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年至1385年葡萄牙空位期
1383年至1385年葡萄牙空位期是葡萄牙歷史上的一場內戰,在此期間沒有加冕的葡萄牙國王在位。過渡期開始於國王費迪南一世去世,沒有男性繼承人,結束於約翰一世國王在阿爾朱巴羅塔戰役中獲勝後於1385年加冕。
1383年至1385年葡萄牙空位期 | |||||||
---|---|---|---|---|---|---|---|
讓·德·瓦夫林所繪的阿爾茹巴羅塔戰役 | |||||||
| |||||||
參戰方 | |||||||
葡萄牙王國 支援: 英格蘭王國 |
支援 法蘭西王國 阿拉貢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葡萄牙人將這個時代解釋為他們最早反對卡斯蒂利亞干預的民族抵抗運動,羅伯特·杜蘭德認為它是「民族意識的偉大揭示者」。[1]
資產階級和貴族共同建立了阿維茲王朝,這是葡萄牙勃艮第家族的一個分支,穩坐獨立王位。這與法國(百年戰爭)和英國(玫瑰戰爭)漫長的內戰形成鮮明對比,貴族派系與中央集權的君主制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它在葡萄牙通常被稱為1383-1385危機(Crise de 1383-1385)。
事件背景
1383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一世病危。從他與Leonor Telles de Menezes的婚姻中,只有葡萄牙的比阿特麗斯公主倖存下來。她的婚姻是當時的主要政治問題,因為它將決定王國的未來。[2]
幾個政治派別為可能的丈夫遊說,其中包括英國和法國的王子。最後,國王接受了他妻子的首選卡斯蒂利亞國王約翰一世。斐迪南在他的統治期間對卡斯蒂利亞發動了三場戰爭,這場於1383年5月舉行的婚禮旨在通過兩個王室的聯合來結束敵對行動,但這並不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解決方案。王朝聯盟意味着葡萄牙將失去對卡斯蒂利亞的獨立。許多貴族強烈反對這種可能性,但並沒有團結在一個共同的王位覬覦者之下。有兩位候選人,都是費迪南德的私生子同父異母兄弟:[2]
1383年10月22日,斐迪南國王去世。根據婚約,萊昂諾爾王后以女兒比阿特麗斯和女婿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的名義攝政。由於外交反對不再可能,獨立黨採取了更激烈的措施,從而引發了1383-1385年的危機。
1383年
攝政王的樞密院錯誤地排除了里斯本商人的任何代表。另一方面,里斯本、貝哈、波爾圖、埃武拉、埃斯特雷莫斯、波塔萊格雷和王國其他一些城市的民眾紛紛支持阿維斯大師約翰(若昂),將他視為國家候選人(也是首選國家候選人)。1383年12月,阿維茲的約翰派採取了第一步。歐倫伯爵若昂·費爾南德斯·安德羅,名叫孔德·安德羅,是太后最討厭的情人,被阿維茲若昂領導的一群陰謀者謀殺。在這一行動之後,約翰,被裡斯本人民譽為「王國的校長和捍衛者」,也得到了該市大商人的支持, [3]現在是反對卡斯蒂利亞約翰一世自命不凡的領袖,他試圖被承認為君主iure uxoris ,反對薩爾瓦特拉條約。 [2]
1384年
1384年4月6日,武裝抵抗組織在阿托萊羅斯戰役中遇到了卡斯蒂利亞軍隊。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將軍贏得了阿維茲黨的戰鬥,但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隨後於5月撤退到里斯本並包圍了首都,其輔助艦隊封鎖了該市在塔霍河的港口,嚴重削弱了獨立事業。[2]沒有首都及其財富和商業,就無法將國家從卡斯蒂利亞國王手中解放出來。在他這一邊,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需要里斯本,不僅出於經濟原因,而且出於政治原因——他和比阿特麗斯都沒有被加冕為葡萄牙的君主,而且在首都沒有加冕禮的情況下,他只是一個指定的國王。
