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縣

中国山东省淄博市下辖县

高青縣山東省淄博市下屬的一個。位於魯北平原南部,北依黃河(古為濟水即大清河河道),南靠小清河。西北、北部隔黃河與惠民縣相望,東部與濱州市博興縣接壤,東南部與桓台縣以小清河為界,南部、西南部與鄒平縣相鄰。東西最大橫距約4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26公里,總面積830平方公里,呈狹長廊狀,為黃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12米。縣政府駐田鎮街道黃河路81號。

高青縣
2009年夏高青縣夜景
2009年夏高青縣夜景
高青縣的地理位置
高青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37°10′16″N 117°49′37″E / 37.171°N 117.827°E / 37.171; 117.82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山東省淄博市
政府駐地田鎮街道
下級行政區
7個、2個街道
面積
 • 總計830.74 平方公里(320.7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313,130人
 • 密度377人/平方公里(976人/平方英里)
 • 城鎮133,021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256300
電話區號533
行政區劃代碼370322
網站www.gaoqing.gov.cn

名稱來歷

 
2008年6月高青縣黃河路。高青縣地域形狀成等腰梯形,縣城位於高青縣地理中心。

高青縣實為高苑縣青城縣合稱,常以苑青或青苑為別稱。因高苑源自西周時期,年代最久,故常認為高青縣即高苑縣之傳承。高苑名稱雖然歷史上長期存在,但管轄地區浮動不定,一般認為北至濟水(現黃河),南至苑城(現在鄒平)均曾經為高苑範圍。青城始於唐朝,年代較晚。兩縣原屬不同府(道),並無關連,後在1940年代因同在中共解放區緣故關係密切,最終合併為高青。現在高青縣的疆域,實際上包括了歷史上青城縣的全部,高苑縣的大部,蒲台縣的一部,和鄒平縣的一小部。其現在的縣城田鎮歷史上也並非縣城。

高青縣另有史名狄縣,源於周成王冊封炎帝後裔參盧氏姜孝伯於狄成立諸侯國狄國,故此地常作為狄姓發源地。高青縣還有一古名為千乘,始於西漢。這兩個名稱均因年代久遠,早已不作為該處地名。

歷史沿革

 
高青縣蘆湖公園位於縣城東,園內有人工湖,娛樂廣場以及仿古橋,公園風景秀麗。

高青縣屬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其名稱來源於原高苑縣和青城縣。西周時期,姜子牙被封齊王,傳至齊桓公時,將高城及鄒平的苑城一帶闢為苑囿,命名高苑。高青縣境自秦朝為狄縣,其治所在今高城鎮之西北。西漢初年屬齊國,後屬千乘郡,高青境內有狄縣、千乘縣、建信縣、被陽候國、東鄒縣等。其餘境域,西南部為鄒平縣地,南部為高苑縣地。後於東漢時廢被陽候國與建信縣、東鄒縣;狄縣改名臨濟縣。千乘郡改名為樂安郡,治所在臨濟。三國魏國時,廢千乘縣制,今縣境為臨濟和鄒平、高苑三縣地。承魏朝制。南北朝時期,臨濟縣徙治齊東縣境,於臨濟城僑置長樂縣,於被陽故城僑置渤海郡;北齊時期,廢除渤海郡,長樂縣徙治被陽故城。隋朝時改長樂縣為會城縣;改會城為高苑縣,治被陽故城。唐朝,仍為高苑、鄒平兩縣地;於鄒平縣青平鎮(今高青縣青城)置青平縣,後改為青城縣。明朝時,青城縣析入鄒平縣與齊東縣,後又復置青城縣。清朝,初襲明制,今縣境為三府四縣地,即:東南為高苑縣,隸青州府;西南為鄒平縣地,隸濟南府;西北為青城縣地,東北為蒲台縣地,均隸武定府。民國初年,曾為高苑、青城、鄒平、蒲台、濱縣五縣地。

