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傣那文

由瑞丽江的河水在話題中國傣族支系及語言文字異名諸家說上作出的最新留言:3 年前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雲南專題 (獲評初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雲南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雲南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中國傣族支系及語言文字異名諸家說

只討論中國境內有分布的九大傣族支系。

支系 名稱 語言 文字
異名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 異名 維基百科
1 德宏傣族 傣訥[1]、傣那[2][1][3][4]、傣納[5]、傣勒[1][6][7][8][4][9]、傣㐻[10][11]漢傣[1]旱傣[7][4]、傣泐[12] 傣那 德宏傣語 德宏傣文[13](德傣文[1])、傣訥文[1]、傣哪文[13][14]、傣那文[7][15][12] 傣那文
2 版納傣族 傣泐[2][1][3][16][17]、傣仂[4][11]、傣版納[12]水傣[1] 傣仂 傣仂語 西雙版納傣文[13](西傣文[1])、傣泐文[1][16][12]、傣仂文[13][10][11][18][15]、老傣泐文[19]、新傣泐文[19] 西雙版納傣文老傣文傣仂文
3 新平傣族 傣亞[1]、傣雅[1][20][21](花腰傣[1] 紅金傣語 新平傣文[1]、傣亞文[1]
4 金平傣族 傣端[22]、傣皓[1]、白傣[22][1][23][18]水傣[1][23] 白泰 傣端語 傣皓文[1]、傣端文[22][13][24][15][12]、金平傣文[22][1][13][15][14][12] 傣端文
5 元江流域傣族 傣格[1]、傣德[20]、傣漲[20]、傣卡[20][25]漢傣[14])、傣灑[25]、傣啦[1](傣拉[14])、傣仲[1][20][14]、傣沙[1](沙傣、傣賽[14])、傣尤[1](傣友[14])、水傣[1]
6 紅傣 傣亮[1][12]、紅傣[1] 紅泰 傣赬語
7 黑傣 傣朗姆[1]、傣郎[20]、傣羅[23][14]、黑傣[1][23][18]旱傣[1][23] 黑泰 傣黕語 傣黕文
8 傣綳 傣繃[1][4][24]、傣崩[26]水傣[1] 傣繃文[1][13][27][10][11][15][12]、傣蓬文[14]、撣文[12] 傣繃文
9 傣艮 傣艮[1]、泰艮[1]、傣恆[26]水傣[1] en:Khün language 傣艮文[1]、傣痕文[13]

德宏傣族(傣那)分為傣勒和傣德,對應漢傣與水傣[6][7][8][4][9],但常把傣勒作為傣那的正溯。瑞麗世居傣族又稱傣卯[6],梁河世居傣族又稱傣底[8],耿馬與佤族雜居的傣族又稱傣來[27]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
我補充了一些語言文字研究的參考書籍。
印度阿薩姆邦傣族有阿函[18]、阿含[15](阿含人[28])、阿洪[15][12](阿洪人[15])、阿洪傣[15][12](即傣阿洪:tai²ahom¹)、阿洪姆[12]等稱呼-- 韋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9:56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高立士. 傣族支系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1998, (6): 22-27. 
  2. ^ 2.0 2.1 梁敏 張均如. 壯侗語族概論.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05: 8. ISBN 7-5004-1681-4. 
  3. ^ 3.0 3.1 江應樑. 傣族史.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3: 515. ISBN 11140·24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4. ^ 4.0 4.1 4.2 4.3 4.4 4.5 鄭光鼎,李應權 主編; 雲南省盈江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盈江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7: 551. ISBN 7-5367-1492-0. 
  5. ^ 莫如德 主編;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5. ISBN 7-222-02625-8. 
  6. ^ 6.0 6.1 6.2 陳江 主編; 雲南省瑞麗市志編纂委員會 編. 瑞丽市志. 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6: 671. ISBN 7-80543-518-9. 
  7. ^ 7.0 7.1 7.2 7.3 何萍 主編; 雲南省潞西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潞西县志.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93: 420. ISBN 7-54150-685-0. 
  8. ^ 8.0 8.1 8.2 楊達偉 主編; 雲南省梁河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梁河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3: 725. ISBN 7-222-01147-1. 
  9. ^ 9.0 9.1 段月華,姜德發 主編; 雲南省隴川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陇川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5: 814. ISBN 7-5367-3082-9. 
  10. ^ 10.0 10.1 10.2 喻翠容. 傣語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0.08: 3;101. ISBN 9049·11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1. ^ 11.0 11.1 11.2 11.3 王均 等 編著. 壯侗語族語言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7.07: 211;309. ISBN 9049·37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范宏貴. 同根生民族——壯傣各族淵源與文化. 廣州: 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2014.12: 182;202;212. ISBN 978-7-5-5100-9055-4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張公瑾. 傣文渊源及其近亲文字.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 第三輯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ISBN 7-80504-268-3.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周耀文; 羅美珍. 傣语方言研究 语音 词汇 文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2. ISBN 7-105-04625-2.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楊光遠 著. 十三世紀傣泰語言的語音系統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02. ISBN 978-7-105-06288-1. 
  16. ^ 16.0 16.1 鄭純 總編;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 下册. 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0: 497. ISBN 7-5011-5422-8. 
  17. ^ 何昆 主編; 景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景洪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 124. ISBN 7-222-02989-3. 
  18. ^ 18.0 18.1 18.2 18.3 李方桂 著; 邢公畹 主編; 丁邦新 譯. 李方桂全集8——比較臺語手冊.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11: 20;21;24-25. ISBN 978-7-302-24061-7. 
  19. ^ 19.0 19.1 蔡鵬順 主編; 雲南省勐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勐海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10. ISBN 7-222-02239-2.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宋自華 主編; 雲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94. ISBN 7-101-01174-8. 
  21. ^ 李樹人 主編;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新平县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3: 113. ISBN 7-108-00657-X. 
  22. ^ 22.0 22.1 22.2 22.3 陳森 張秋生. 民族學報(第一期). 雲南: 民族出版社. 1981: 218. ISBN 雲南省期刊登記證岀字第096號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馮子望 主編; 雲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志.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 118. ISBN 7-108-00766-5. 
  24. ^ 24.0 24.1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 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2: 84. ISBN 7-80057-082-7. 
  25. ^ 25.0 25.1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民族事務委員會 編.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2: 92. ISBN 7-5367-0637-5. 
  26. ^ 26.0 26.1 李青 主編; 雲南省勐臘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勐腊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 94. ISBN 7-222-00946-9. 
  27. ^ 27.0 27.1 楊鑄 主編;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誌編纂委員會 編.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5: 786. ISBN 7-5367-1033-X. 
  28. ^ 廣州外國語學院 編. 泰漢詞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0.02. ISBN 978-7-100-00879-2. 

