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彥 (明朝)
陳邦彥(1603年—1647年),字令斌,號巖野,廣東順德龍山人,祖籍直隸銅陵(今安徽)[1],明末政治人物,舉人出身。
陳邦彥 | |
---|---|
大明兵科給事中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 | |
籍貫 | 廣東順德縣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字令斌,號巖野 |
諡號 | 忠愍 |
出生 |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廣東順德縣 |
逝世 | 永曆元年(1647年) 廣東番禺縣 |
親屬 | 陳恭尹、陳馨尹、陳和尹、陳虞尹(子) |
出身 | |
| |
著作 | |
|
生平
陳邦彥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為諸生,意氣豪邁。明安宗時,詣闕上政要三十二事,不見採納,但得到唐王朱聿鍵讚賞。待唐王登極,是為明紹宗,即家授監紀推官。未上任,舉隆武元年(1645年)乙酉科鄉試舉人。通過蘇觀生推薦,改兵部職方司主事,監廣西狼兵,援救贛州。至嶺,清軍破汀州,紹宗殉國。陳邦彥勸觀生東保潮、惠,不聽。會丁魁楚立桂王於肇慶監國,觀生派邦彥入賀。
贛州城破,桂王西奔梧州。邦彥方才入謁,蘇觀生已於廣州別立唐王之弟。消息傳來,邦彥請桂王急還肇慶登極。擢兵科給事中,返回廣州面見觀生調解未果,遂變更名姓,入高明山中。隆武二年(1646年)冬十二月,清兵破廣州,蘇觀生死。
不久,陳邦彥起兵,「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與士卒同勞苦」[2]。陳邦彥與余龍部一度攻克順德,不久余龍戰死。已降清的李成棟率副將杜永和、張月、馬寶進攻清遠。清軍包圍清遠城,猛攻十日不下。後有人獻計,在城外荒野處一座古廟中偷挖地道,一直通到城墻底下,裝上火藥爆破後,城墻倒塌了十多丈。清兵冒著硝煙湧入,兩兵戰鬥從早晨打到下午,陳邦彥身上多處受傷,身中三刀,心知大勢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園,在園壁上題了三首詩,其中一首六言詩寫道:
“ | 平生報國懷深,日望西方好音。
已共萇弘化碧,還同屈子俱沉。 |
” |
在寫完詩後,陳邦彥擲筆投池,不料清兵趕到把他從水中撈起,與總兵曹天琦等六人被押解到廣州。在獄中他絕食五日但不死。佟養甲要他寫悔過書,他便把寫在朱氏園的三首詩抄給了他。永曆元年(1647年)九月二十八日,佟養甲下令將其在廣州四牌樓「寸磔於市」。臨刑前陳邦彥寫下《獄中五日不食臨命歌》:
“ | 天造兮多艱,臣之江也滸。 書生漫談兵,時哉不我與。 我後兮何之?我躬兮獨苦。 崖山多忠魂,先後照千古! |
” |
著作
著有《雪聲堂集》等。
家族
陳邦彥育有四子一女,女已出嫁。其餘三子,陳馨尹死於離亂,陳和尹、陳虞尹被清人殺害。長子陳恭尹,因清兵突襲時已離開順德,躲藏在增城湛粹家的復壁中逃過大難,後成為一代詩人,與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
軼事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