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國/特色條目/存檔

中國主題特色條目存檔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1

 
泰山封山刻石

漢字,是中國人發明的意音文字書寫系統。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採用的意音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漢字也被日文與朝鮮文,以及古代越南文東亞多國語言使用。

由於表意文字特性,讓漢字可以跨語言使用,曾長期成為東亞地區交流唯一文字。今可略分為正體中文(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系統。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華人社區。另外,日本韓國皆有其公布之官訂漢字表。

根據傳説,伏羲、倉頡都當是對漢字發展具有重要貢獻的人物,相傳伏羲做八卦,倉頡造文字。倉頡造字,傳説黃帝時代,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從歷史角度來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而漢朝淮南子一書也描述倉頡的貢獻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發明有如天上降下五穀廣披大眾,使得資訊透過文字能傳載給任何人。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2

 
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公元前五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3 科舉 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廢除,持續了整整1300年。科舉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現代社會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遊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4

 
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時合影

辛亥革命 是指一場發生在宣統三年(1911年),旨在推翻女真人建立的清朝,恢復「正統中華文明」,建立共和政體的革命。辛亥革命成功顛覆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中,1911年為辛亥年,故稱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一段時間的歷史。辛亥革命另一種廣義的用法,指自清末開始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滿清統治結束為止。

辛亥革命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革命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制的復辟,但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5

 
第二代南越國君主趙眜的陵墓出土的絲褸玉衣

南越國 又稱為南越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或前趙朝。它是前203年[1]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內)[2],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份地區,福建湖南貴州雲南的一小部份地區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象郡後建立。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名義上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臣」。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爭,被漢武帝於前111年所滅。南越國共存在93年,歷經五代君主。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制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生產技術,使嶺南地區落來的政治、經濟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6

 
宋朝科舉考試圖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南宋,合稱兩宋。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朝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先於1127年使二宗受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古。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7

清代凌遲行刑照片
清代凌遲行刑照片

凌遲磔刑,俗稱「千刀萬剮」,「碎屍萬段」,屬於中國古代實施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講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傷不正確,則說明劊子手行刑失敗,劊子手也可能會受罰。凌遲起源至春秋時期的「」。至五代開始出現凌遲,至明清時達至頂峰,用刑廣范。明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施以此刑,據說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罰主要針對叛國者,明成祖朱棣也將許多幫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處凌遲之刑。清朝末年,有至少三次凌遲的行刑過程被駐北京的西方士兵用相機拍了下來,相片傳到西方。由於凌遲過於殘酷,歷代以來均有不少人主張廢除。包括南宋時的詩人陸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間的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等人。最終,在1905年,凌遲和其他極刑一起廢除,唯1907年仍有執行記錄。著名受刑人有袁崇煥耿精忠石達開徐錫麟等。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8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8

==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9 Portal:中國/特色條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