 
清朝乾隆23年高苑縣誌地圖。該圖為上南下北。
 
清朝道光22年青城縣誌地圖。該圖為上南下北。
 
清朝道光22年青城縣誌縣城平面圖。文昌閣在縣城中偏西南

近代以來,高苑,青城縣歷經各個時期政府管轄。清帝遜位後,高苑,青城縣設立民國縣公署。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山東成為國民政府管轄區。現今高青縣之西南部因舊屬鄒平縣,為梁漱溟鄉村建設實驗區。梁漱溟1930年代在鄒平之鄉村建設實驗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農村現代化嘗試。隨後全面抗戰爆發。1937年12月23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磯谷廉介第10師團,自青城縣北黃河渡口渡河,占領高苑,青城縣。並沿路南下,相繼占領周村章丘,27日進入濟南,後占泰安台兒莊。山東省主席韓復榘不戰而逃後被國府執行軍法。高苑,青城從此進入日占時期。

1938年6月,花園口決堤,黃河下遊河床乾涸。青城縣與原先河北的濱縣,惠民縣開始陸地相接。

1939年,重慶國民政府在高苑,青城地區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團第二梯隊,並建立國民參政會。1940年,中共開始大量在高青及鄰縣地區發展,逐漸發展成為「渤海區抗日根據地」。此後國共兩黨抗日武裝摩擦不斷。在1945年8月日軍投降之際中共占據高苑縣城(高城鎮)和青城鎮。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共雙方在高青地區短暫拉鋸。1946年省主席王耀武所屬的部隊從膠濟線張店索鎮一路北上進攻渤海解放區,國軍第七十三軍在10月15日於陶唐口,銅斧寨兩處北渡小清河,占領高苑縣和青城縣,軍部設於田鎮。但隨後中共反擊,11月國軍撤回張店。

1947年3月,黃河歸道。入夏,國軍重點進攻山東,相繼占領整個沂蒙地區,越過膠濟線進攻渤海解放區。7月,國軍第十二軍霍守義部再度進攻並占領道旭至張王莊之黃河沿岸,並與8月24日進駐高苑,青城縣。入秋後中共軍隊很快反攻,占領高苑,青城縣全境。1948年3月周(村)張(店)戰役,共軍占領了淄博大部分地區。4月濰縣戰役之後,中共控制山東戰局,局勢穩定。1948年4月23日,高苑縣、青城縣合併為高青縣。從此高青縣成為中共管轄範圍一直未變[2]

高青縣的疆域歷史上多有變更,大致上,高苑縣以高城鎮(位於馬踏湖西北)為中心,青城縣以青城鎮(濟水(黃河)清河鎮渡口以南)為中心,兩縣合併後在兩縣城之間居中處重新建立新縣城。1956年,高青縣併入齊東縣。1958年,齊東縣析入鄒平、博興。1961年恢復高青縣,田鎮復為縣城至今。高青縣東北鄰縣蒲台縣,1956年因黃河改道被撤銷,原蒲台縣舊鎮劃歸齊東縣,後歸高青縣。迄今最後一次調整是在1990年,此後高青縣大部分地區由原先的惠民地區管轄轉至淄博市管轄,原所屬舊鎮一鎮劃歸濱城區後仍歸惠民地區管轄。

高苑縣歷史上長期屬於青州府管轄,後在民國時期屬於淄青道管轄,即所屬東南。青城縣歷史上曾長期為濟南府管轄,後曾為武定府管轄,即所屬西北。兩縣因1940年代中共渤海區抗日根據地的緣故同屬渤海區(即惠民地區)管轄又地理相近,故合併為一地,屬惠民地區。後因淄博市飲用水缺乏,為緩解缺水問題,重新將瀕臨黃河的高青縣劃歸淄博,又重新所屬東南。

地理資源

 
黃河流經高青段,此處離入海口約70公里。夏季水量大時流量超過1700立方米/秒,冬季有時會出現凌汛。

高青縣南北瀕臨兩大河流,北為黃河,南為小清河。現今黃河為古濟水水道,故史料多以濟水相稱。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北侵濟水,故形成今日河道。小清河發端於趵突泉,為流經山東主要水系。高青縣為平原地形,無山,平均海拔12米。縣水利資源豐富,有大型水庫和引黃水渠供給淄博市區用水。

