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鰓刺尾魚

一种鱼类

黑鰓刺尾魚又稱火紅刺尾鯛,俗名巧克力倒吊黃倒吊,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於1834年由普魯士探險家兼博物學家 Heinrich von Kittlitz 首次正式描述,其模式產地為加羅林群島的Uléa。

黑鰓刺尾魚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刺尾鯛目 Acanthuriformes
科: 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
屬: 刺尾鯛屬 Acanthurus
種:
黑鰓刺尾魚 A. pyroferus
二名法
Acanthurus pyroferus
Kittlitz, 1834
異名
  • Hepatus pyroferus
  • (Kittlitz, 1834) Acanthurus armiger
  • Valenciennes, 1835 Acanthuru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Hepatu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Rhombotide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Acanthurus fuscus
  • Steindachner, 1861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塞席爾安達曼群島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洲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索羅門群島新喀里多尼亞斐濟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0至60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隨著成長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幼魚體色為一致的金黃色,背鰭後方有枚白斑,有時白斑不明顯,尾鰭末端圓形。成魚體色澤為暗褐色,背鰭、臀鰭及腹鰭顏色較深,鰓蓋後方、胸鰭基部附近略帶橙色。尾鰭末端呈方型凹入,末端則為橘黃色。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27至30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4至28枚。體長可達29公分。

生態

本魚棲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上,尤其是珊瑚礁、岩礁及砂地混合區,為典型的獨行性魚類。

尾柄兩側各具一尖棘。幼魚體紫黃色,成魚暗褐色。眶前後具橙斑。體側密列橙色暗波紋。鰓孔上端經鰓蓋後緣至頰部具一黑帶。分布地區:印度洋熱帶水域和太平洋中、西部熱帶水域。雜食性,可餵以藻類,動物性浮游生物餌料以及人工飼料,適合於水溫26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300公升以上的無脊椎水族箱,最大體長可達26公分

此科魚側面輪廓高而扁平,體形橢圓型,尾部兩側豎立着一對尖刺,背鰭臀鰭與身體交接處極長,眼睛長在頭部上方,魚鱗末端有個小突起,顯得皮膚外表粗糙的感覺,在我們現在家庭觀賞養殖來看,該科魚已屬大型魚了,其野生環境下可長至40公分。它們喜歡成群結隊的在珊瑚礁附近游動覓食,喜食礁壁上的藻類食物 。該科魚雌雄兩性在外觀無明顯差別,只是再生預期,雄魚體色會變深,幼魚和成魚體色也沒有太大差別。

經濟利用

為食用性魚類,小魚體色鮮艷,可做觀賞魚,但大魚體色暗淡,適合食用。大型魚以鹽醃燒烤,味道極佳。尾柄上骨質盾板非常銳利,易傷人,處理時需小心。

參考文獻

  1. ^ Choat, J.H.; Abesamis, R.; Clements, K.D.; et al. Acanthurus pyrofe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178022A1523952 [18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2.RLTS.T178022A1523952.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