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

委内瑞拉特有的食虫植物

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學名Heliamphora macdonaldae)是委內瑞拉特有的食蟲植物。其與塔特太陽瓶子草H. tatei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近緣關係,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塔特太陽瓶子草的一個變種或變型。其分布範圍尚不確定,可見於委內瑞拉亞馬遜州的瓦查馬卡利山(Cerro Huachamacare)杜伊達山(Cerro Duida),海拔分布範圍大致為1500米至2300米。其種加詞macdonaldae」來源於美國植物學家麥克唐納夫人(Mrs. MacDonald)。尚未發現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的自然雜交種,但其常與塔特太陽瓶子草同域分布。[1]

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瓶子草科 Sarraceniaceae
屬: 太陽瓶子草屬 Heliamphora
種:
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 H. macdonaldae
二名法
Heliamphora macdonaldae
Gleason (1931)
紅色圓點為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的分布地,綠色區域為圭亞那高地
異名
  • Heliamphora tatei var. macdonaldae
    (Gleason) Maguire (1978)
  • Heliamphora tatei f. macdonaldae
    (Gleason) Steyerm. (1984)

形態特徵

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的捕蟲瓶基部為漏斗形;瓶肩收縮使得捕蟲瓶下部略呈葫蘆形;上部細長,略呈漏斗形。其通常長16至25厘米,寬4至6厘米。瓶口內表面附近具長2至4毫米下向毛,瓶肩內表面對應處具長4至6毫米的被毛,其餘部分無毛。瓶蓋為圓錐形。捕蟲瓶內表面通常有紅色或紫色的網紋,也可能為純紅色;外表面通常為黃綠色;瓶蓋則為純紅色。其中,分布於瓦查馬卡利山的種群的捕蟲瓶顏色較其他地區淺,主要為黃綠色,衰老後轉紅。[1]

相關物種

成熟的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標本極少形成外傾的短莖。在這一特徵上,其更接近於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H. neblinae,而與塔特太陽瓶子草差別較大。在捕蟲瓶上,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無塔特太陽瓶子草喇叭形的細長捕蟲籠。且其瓶蓋不拉長。在捕蟲瓶內表面上,內布利納山太陽瓶子草和塔特太陽瓶子草都無毛,且具特徵性的顏色。此外,這三個物種的原生地存在明顯差異。[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McPherson, S. 2007. Pitcher Plants of the Americas. The McDonald & Woodward Publishing Company, Blacksburg, Virginia.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麥克唐納太陽瓶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