其權力僅次於哈里發。地方上則將權力下放給埃米爾。相對於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扮演了更多的儀式性角色。維齊爾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舊阿拉伯貴族的角色慢慢被波斯官僚機構所取代。[7]

阿拔斯王朝在推翻倭馬亞王朝時依賴波斯人,阿布·阿巴斯的繼任者曼蘇爾也歡迎非阿拉伯穆斯林來到他的宮廷。雖然這有助於整合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但它疏遠了他們的阿拉伯支持者,特別是在與倭馬亞人的戰鬥中支持他們的呼羅珊阿拉伯人。阿拔斯王朝逐漸由越來越多的皈依穆斯林組成,阿拉伯人只是其中眾多種族之一。[8]

全盛時期

阿拔斯王朝建立後最初的近100年,特別是哈倫·拉希德(786-809)和馬蒙(813-833)執政時期,是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在公元800年時,阿拔斯王朝統治着2860萬人的居民。

公元8~9世紀時的哈倫·拉希德和馬蒙時期,帝國政治較為穩定,生產力發展較快,經濟和貿易繁榮,成為帝國的鼎盛時期。此間,帝國的科學文化也獲得許多重要成就。在伊斯蘭征服波斯後,巴格達成為學術研究中心,波斯數學家、代數之父花剌子密來到巴格達,在哈里發馬蒙創立的智慧之家擔任學者[9],鑽研科學及數學,還翻譯了一些以希臘語梵語寫成的手稿。而九世紀至十三世紀,許多博學的穆斯林學者都在智慧之家。而阿拔斯王朝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就是在這個時候由阿拉伯商人傳到歐洲去的[3]。在包括天文學、煉金術、數學、醫學及光學等領域中,阿拉伯科學家都是科學進步的前鋒。[10]

此時期阿拉伯-拜占庭戰爭於782年再度展開,阿拔斯多次入侵拜占庭帝國安納托利亞。但阿拉伯帝國的極盛時代並非沒有內亂,哈倫·拉希德於809年死後,哈里發阿明和得到呼羅珊支持的兄弟馬蒙之間的內戰分裂了帝國。這場戰爭以對巴格達為期兩年的圍攻和阿明最終於 813年的死亡而告終,之後馬蒙統治了20年相對平靜的時期。

833年,穆阿台綏姆掌權,他的統治標誌著強大哈里發時代的終結。他用突厥僱傭兵加強了他的個人軍隊,並重新開始了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雖然他的艦隊被風暴摧毀導致試圖奪取君士坦丁堡的努力失敗了,但在838年成功洗劫阿莫里烏姆,阿拔斯王朝對拜占庭的侵略持續至863年,被拜占庭擊敗。

沒落

 
905年的伊斯蘭世界分裂概況。

836年穆阿台綏姆親率突厥奴隸軍團,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一百公里處的薩邁拉。861年穆塔瓦基勒被長子穆恩塔西爾教唆突厥軍人古拉姆殺害,阿拔斯王朝進入薩邁拉無政府時期英語Anarchy at Samarra。另一方面阿拔斯王朝的各地埃米爾行使了更大的自治權,並利用這種日益增強的權力,開始使他們的職位世襲,並獨立於阿拔斯王朝的控制,僅在表面服從哈里發的宗教權力,[7]例如伊朗的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阿拔斯王朝發現他們無法再從巴格達維持一個龐大的政體。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東羅馬帝國的再次崛起而造成的威脅,帝國更加依賴突厥人雇傭軍古拉姆而使其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里發。哈里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同時,為了維持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的運轉,帝國一直不斷加強對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的殘酷剝削,致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處於不斷激化之中,人民起義、教派鬥爭此起彼伏。進入9世紀之後,人民起義遍及帝國全境,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有巴貝克起義津芝叛亂卡爾馬特起義[11]

穆阿台迪德統治期間 (892 - 902)曾將埃及、敘利亞和呼羅珊的部分地區帶回了阿拔斯王朝的控制之下,但是在其死後,帝國再次分裂。909年代,法蒂瑪王朝統治者自稱哈里發,法蒂瑪王朝是一個什葉派教派王朝,法蒂瑪王朝於 969 年進軍埃及,並在開羅附近建立了首都,作為什葉派宗教和政治的堡壘,挑戰阿拔斯王朝的主要政治和意識形態--遜尼派伊斯蘭教,此時阿拔斯王朝已經分裂為幾個總督,總督雖然承認巴格達的哈里發權威,但實際上自治,哈里發本人僅控制伊拉克和伊朗西部。

