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成
陳玉成(1837年—1862年),廣西藤縣客家人,太平軍將領,驍勇善戰,被封英王,又稱祿千歲。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貌甚秀美,絕無殺氣」[1]但兩眼下皆有黑痣,遠望如四眼,人稱「四眼狗」[2]。1862年在安徽戰敗,投靠捻軍頭目苗沛霖時,被苗綁送清軍,處死。
陳玉成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陳丕成 1837年 廣西省梧州府藤縣 |
逝世 | 1862年6月 (26歲) 河南省延津縣 |
別名 | 四眼狗 |
教育程度 | 私塾 |
職業 | 軍人 |
活躍時期 | 19世紀 |
信仰 | 拜上帝會 |
親屬 | 叔:陳承瑢 |
經歷
| |
代表作
|
生平
陳玉成14歲時隨叔父陳承瑢參加金田起義,洪秀全「見其忠勇」,特地賜名為玉成。1854年陳在第二次攻破武昌的戰事中立功,升殿右三十檢點,並受命統陸軍後十三軍,水師前四軍。[3]次年隨天官正丞相秦日綱收復武昌,其後轉戰廬州、蕪湖,所向披靡,累官至冬官正丞相。1856年,隨燕王秦日綱馳援鎮江,破清江北大營,殲清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軍,配合翼王石達開部擊潰江南大營,後追擊江南大營殘部至丹陽負傷。
1857年,陳玉成與李秀成在桐城大破清軍,封成天豫,任又正掌率。1858年升前軍主將,9月與李秀成再破江北大營,11月取得三河大捷,[4]1859年,陳被封英王,再與李秀成部合作收復浦口。[5]暫時穩住了天京事變以後對太平軍不利的局面。陳玉成恃勇而驕,人際關係不好。李鴻章告知曾國藩:「忠、侍、璋、玕諸王皆與狗逆不合,外畏之而中恨之。」[6]陳封英王,韋俊再也不與陳並肩作戰,單獨南走,駐紮池州,打算渡江投靠李秀成。陳玉成派軍攔阻,雙方在和州附近發生衝突。韋俊被迫降清。
1860年,援救天京,配合各軍消滅江南大營,[7]進軍浙江。因太平天國軍事重鎮安慶再次被清軍圍城,為了解圍,天京總部打算由李秀成和陳玉成兵分兩路,從長江南北向西進攻武漢,逼使安慶一帶的清軍撤退。陳在1861年初率軍從安徽出發,十餘日後便攻下武漢附近的黃州。當時武漢清軍嚴重不足,但在武漢的英國官員要求陳玉成不要進攻武漢,陳玉成因此猶疑,又考慮到李秀成部按期未到,遂放棄進攻武漢,改回師救安慶,與湘軍數月激戰,未能解圍,安慶最後因糧盡及清軍猛攻而失守,陳玉成退守廬州,不敢回天京覆命。[8]
1861年底,陳玉成派遣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領軍遠征西北,令本身兵力進一步弱化。清軍不久進攻廬州,陳在1862年5月從廬州突圍至壽州,打算聯合奏王苗沛霖及其他友軍進攻河南。陳玉成的部下殷燮卿勸說:「聞苗雨三(苗沛霖)已投勝妖(勝保),此人反覆無常,誠小人之尤者。依愚見,萬不宜去」,但陳不聽,執意前往。[9]陳玉成在十七日帶三四千人到東津渡,由余安定開門迎接,使之不疑。陳玉成入壽州時,把衛隊安置在城外,自己只帶少數人進城。陳玉成進入廳堂,看見茶几上放着鐐銬,才恍然大悟,大聲怒罵:「苗沛霖真是反覆小人,我死後,就輪到你死了,你這不是自己急着找死?」陳玉成與其二十名隨從隨後被逮。[10]勝保將其檻送北京,途中,聽說太平軍準備劫救玉成,6月清軍匆忙在河南延津將玉成凌遲處死,時年26歲。史載勝保曾勸他投降,玉成曰:「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1]
陳玉成死後,洪仁玕在天京悲嘆道:「英王一去,軍勢軍威頓時墮落,全部瓦解!」[12]不久,長江以北的太平軍全線崩潰,清軍進至首都天京外圍。
評價
參考文獻
- ^ 《能靜居士日記》,《太平天國資料叢編》(三)第318頁
- ^ 《被擄紀略》說:「往見玉成,貌極秀美,長不逾中人,二目皆下有黑點,此四眼狗之稱由來也。」
- ^ 《賊情彙纂》卷七
- ^ 曾國藩哀嘆:「敝邑將勇,自三河敗後,元氣大傷,雖多方撫慰,但較之昔日鋒銳,究為減色。」見《曾文正公全集》書札卷9
- ^ 曾國藩《遵旨悉心籌酌折》說:「自洪楊內亂,鎮江克復,金陵發逆久衰,徒以陳玉成往來江北,廬州、浦口、三河等處,迭挫我師。」(見《曾國藩奏稿》卷十一)
- ^ 《曾國藩全集·家書》
- ^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五十六。
- ^ 《李秀成供狀》載:「英王見勢如此,主又嚴責,革其職權,心繁意亂,願老於廬城,故未他去,坐守廬城,愚忠於國。」《啁啾漫記》亦載:「安慶之陷,秀全手詔讓之曰:『不復此城,毋相見也。』玉成捧詔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左右聞之者皆流涕。未幾,盧州繼失,益憚秀全不敢東,故敗。」
- ^ 《被擄紀略》見《太平天國資料》第210頁(科學出版社出版)
- ^ 《湘軍志》之《曾軍後編》
- ^ 佚名氏:《陳玉成被擒記》:「玉成既為苗沛霖所賺,解至勝保營。玉成入,勝保高坐齶眙曰:『成天豫何不跪也?』玉成曰:『吾英王,非成天豫,奚跪為!爾本吾敗將,何向吾作態!』勝保曰:『然則曷為我擒?』玉成曰:『吾自投羅網,豈爾之力。吾今日死,苗賊明日亡耳!爾猶記合肥官亭,爾騎兵二萬,與吾戰後,有一存乎?』勝保默然,予酒食,勸之降。玉成曰:『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見1953年4月號《歷史教學》)
- ^ 《欽定剿平粵匪方略》
- ^ Augustus F. Lindley. Ti-ping Tien-kwoh: The History of the Ti-ping Revolution, Including a Narrative of the Author's Personal Adventures. Day & Son. 1866: 351–352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0) (英語).
I have myself seen both the Ying-wang and the lady, and I consider that of each sex they were by far the most handsome I ever beheld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