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

中文姓氏
姓氏
百家姓》第96位
11:
12:
13:

郡望  江夏郡

黃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6位,中國大陸第七大姓[1][2]。黃姓人口在廣東省最多,佔全國黃姓總人口的約19%。黃姓在廣東香港澳門為第二大姓;在廣西為第一大姓;在福建台灣為第三大姓。在韓國、朝鮮亦有黃姓,羅馬字母轉寫為Huang。

姓氏起源

黃氏的起源如下:

一、出自嬴姓:《後漢書·郡國志》曰:「故黃國,嬴姓。」

  • 伯益之後:伯益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賜封,其後裔有封於黃國。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十四個分支,即:「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而其中的黃氏,約是商末周初時,在現今河南潢川建國,到了周朝,因受封為子爵,故又稱做黃子國。蔡邕在《漢交阯都尉胡夫人黃氏神誥》明言:「黃氏出自伯翳」。

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亡。黃國滅亡後,其國人不忘故國,遂以黃為氏。他們多距原黃國不遠,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縣西)一帶聚居最多,故後人遂以江夏為黃氏的郡望。

二、出自金天氏台駘少皋金天氏的曾孫,因治水有功,顓頊封他到汾川(今山西汾水流域)。其後人曾在春秋時其建立沈、姒、蓐、黃等國,周初,為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這支贏姓黃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帶,是為山西黃氏。

三、古代南方蠻族有黃姓。在廣西南寧一帶。武陵溪人、峒人和壯族等少數民族中,都有黃姓。《新唐書》記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

四、出自近代其它民族。一為避亂時改姓,如滿族之「伊喇氏、西林覺羅氏、鄂吉氏、鄂佳氏、那拉納喇氏」,亦或回族之「蒲氏」。或是如台灣原住民漢化時由當權者、漢人賜姓。

五、他姓改姓黃。上古時候,黃、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為黃姓;還有其他原因改姓黃的:如陸姓巫姓吳姓金姓改黃姓等等。巫改黃:巫、黃,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載:黃氏,即巫雙瑞後裔。

華南黃氏

秦漢時期,黃氏遺民們已散處於江南、閩粵和湘、川、黔交界地帶的廣大地區。這些地區是當時的巴、濮、蠻、越等少數民族生活和棲息之地,因而被視為「南蠻荒服」之地。黃氏遺民南遷江南、嶺南後,因長期與當地的土著蠻越雜居生活,到秦漢以後便有一部分黃國遺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蠻越民族中去了,形成中國南方蠻越土著民族中的黃姓了。

南雄珠璣巷位於梅嶺山下,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稱為「廣東第一巷」珠璣巷的得名始於唐代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後為表彰其孝義特賜珠璣絛環。自梅關開通以來,梅關驛道就成為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的唯一一條大道,也是北上商貿交易和南遷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線,珠璣巷便成了這條驛道上的一個重要墟鎮。前人楊廷桂在《南還日記》中描寫:「途中行旅如蟻,擠擁甚於觀劇。大量來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又經此轉至珠江三角洲及廣西以至海外謀生,其後裔遍布嶺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國。」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廣府民系的發祥地,海外華僑的祖居。廣府黃氏多屬江夏堂,多由江夏郡遷至南雄珠璣巷,再散居珠江三角洲。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搜集的各地南遷後裔143姓族譜記栽,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台及海內外的後裔數千萬人,都承根認脈,均稱珠璣巷為「七百年前的桑梓鄉」。[原創研究?]

分佈狀況

多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湖北等南方省份,計有臨江、淮南、汝南、南陽、零陵、巴西、河陽、新安、金華、邵武、固始、信州、旴江等。[3] 約莫於明、清代之後,遷往東南亞各地。此外,在壯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也有不少黃姓人。

福建黃氏

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明何喬遠閩書》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也。」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晉安郡黃氏為八姓之一,唐太子詹事林披(795年進士)撰寫的《唐桂州刺史封開國公岸行狀》、《刺史公遷居述》載:「其先望出江夏安陸......家狀謂其先光州固始人,晉元帝渡江,隨徙閩侯官。」現福州三坊七巷的「黃巷」即為祖居地,在福建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滿街排」之說。莆田的莆陽黃氏、鞏溪黃氏、軍城黃氏、龍溪黃氏、金墩黃氏及泉州的紫雲黃氏等為其後裔。

唐朝末年,光州固始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率軍入閩,光州固始的黃氏族人黃敦黃膺也隨軍定居於福建,後裔分虎丘黃氏、五經黃氏等。邵武黃峭一族也是光州固始遷徙來的,分21房。

福建黃氏從唐宋時逐漸分布到廣東廣西海南江西台灣等地。

歷史和遷徙

夏朝至春秋時期

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黃夷東夷的一支,商代卜辭中也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左傳》桓公八年(前704年)開始有黃國的記載,公元前648年夏,黃國被楚成王所滅。黃國故城位於今河南省潢川縣城西約6公里的的隆古鄉,1983年在潢川之南的光山縣城旁寶相寺發現黃君孟夫婦合葬墓,出土有「黃君孟自乍行器」和「黃子乍黃夫人孟姬器」之銘的銅器和大量精美的玉器。1988年發掘出黃國貴族黃季佗父墓。因此黃氏從黃夷時期到春秋時期的聚居地在河南省潢川縣光山縣一帶。

戰國至漢末

黃國滅亡後一些族人遷到河南中部(如西漢黃霸淮陽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縣)人,為丞相後徙杜陵(今陝西西安)),一些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還有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

