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繡山東刺繡的簡稱,是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的一個繡種[1],是中國十大名繡之一,與京繡汴繡甌繡合稱中國「四小名繡」。魯繡又稱「衣線繡」,因它所用的繡線大多是較粗的加撚雙股絲線,俗稱「衣線」。

魯繡工藝興起於春秋時期的華夏文明之地——齊魯,故史稱「齊紈」或是「魯縞」。至,魯繡已十分興盛。到時,已是相當普及的刺繡。《史記·貨殖列傳》中對魯繡有「冠帶衣履天下」之讚。不僅如此,魯繡還出現了專門為繡業而設置的「服官」,據《漢書》記載,「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1],當時繡業之昌盛和重要由此可見一斑。魯繡這一說法到了明代才開始正式出現。北京故宮博物院就存有明代魯繡「文昌出行圖」、「芙蓉雙鴨圖」、「荷花鴛鴦圖」。至清代康雍乾三代年間,魯繡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民初時,山東濰縣刺繡作坊就有30多家,繡工之多遍及濰城四鄉,因此,濰縣素有「九千繡花女」之譽。[2]

工藝特色

魯繡所用的繡線大多是較粗的加撚雙股絲線,俗稱「衣線」。工法集「抽」、「勒」、「鎖」、「雕」等於一身,外觀色彩淡雅、構圖優美、虛實適宜、形象逼真。[1] 此外,魯繡大都利用織有暗花的綾緞為底料,在上面繡上彩色紋樣,這也是其他繡種所少有的。[2]

魯繡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是濟南髮絲繡,是濟南市政府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古老又獨特的地方繡種。在清代出版的《顧繡考》一書中就有「遠紹唐、宋髮絲繡之真傳」的記載,最早的髮絲繡傳世珍品是南宋的「東方朔像」,該作品長一市尺,寬八寸,現藏於英國倫敦博物館[2]

現況

相較於高知名度的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魯繡的知名度較低,以至許多山東本土人也對魯繡不甚熟悉。魯繡專家徐秀玲介紹,從五十年代至今,專業從事魯繡的不足20人,現如今,全國只有四五人,而且全都集中在濟南。[3]原濟南刺繡總廠的魯繡研究所於二〇〇六年被迫解散。現僅靠個別名家辦研習班來以計傳承。[4]

參見

注釋及參考文獻


四大名繡
蘇繡 | 湘繡 | 蜀繡 | 粵繡
其它知名刺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