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門
隘門,臺灣清領時期傳入台灣,為早期相當普遍設置於村落或城市街道巷弄中的防禦建築。形式有磚石造的牆門及單開間的門樓,平日入夜後即行關閉,阻止盜賊進犯,以確保居民的安全,保護同鄉住所[1]
台灣
鹿港隘門,為鹿港鎮的縣定古蹟,用於防範盜賊之外,也是鹿港各角頭的界線,故有「惡不過隘門」一說 。過去鹿港有許多隘門,但大多在日治時期市區改正時被拆除,目前僅留下位於後車巷的隘門。
目前所知臺南市僅存之二座隘門皆位於祀典武廟附近的巷弄裡,分別是「永福路二段197巷6弄隘門」及「利源巷隘門」[2],均大致留存原尺度及構法(如磚砌方式、花崗岩石楣、砌磚填充灰縫等),兩座隘門與其周邊巷弄亦仍保存原臺南府城之空間紋理及尺度,具保存價值及地區性建造物類型特色。[3]
參考資料
- ^ 閻亞寧. 〈隘門〉.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2022-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31 (中文(臺灣)).
- ^ 台南兩處僅存清代「隘門」 提報列古蹟.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7).
- ^ 台南市利源巷隘門公告.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3-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 ^ 劉澤民; 臺灣古文書學會 (編). 《契文解字:解碼臺灣古文書》. 台北市: 玉山社. 2020. ISBN 978986294257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