與此同時,阿維茲的約翰將抵抗軍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將軍繼續攻擊忠於卡斯蒂利亞人的城市並騷擾入侵的軍隊。阿維茲的約翰現在專注於外交攻勢。國際政治在決定葡萄牙事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384年,百年戰爭達到頂峰,英法聯軍爭奪法蘭西王位。衝突蔓延到法國邊界之外,並影響了例如最近才從羅馬搬到阿維尼翁的教皇時期的西方分裂。卡斯蒂利亞是法國的傳統盟友,因此,在英國尋求幫助是阿維茲的約翰的自然選擇。5月,由於里斯本被圍困,一個大使館被派往英國理查二世為葡萄牙獨立辯護。1384年,理查 17 歲,他的叔叔岡特的約翰(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和英格蘭攝政王)掌權。儘管最初不願讓步,岡特的約翰最終還是同意徵兵增援葡萄牙軍隊。[2]
里斯本正與饑荒作鬥爭,並擔心被卡斯蒂利亞圍攻戰敗。由於土地和河流的阻隔,這座城市沒有希望得到阿維茲軍隊的救助,因為阿維茲軍隊規模太小,無法冒險干預,並被占領以制服其他城市。葡萄牙艦隊試圖解除卡斯蒂利亞的封鎖。7月18日,由船長 Rui Pereira 率領的一組船隻成功打破封鎖,向里斯本運送珍貴的食物。成本很高,因為四艘船中有三艘被扣押,而魯伊·佩雷拉本人也在海戰中喪生。儘管取得了這個小小的成功,圍攻仍在繼續。塔霍河南岸的阿爾馬達市向卡斯蒂利亞投降。但是圍攻不僅對里斯本的居民來說很艱難:由於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的騷擾和黑死病,卡斯蒂利亞的軍隊還面臨着糧食供應短缺的問題。正是在他的隊伍中爆發了一場流行病,迫使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於9月3日解除圍困並撤退到卡斯蒂利亞。幾周後,卡斯蒂利亞艦隊也放棄了塔霍河,里斯本避免了征服。
1385年
在1384年末和1385年初的幾個月里,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和阿維茲的約翰發動了戰爭,但他們未能制服當時支持卡斯蒂利亞事業的大多數葡萄牙城市。英國軍隊(一支盎格魯-加斯康特遣隊)響應求救號召,於復活節登陸葡萄牙。他們不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大約有 600 人(其中大約100人將在 Ajubarrota),但他們主要是百年戰爭的退伍軍人,因此在成功的英國軍事戰術方面受過良好的教育。其中有少數長弓手已經在騎兵衝鋒中展現了自己的價值。
與此同時,阿維茲的約翰在王國議會科爾特斯的科英布拉組織了一次會議。在那裡,4月6日,他被宣布為葡萄牙第十任國王,這顯然是對卡斯蒂利亞人自命不凡的蔑視。葡萄牙的約翰一世任命了葡萄牙的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前往鎮壓仍在北部倖存的抵抗力量。[2]
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很不高興。他的第一步是派出討伐遠征軍,但部隊在5月的特蘭科索戰役中慘敗。從一月份開始,他開始準備他的軍隊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國王親自率領一支龐大的卡斯蒂利亞軍隊於6月的第二周通過中北部入侵葡萄牙,從塞洛里科·達貝拉 ( Celorico da Beira ) 到科英布拉和萊里亞(Leiria)。一支由法國重騎兵組成的盟軍分遣隊與他們同行。人數的力量站在他們一邊——卡斯蒂利亞方面約有32,000人,而葡萄牙方面則有6,500人。他們立即前往該國的主要城市裡斯本和聖塔倫地區。
與此同時,葡萄牙約翰一世和努諾·阿爾瓦雷斯·佩雷拉的軍隊在托馬爾市匯合。經過一番辯論,做出了決定:不能讓卡斯蒂利亞人再次圍攻里斯本,因為這座城市無疑會淪陷,因此葡萄牙人將在萊里亞附近的阿爾朱巴羅塔村附近攔截敵人。8月14日,卡斯蒂利亞軍隊因人數眾多而行動遲緩,終於遇到了葡萄牙和英國軍隊。隨後的戰鬥,阿爾朱巴羅塔戰役,以克雷西戰役和普瓦捷戰役的風格進行。這些戰術允許減少的步兵軍隊在側翼使用長弓手和在前線使用防禦結構(如鐵蒺藜)來擊敗騎兵。卡斯蒂利亞軍隊不僅被擊敗,而且被殲滅。他們的損失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被阻止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再次嘗試入侵。
結果