高青縣為黃河沖積平原,第四紀黃土覆蓋,地勢低平,西北高東南低,土壤肥沃,為傳統農業縣。北部常家鎮瀕臨黃河,為北方水稻種植區;中部地區有支脈溝及北支新河等灌溉,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南部地區為林區,以經濟林為主。縣境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石油蘊含量巨大,縣內探明石油儲量7718萬噸,天然氣47億立方米[3],勝利油田在該縣設有若干採油點。 縣內水資源豐富,河流密集,北部為黃河灌溉區,中部有大蘆湖水庫,庫容1010萬立方米[4],南部為小清河,支脈溝灌溉區。支脈溝開鑿於清朝康熙年間,經多年改造,現已成為高青縣主要泄洪及灌溉水渠。

水患威脅在該縣歷史上較為常見,咸豐年間青州府志多次記載該縣歷史上發生水患[5]。民國二十一(1932)年全國大水,國民政府也記載了該縣支脈溝泛濫,農田受災情形[6]。1938年因花園口決堤黃河改道,該縣境內黃河乾涸。1947年3月,黃河回歸故道,黃河水患問題時時威脅縣境。1996年,華北雨量較大,黃河泛濫,該縣多處河堤因曲折水急而發生險情。

 
開掘於清代的支脈溝古代為濟水支流,現在是高青縣內主要的排水灌溉河

經濟狀況

 
文昌閣
 
明朝萬曆年間青城縣地圖
 
1935年青城縣地圖

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北方水稻,大米,大蔥,西瓜為主,並有經濟林木和魚塘養殖。縣棉花產量較大,曾獲全國第一個低酚棉百公斤皮棉縣稱號[7]。工業水平較弱,縣骨幹企業為扳倒井酒廠,小造紙廠,發電廠,醫療器械廠和新引進的化工企業等,無重工業。

根據2007年12月《高青縣政府工作報告[8],該年度高青縣生產總值6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2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5元,分別比2002年增加2106元和5300元。農業在高青縣經濟中仍然占據絕對地位,至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35.9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僅有5.49萬人[9]。隨着今年高青縣交通日益便利,大部分農產品可外銷其他省市,農民務農收入有所增加。高青縣第二第三產業較為薄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7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9家,6家企業進入淄博市工業百強。今年來,縣城東部開發區逐步壯大,大量合資、外資企業進入高青縣,解決了部分農業人口就業問題,並促進了經濟發展。

水陸交通

 
高青縣南部為經濟林區和棉花種植區,村鎮基本修通公路

高青縣有山東最早的公路之一,周村-清河鎮公路(修於1919年)[10]。現有濱博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通過該高速公路可直達北京天津濟南青島南京等主要城市。縣內還有國道或省道連接淄博市區、濱州市區及鄰邊各縣;縣城周邊有環城公路,交通便利;鄉鎮及大部分農村均有公路直達。縣境內暫無鐵路機場。黃河渡口處原有浮橋相通,現已修築兩座跨河公路斜拉橋,可直通黃河北岸。

風物景色

高青縣歷史悠久,名勝眾多,較為知名者,為高苑八景(事實上有幾個位於青城而非高苑):狄(翟)城遺址,魯仲連墓,袞龍橋,扳倒井,文昌閣,千乘城遺址,衛靈公墓,臨濟城遺址。其中,扳倒井景點因同名之高青縣骨幹企業扳倒井酒業集團商業宣傳而知名度較高。另外,秦末義士田橫故里也在高青縣。

高苑縣治在明朝嘉靖年間囊括現淄博市張店區,故鐵山(即黑鐵山)也曾為高苑縣景觀之一。

教育文化

 
高青縣實驗小學教學樓建立於1988年,為該縣最早的鋼筋混凝土樓房之一

高青縣現在還沒有高等院校,高級中學有高青縣第一中學(2012年由高青一中、高青二中合併而來);職業中等專門學校有職教中心等;初級中學有實驗中學、雙語學校、高青三中、高青四中等。各鎮均有初級中學和小學。縣基礎教育設施較為完善。