公元前262年,黃國後裔黃歇楚考烈王任命為令尹,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為封邑。十五年改封於江東,在原吳國故墟(今蘇州)建城,以為都邑。《越絕書-吳地傳》曰:「春申君,楚考烈王相也。烈王死,幽王立,封春申君於吳。三年幽王征春申為楚令尹,春申君自使其子為假君治吳。十一年幽王征假君,與春申君並殺之,二君治吳凡十四年。」春申君的一些後裔定居於江蘇。

漢末至唐朝

東漢時期,一些世代公卿的家族逐漸成為名門世家,江夏郡安陸(今湖北安陸北)人黃香黃瓊黃琬祖孫四代,作為名聞天下的孝子、名臣,在黃琬被殺後,江夏黃氏就敗落無聞。唐太宗所編氏族志中,郡望有江夏郡南安郡松陽郡東陽郡濮陽郡

兩宋至明清

經歷晚唐及五代十國的動盪,大量北方士族南渡,及南方商品經濟發展,加速了黃姓人口分散到南方地區。

  • 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江西詩派奠基人,江西洪州分寧人(今江西九江市修水縣)。
  • 黃溍,元代文學家,浙江婺州義烏人(今浙江金華義烏人)。
  • 黃昭,兵部尚書,江西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樂安龔坊)。
  • 黃宗羲,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浙江餘姚縣人(今寧波市餘姚市)。

郡望

  • 江夏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在安陸,今天湖北省安陸市。
  •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豐州鎮),轄今莆田、泉州、漳州、廈門四市地。
  •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濮陽市西)。
  • 東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屬揚州。治金華縣(金華市婺城區)。
  • 松陽郡:隋朝置郡,今浙江省松陽縣。
  • 櫟陽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陝西省臨潼縣東北。
  • 安定郡漢武帝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治所高平,在寧夏固原縣。
  • 房陵郡:漢置房陵縣,屬漢中郡。建安末年置房陵郡,在今天湖北省房縣地區。
  • 漢東郡:古縣名。故城在今天湖北省鍾祥縣西北。
  •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後置上谷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西北部,治所沮陽,在今天河北省懷來縣。
  • 譙郡:東漢建安年間置,相當於今天安徽,河南二省之間地區。

堂號

地名

  • 黃家口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下轄的鎮
  • 黃家潭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荊州市石首市東升鎮下轄的村
  • 黃家營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襄陽市穀城縣石花鎮下轄的村

• 黃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下轄的村

相同的吳粵發音

漢語音韻史上,源於上古全濁匣母的中古次濁云母較中古仍讀全濁的匣母更易脫落是北方方言「黃」(huáng)、「王」(*hüáng > *üáng/yuáng > uáng/wáng)音值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普通話中區分宕攝合口一三等的例外情況[4],在二者均未脫落的吳語、二者均脫落的粵語中二字同音。潮州話例外地出現合口脫落的情形,「王」讀如「刑」[5],同時「黃」字文讀音「hông」極不常用,作爲姓氏直接簡讀為「ng」,從而以另一種方式避免了兩姓同音。

在無法避免兩姓同音的方言中常通過描述字型來區分兩姓。如在上海,黃姓讀作「草頭hhuang」(繁體廿一黃),王姓讀作「三畫hhuang」;在香港,黃姓讀作「大肚wong」或「江夏wong」等等。官話使用者多無法分辨吳語聲母「hh」與零聲母差別,並產生吳語中黃王兩姓均讀「uang」的錯誤印象,甚至體現在一些影視作品之中(如《武林外傳》)。

然而,二姓同音衹是指北部吳語廣府白話的語音,不能代表這些方言的普遍現象。例如,吳語遂昌話將「王」讀做[iɔŋ]、「黃」讀做[ɔŋ]體現了中古音的等呼差異(但二字均合口隱入元音、濁聲母脫落),溫州瑞安話亦如同中古模式通過介音(等呼)來區分二字讀音(如陶山鎮「王」讀做[ɦyo]、「黃」讀做[ɦo]),且王姓存有ü介音,非常存古(但二字韻尾或鼻化一般脫落),又如嶺南方言德勝話「王」讀做[iuɔŋ]、「黃」讀做[uɔŋ](限兩姓,德勝話匣云演變不十分規律)。不過,吳語確實具有匣云母不按介音分化成二母的傾向,且多整體弱化爲次濁音甚至零聲母,極少讀成擦化程度極強的全濁音甚至清擦音,各方言點區分兩姓時常按介音區分並直接對應中古等呼,通過聲母分化區分的點不多。

參考資料

  1. ^ 記者張建松. 研究机构公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 鳳凰網(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1). 
  2. ^ 武潔、楊建春. 张、王、李、赵谁最多——2010年人口普查姓氏结构和分布特点. 中國統計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4年6月, (總390期): 21–22 [2016-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2). 
  3. ^ 陳建魁、黃百鳴. 黄姓简史. 江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圖書. 2014年12月1日. 
  4. ^ 相比之下雖同爲見組但清聲母古三等字「況」(*hüàng > kuàng)在普通話中由於聲母未脫落而與古一等字「曠」同音,並未表現出洪細差異。
  5. ^ 相當於在官話中將王讀作*hiáng>xiáng,不過類似字(如「羊」)以母脫落故官話中音節「xiáng」不含團音字。

延伸閱讀

[]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黃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