憑藉這場勝利,阿維茲的約翰被公認為葡萄牙無可爭議的國王約翰一世,結束了1383-1385年危機的過渡期和無政府狀態。直到1411年,葡萄牙人在巴爾韋德戰役中再次取得勝利,並簽署了《埃隆條約》,才得到卡斯蒂利亞的承認。1386年,英葡同盟隨着溫莎條約和約翰一世與岡特約翰的女兒蘭開斯特的菲利帕結婚而得以續約。1387年,利用重新結盟的機會,約翰一世率領一支由9,000人組成的葡萄牙軍隊,由登陸加利西亞的1,500人英國特遣隊增援,入侵卡斯蒂利亞,讓岡特的約翰登上卡斯蒂利亞王位他與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斯公主結婚。[4]卡斯蒂利亞軍隊拒絕提供戰鬥,兩個月後沒有奪取重要城鎮,盟軍受到疾病和物資短缺的打擊,遭遇了壓倒性的失敗。[4]
該條約在今天仍然有效,確立了兩國之間的相互支持條約:事實上,葡萄牙將在1640年再次利用它來對付鄰國,將西班牙哈布斯堡國王驅逐出境,並在半島戰爭期間再次使用它。英國(繼英格蘭之後)也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允許盟軍在亞速爾群島建立基地)和1982年馬島戰爭期間使用英葡聯盟。
時間線
- 1383年
- 4月2日——葡萄牙公主貝阿特麗斯(葡萄牙國王費迪南一世的獨生子)根據薩爾瓦特拉德馬格斯條約與卡斯蒂利亞國王約翰一世訂婚
- 10月22日——斐迪南國王去世:太后萊昂諾爾以比阿特麗斯和約翰一世的名義攝政
- 抵抗開始,由阿維茲大師約翰領導:占領幾座城堡
- 1384年
- 一月——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入侵葡萄牙
- 四月 – Aviz 黨贏得了Atoleiros 戰役,但不是決定性的
- 五月——里斯本被卡斯蒂利亞人圍攻;大使館被派往英國
- 七月——葡萄牙艦隊突破圍困
- 9月3日——約翰一世和他的軍隊撤退到卡斯蒂利亞
- 冬季——阿維茲的阿爾瓦雷斯·佩雷拉和若昂征服親卡斯蒂利亞的城市
- 1385年
- 復活節——英國聯軍抵達
- 4月6日——阿維茲的約翰被尊稱為約翰一世國王
- 六月——在特蘭科索的一次懲罰性遠征失敗後,卡斯蒂利亞的約翰一世再次大舉入侵葡萄牙
- 8月14日——阿爾朱巴羅塔戰役:葡萄牙取得決定性勝利
- 10月14日——巴爾韋德戰役:葡萄牙勝利
參見
- 阿托萊羅斯之戰
- 阿爾朱巴羅塔戰役
- 巴爾韋德之戰
筆記
- ^ Robert Durand, in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 (Routledge, 2000), s.v. "Portugal", p 1173; see also Armíndo de Sousa, "Portugal" in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2004, vol. II p. 629.
- ^ 2.0 2.1 2.2 2.3 2.4 2.5 Oliveira Marques, A. H., História de Portugal
- ^ "The urban masses, linked in a movement of social revolt not peculiar to Portugal alone, were skillfully manipulated by the burgesses, intellectual elite and discontented nobility in support of what amounted to a palace revolution to regain lost honour and avenge insult... The coup, masterminded by the nobility, was soon transformed into a popular and nationwide revolution," observes Armíndo de Sousa (2004:629).
- ^ 4.0 4.1 Goodman, Anthony. John of Gaunt: The Exercise of Princely Power in Fourteenth-Century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2: 123. ISBN 978-0-312-08358-8.
參考
- Gouveia Monteiro, João, Aljubarrota – 一個 Batalha Real (葡萄牙語)
- De Oliveira Marques, AH, História de Portugal (葡萄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