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顯微鏡成像理論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3月26日) |
阿貝顯微鏡成像理論。德國物理學家、光學家恩斯特·阿貝首先從光的衍射角度研究顯微鏡物鏡成像過程,通過大量的實驗,觀察顯微鏡物鏡焦平面上的衍射圖樣,提出顯微鏡物鏡的二次衍射成像理論,並提出: 1)顯微鏡的分辨率存在上限,2)顯微鏡的分辨率和光的波長、顯微鏡物鏡孔徑的關係式。
背景
阿貝加入蔡司公司從事顯微鏡的設計和研究,用傳統的幾何光學計算方法對顯微鏡物鏡頭的像差修正,提出光學鏡頭的正弦定律成像原理論,為蔡司公司設計了精良的顯微鏡。當時的光學設計家認為設計優良顯微鏡的關鍵在於減低像差和提高放大倍率,認為顯微鏡的分辨率是無限的。減低光學鏡頭像差的一個簡單辦法是用小的孔徑,蔡司公司於是出產了一批小孔徑的顯微鏡,但結果反而不如以前生產的孔徑較大的顯微鏡。阿貝為了探索箇中原因,從理論和試驗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阿貝顯微鏡衍射成像理論
阿貝在1873年在德國的顯微鏡學報上發表了它的顯微鏡衍射成像理論:
阿貝的顯微鏡成像實驗
阿貝在1873年提出的顯微鏡衍射成像理論,第一次從光的波動性以及由此而來的衍射現象,說明顯微鏡成像過程,提出顯微鏡分辨率的概念,並且斷定有(光學)顯微鏡不能分辨的限度。
阿貝關於顯微鏡分辨率存在上限的論點,未能被當時的顯微鏡設計界接受。阿貝設計了一套顯微鏡衍射成像實驗,來證明他的理論。
阿貝用的是實驗設備包括
- 蔡司顯微鏡
- 特別設計的光源,其基本構造有電燈,聚光燈,光圈和平面反射鏡。
- 一套標本:單縫、雙縫、不同直徑的圓孔、點網、間距8微米的光柵、間距16微米的光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