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管弦樂團

香港管弦樂團(英語: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簡稱港樂,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是1947年由中英學會成立的中英管弦樂團[1],至1957年脫離中英學會獨立,並改名為香港管弦樂團,管治機構則以香港管弦協會之名註冊。改組後首場音樂會就是於同年10月31日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

香港管弦樂團
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管弦樂團
簡稱港樂、HKPO、HKPhil
前稱中英管弦樂團(Sino-British Orchestra)
建立1957年
地點香港
音樂廳香港文化中心
音樂總監梵志登
網站香港管弦樂團

歷史

中英管弦樂團

中英管弦樂團於1947年由中英學會成立,隸屬於中英學會音樂組。成立不久樂團即由音樂組的伯嘉(Anthony Braga)邀請自英返港的白德醫生(Dr. Solomon Bard)出任指揮,於1948年4月30日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禮堂首演。樂團致力以音樂活動團結香港社會上各個族群以及普及古典音樂,填補本地管弦樂演奏活動的空白。

1953年,曾先後擔任上海工部局樂隊(今上海交響樂團)樂團首席及指揮的意大利音樂家富亞從上海到香港定居,白德醫生遂邀請富亞出任指揮,自己改任樂團首席。1957年,因發展開始成熟,樂團決定從中英學會獨立。從母會獨立之樂團定名為香港管弦樂團,並以香港管弦協會之名註冊。

港樂的業餘年代

港樂獨立後仍由富亞擔任指揮,可是由於富亞選曲保守,樂手漸漸不滿。1969年,改聘曾於荷蘭學藝的印尼華僑林克昌擔任指揮。在林克昌帶領之下,樂團繼續進步,也擴大了演出曲目範疇。例如1971年香港首演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973年,在市政局支持下,港樂公佈職業化計劃,並將協會註冊為有限公司。1974年1月,港樂首個職業樂季開鑼,成為香港史上首個職業管弦樂團。同年,中英學會解散。

源頭爭議

自1978年起,樂團之歷史簡介開始聲稱其源頭為1895成立之Hong Kong Philharmonic Society(HKPS)。然而此說法一直存有爭議,白德醫生曾在不同著作聲稱港樂與HKPS並無繼承關係。此說法流傳近四十年後遇上質疑,樂團在2016年的歷史簡介僅從1974年職業化開始,而實際上樂團一直僅以職業化之年份作團慶計算起點。

歷代標誌

歷任指揮

中英管弦樂團(1947年至1957年)

  • 1947年至1953年:白德(Solomon Bard)
  • 1953年至1957年:富亞(Arrigo Foa)

香港管弦樂團(1957年至1973年)

  • 1957年至1969年:富亞
  • 1969年至1973年:林克昌

香港管弦樂團(1974年至今)

音樂總監

  • 1974年至1975年:林克昌
  • 1977年至1978年:蒙瑪(Hans-Gunther Mommer)
  • 1979年至1981年:董麟
  • 1984年至1989年:施明漢(Kenneth Schermerhorn)
  • 1989年至2000年:艾德敦
  • 2000年至2003年:黃大德
  • 2003年至2005年:黃大德(首席指揮)
  • 2004年至2012年: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rt,藝術總監兼總指揮)
  • 2012年至2024年:梵志登
  • 2026年起:佩多高斯基 (2025/26樂季:港樂候任音樂總監)

桂冠指揮

  • 2000年至2009年:艾德敦

首席客席指揮

駐團指揮

助理指揮

副指揮

參考資料

  1. ^ 朱振威. 百年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立場新聞. 2016-07-23 [2016-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