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英華中學
鶴齡英華中學 (Anglo-Chinese College),原名鶴齡英華書院,福州話俗稱英華齋(平話字:Ĭng-huà-că̤),是1881年-1952年間基督教衛理公會(美以美會)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倉前山所辦的一所私立教會中學。
創建
1881年(清光緒七年),在麥利和等人倡議下,美以美會得到信徒張鶴齡(南安人)的辦學捐款1萬美元(條件是學校必須開設英語課),購買了倉山樂群路1號有利銀行行址面積14674平方米的土地,建造了新校舍建築群(鶴齡樓、美志樓、力禮堂和校友鐘樓),建立福州大學[1]。1890年(光緒十六年)改名鶴齡英華書院,同年2月書院正式開學。
鶴齡英華書院是一所8年制中學,最高兩年級相當大學一、二年級。1916年,英華書院改為6年制中學(前2年為預科,後4年為正科)。初中部在樂群路,高中部在望北台。1907年以前,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學校。由於倉山人民收回教育權運動,迫使教會中學作出相應變革。鶴齡英華書院於1927年冬率先進行改組,陳芝美受聘為第一任華人校長,向福建省政府立案,改為中國統一學制即三·三制中學,定名鶴齡英華中學。根據1917年的英華書院校友錄,英華畢業生有4人在國內大學就讀,10人留學美國,50%在學校任教,30%在政府任職,許多人擔任海關和翻譯工作。
立案
1927年辦理立案,改名私立英華中學。陳芝美校長聘請留美博士擔任主要科教員;聘請學問淵博的社會知名人士為國文教員;並六次赴美募集捐款,充實教學設備。
結束
1952年中學調整,英華中學與位於倉前山地區的另外兩所教會中學——私立華南女子高級中學(1908年美以美會創辦)、陶淑女中(1864年英國聖公會創辦)合併成福州第二中學,1954年遷至麥園路桃花山原尋珍女中,1971年改名福建師大附中。
1994年,原英華校友籌辦福州英華外國語學院並開始招生。2001年,更名為福州英華職業學院。
校訓
“ | 爾乃世之光 | ” |
歷任校長
著名校友
- 林森: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1932年—1943年),中國國民黨元老。1881—84年在英華書院就讀。
- 黃乃裳:中國革命家,教育家,南洋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著名僑領,帶領福州族群移民墾殖砂拉越詩巫。
- 謝天保:著名醫生
- 薛芬士:菲律賓華人領袖
- 殷雪村:著名醫生,新加坡華人領袖
- 池步洲:中統特工,少將,以破譯日軍密電而知名,曾破譯日軍準備偷襲珍珠港匯報蔣介石知會美國駐華使節。在他幫助下,美軍成功擊斃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
- 侯德榜:中國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侯氏聯合制鹼法發明者。
- 陳岱孫: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教授、法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商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經濟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 洪業:20世紀著名漢學家,1915年畢業於該校,後赴美留學,曾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任,組織編撰中國經史子集的引得若干。
- 沈元:空氣動力學家
- 王助(1914-1941):閩侯縣亭江人,革命烈士,1939年7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一戰線部部長、省委黨校副校長。
- 陳景潤: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者,陳氏定理的發現者。
- 張鈸:人工智能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 曾融生:地理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盧耀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 高由禧: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 郭孔輝:汽車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
- 王鐵崖:法學家,海牙國際法庭大法官,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 連士升:新加坡記者兼作家。
參考文獻
站外鏈接
- 福州市檔案局:福州教會中學歷史尋蹤
- 《中華基督教會年鑑》 1934-1936年、民國25年出版。台灣:中國教會研究中心、橄欖文化基金會,1983年再版。
- 施美志,福州的英華書院,1886年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