縣城各中學均有體育場,其中第一中學體育場為塑膠跑道。縣內另有標準體育場一個,煤渣跑道,已經改建為塑膠跑道;體育館一座,配有籃球場,保齡球館。縣東郊有蘆湖公園,有鍛煉器材。

鄉土民俗

高青縣人民以農業人口為主,儒家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民風淳樸,民間藝術代代相傳。較為典型的藝術形式有芯子,高蹺,獅子舞旱船,龍燈,花棍等。民間往往在春節元宵節等由人民自發排演。手工藝品柳條編織品十字繡等,工藝品做工精美,出口東南亞等國。

由於高青縣原為兩縣合成,又農村人口流動較小,故其縣境內地方口音不完全相同,民俗也有細小差別。

縣內每年的主要集會與山東各縣類似,主要有

  • 市集:每隔五天在縣內各鎮有市集,市集時在街道兩側擺攤出售散貨。因農村人民交通不便,生活用品主要依賴市集,故該日往往鎮上車水馬龍熙攘熱鬧。但公路交通往往因此堵塞。
  • 城鄉物資交流會:該集會興於1980年代初,其目的在於活躍商品經濟。每年10月集會一次,時長5天。集會時除路旁大量擺攤出售農產品外,另有馬戲團表演,露天電影等。
  • 元宵燈會:元宵節縣各單位在縣城擺燈展覽,各種燈籠五彩繽紛。但是近年來沒有組織元宵燈會。
  • 元宵節焰火晚會:2008年-2012年元宵節連續5年舉辦焰火晚會,引發全縣民眾極大的觀賞熱情,私家車大量湧入縣城,甚至每到元宵節這天傍晚縣城就會引發交通擁堵,但其中2011年因大雪現場觀看民眾較少。2013年因考慮環保等一系列政策因素未舉辦焰火晚會。
  • 黑牛節:為推動高青縣黑牛產業發展,2012年9月25日舉辦了首屆中國(高青)黑牛節。

行政區劃

全縣轄2個街道、7個鎮:[11]

田鎮街道、​蘆湖街道、​青城鎮、​高城鎮、​黑里寨鎮、​唐坊鎮、​常家鎮、​花溝鎮木李鎮。 縣政府駐田鎮街道。

人口

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高青縣共有人口347867人。共有家庭115857戶,平均每戶2.95人。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共59583人,占總人口17.12%;15-64歲人口共250278人,占總人口71.94%;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共38006人,占總人口的10.92%。男性共計173440人,占總人口49.85%;女性共計174427,占總人口50.14%。本地居住的人口中,擁有本地戶籍的人口為321900人,占92.53%。[12]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高青縣常住人口為313130人。

交通

參考文獻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民國山東通志,山東文獻雜誌社出版,2002
  3. ^ 高青政府網 http://www.gaoqing.gov.cn/Article_Show.asp?ClassID=64&ArticleID=3672[永久失效連結]
  4. ^ 高青縣情網 www.gqxq.gov.cn/html/2007/09/29/20070929161235.html
  5. ^ 青州府志,卷二,咸豐年間編制
  6. ^ 中華民國革命文獻,抗戰前的國家建設,民國二十一年部分
  7. ^ 淄博市情資料庫[永久失效連結]
  8. ^ 參見 http://www.gaoqing.gov.cn/Article_Show.asp?ClassID=2&ArticleID=4303[永久失效連結]
  9. ^ 山東省 行政區劃網 www.xzqh.org/quhua/37sd/0322gq.htm
  10. ^ 該公路在1937年12月成為日本入侵濟南的主要通道,參見 山東風物誌,山東美術出版社
  11. ^ 2023年高青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2. ^ 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統計司等.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资料》. 統計年鑑分享平台: 表15 山東省鄉、鎮、街道人口. 2010 [2018-07-19]. (原始內容 (收費)存檔於2018-07-1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