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何若愚

由Wajing在話題學術觀點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5 年前

新建《流注指微賦》條目

下列原文暫從何若愚條目中移出,擬新建《流注指微賦》條目。

學術觀點

按時刺灸,倡用子午流注針法

按時刺灸的學術思想源於《內經》,如《靈樞·衛氣》「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靈樞·逆順》:"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何若愚繼承《內經》、《難經》思想,以六十甲子變化與「五門十變」的理論為基礎,倡用子午流注針法。他在《流注指微賦》中提到「若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況乎甲膽乙肝,丁心壬水」,以及「養子時刻,注穴必須依」等都是指子午流注的理論而言,這對後世根據逐日干支取穴者,有較大影響。

補生瀉成,分經絡而定針刺深淺

根據《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明知逆順,正行無問」和「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的針刺原則,和《難經·七十二難》中「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的闡發,何若愚按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五行屬性,配合《河圖》「生成數」——補時用生數(1、2、3、4、5),瀉時用成數(6、7、8、9、10),生成數均指針刺深度;陽絡用受克數,陰絡用克數——推演成一種補生瀉成經絡迎隨深淺補瀉法。

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賦》中指出:「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閻明廣注稱:「本論云:夫欲用迎隨之法者,要知經絡逆順,深淺之分」,「迎隨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為太過,能傷諸經;淺為不及,安去諸邪」;並具體指出了其運用方法:「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太陽之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

接氣通經,隨經脈長度而定針刺久暫

《靈樞·五十營》提出呼吸與氣行的關係:「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靈樞·脈度》中也有十二經脈長度的相關記載。據此,何若愚創造了一種「接氣通經」法。

《流注指微賦》提出:「接氣通經,短長依法.」閻明廣注稱:「 本論雲:夫欲取偏枯久患榮衛諸疾,多是愈而復作者,由氣不接而經不流,雖有暫時之快,客氣勝真,病當未愈也。當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經脈長短,各有數定之法。」並提出具體方法如下:

「手三陽(5尺)接而九呼,過經四寸;手三陰(3.5尺)接而七呼,過經七寸;足之三陽(8尺)接而一十四呼,過經四寸;足之三陰(6.5尺)接而一十二呼,過經七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數。」

刺分四時,男女老幼脈氣有別

《內經》中提出了刺分四時的理論,如《靈樞·本輸》:「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藏之所宜」和《靈樞·四時氣》:「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等;《難經·七十四難》也提出了四時刺五腧的選穴依據:「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據此,何若愚指出此法必須「觀虛實與肥瘦,辨四時之淺深」,認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且「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這是因為春季木旺故瀉井(木)穴,夏天火旺故瀉榮(水)穴,季夏土旺故瀉俞(土)穴,秋時金旺故瀉經(金)穴,冬令水旺而瀉合(水)穴。上述理論是符合《內經》中刺粉四時、五行原則的。

由此引申,何若愚還創立了「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的學說,主張「男女老幼脈氣可與四時之其相應合」,針刺也應區別對待。他在《流注指微賦》中指出:「夫男女老幼,氣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異春氣生而脈氣緩;夏暑熱而脈行速,秋氣燥而脈行急,冬氣寒而脈凝澀。小兒之脈應春,壯年之脈應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後如冬。」由於脈氣有遲數,所以針刺時「應春冬者,宜留針待氣至,應秋夏者,呼吸畢數,便宜去針」。這種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影響。

轉針迎隨,分別男女左右

金代以後流行的一種捻轉補瀉是「左轉為補,右轉為瀉」,意為「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故是補,「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故是瀉,此為捻轉補瀉的常法。

何若愚根據此法相逆為迎為瀉,相順為隨為補的原則,將轉針左右的逆順關係也解釋為迎隨補瀉,並將其與男女之陰陽關係相配合。他在《流注指微賦》中指出「男子左瀉右補(為「左補右瀉」之誤),女子右瀉左補(為「右補左瀉」之誤)。轉針迎隨,補瀉之道,明於此矣」。

這種關係,明楊繼洲解釋說:「男子生於寅——寅,陽也,以陽為主,故左轉順陽(男陽與左陽相順)謂之補,右轉逆陽(男陽與右陰相逆)謂之瀉;女子生於申——申,陰也,以陰為主,故右轉順陰(女陰與右陰相順)謂之補,左轉逆陰謂之瀉(女陰與左陽相逆)。」

此說後為《金針賦》所引載,對明清醫家亦有影響。—Wajing (留言) 2009年4月1日 (三) 13:58 (UTC)回覆

返回 "何若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