934年,由來自於裏海南岸的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在945年最終攻占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格達的伊斯蘭哈里發之後,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里發此後就成為了白益王朝操縱的傀儡。白益王朝在11世紀初衰落,1055年塞爾柱土耳其從白益王朝手中奪取了控制權。[7]11世紀末塞爾柱帝國陷入內亂,12世紀初期哈里發穆格台菲在維齊爾伊本胡拜拉的幫助下擺脫塞爾柱人獨立,1157年阿拔斯王朝擊退塞爾柱人對巴格達的圍攻。納賽爾則在12世紀末讓阿拔斯重新控制整個伊拉克地區。

滅亡

儘管阿拔斯王朝在12世紀末復興,但是13世紀整個舊世界都受到蒙古帝國的威脅。1258年2月10日,旭烈兀西征時率領的12000大軍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哈里發穆斯台綏木投降後被殺,阿拔斯王朝結束[12]

1260年時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形式上在埃及復位,但已成為埃及馬木留克王朝蘇丹的傀儡,權力僅限於宗教事務[13]

中國史書記載

唐代賈耽的《四夷述表》曾提及黑衣大食的興起。[14]

文化

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相當於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被稱為伊斯蘭黃金時代,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15]

貿易

在阿拔斯王朝統治下,波斯灣的海上貿易蓬勃發展,阿拉伯帝國本就以商業貿易著稱,巴格達和其他城市的經濟增長更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奢侈品的需求,阿拉伯商人組織長途商隊進行貿易,船隻往南遠至馬達加斯加,東至中國,甚至韓國和日本。與歐洲的貿易更為頻繁,遠至不列顛群島、俄羅斯和瑞典的部分地區都發現了數以萬計的阿拉伯硬幣,證明了阿拔斯王朝建立的全面貿易網絡。[8]

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列表

被馬木路克帶到開羅的阿拔斯王朝哈里發

世系圖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PDF). [2010-05-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1-20). 
  2. ^ 阿拔斯王朝的文化传播媒介. 伊斯蘭之窗. 2007-12-20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3. ^ 3.0 3.1 3.2 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失效連結]. 金諾人文. 2006-04-23 [2013-11-10] [永久失效連結]
  4. ^ 孫詠珊. 歷史與空間:楊良瑤出使黑衣大食. 2012-03-11 [2023-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3) –透過文匯報 (中文). 
  5. ^ 史海:帝国的碰撞——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網易. 2005-06-06 [202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6-26). 
  6. ^ 巴格达(BAGDAD). 亞非商簽.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7. ^ 7.0 7.1 7.2 卡爾加里大學應用歷史研究小組. The Islamic World to 1600-- The Abbasid Dynasty (750-1258). 1998 [2022-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5) (英語). 
  8. ^ 8.0 8.1 Bobrick, Benson. The Caliph's Splendor: Islam and the West in the Golden Age of Baghdad.. Simon & Schuster. 2012. ISBN 978-1416567622. 
  9. ^ Jean-Eric Aubert、Jean-Louis Reiffers. Knowledge economie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oward new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03年: 第xi頁. ISBN 0821357018 (英語). 
  10. ^ Huff, Toby E,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Science: Islam, China, and the W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8, 2003 
  11. ^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浙江省伊斯蘭教協會. 2004-12-06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12. ^ 李一新. 旭烈兀西征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4月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13. ^ 阿拔斯王朝簡介. 重生的滅唐. [2013-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5). 
  14. ^ 文謂:「開皇中,大食族中有孤列種(即古萊須部落),代為酋長。孤列中又有兩姓,一號盆尼夷深(哈須姆部落),一號盤尼末換(馬萬部落)。其夷身後有摩訶末(穆罕默德)著,勇健多智,眾立之為王,東西征伐,開地三千里,兼尅夏獵(阿勒頗),一名釤城(沙姆)。摩訶末後十四代,至末換(馬萬二世)。末換殺其兄伊疾(雅吉德三世)而自立,復殘忍,其下怨之。有呼羅珊末(木鹿)人並波悉林(阿布·穆斯林)擧義兵,應者悉令著皁衣。旬日間眾盛數萬,鼓行而西,生擒末換殺之,遂求得夷深種阿蒲羅拔(阿布·阿拔斯)立之。自後末換以前種人謂之白衣大食(烏瑪雅王朝)自阿蒲羅拔以後改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
  15. ^ Howard R. Turner. 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芝加哥: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Distribution Center. 1997: 270. ISBN 0292781490.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