--| 2021年2月14日 (日) 18:01 (UTC)回覆


河水的提議

與傣族有關的維基百科條目命名非常混亂,希望能統一同一支系下語言、文字的條目名稱。

  1. 德宏傣族:支系條目名傣那,語言名傣那語,文字名傣那文
  2. 西雙版納傣族:支系條目名傣泐,語言名傣泐語,文字名新傣泐文老傣泐文
  3. 新平傣族:支系名傣雅,語言名傣雅語,文字名傣雅文。英文維基百科將傣雅語(en:Tai Ya language)、紅金傣語拆為兩篇,中文維基也可以考慮拆為傣雅語、紅金傣語兩篇來寫。
  4. 金平傣族:支系名白傣,語言名白傣語,文字名白傣文
  5. 元江流域傣族:支系太雜,沒有統一稱呼,高立士以最具代表的傣格總稱之,可從此說,亦或就叫元江流域傣族。孟尊賢《傣漢詞典》以「傣仲」作為元江一帶傣族的統稱,亦可從此說。
  6. 紅傣:支系名紅傣,語言名紅傣語
  7. 黑傣:支系名黑傣,語言名黑傣語,文字名黑傣文
  8. 傣繃:支系名傣繃,文字名傣繃文
  9. 傣艮:支系名傣艮,語言名傣艮語

--| 2021年2月14日 (日) 18:19 (UTC)回覆

@柳漫滕謄昨天已通知兩位關注傣族文化語言的編輯,若無意見近期內我就將條目按上述方法改了。另外需要說明「傣赬語」、「傣黕語」是原創名稱,不應使用。--| 2021年2月15日 (一) 13:57 (UTC)回覆

滕謄的提議

建議均使用當地傣族自稱作爲傣語傣文條目的統一名稱。

  1. 德宏傣族:支系條目名「傣那」,語言名「傣那語」,文字名「傣那文」。
  2. 西雙版納傣族:支系條目名「傣仂」,語言名「傣仂語」,文字名「老傣仂文」、「新傣仂文」。
  3. 新平傣族:支系名「傣雅」,語言名「傣雅語」,文字名「傣雅文」。「傣雅」一詞「雅」來自地名音譯,當地傣族以「傣雅」自稱。新平傣族沒有傳統的文字,民國時期曾經使用了漢語注音符號表記,但不成系統,後有陳相木繼續使用注音符號來設計新方案,但實際並無推廣,目前當地傾向於使用德宏州的傣那文表記。此支系語言與元江地區的傣語爲同種方言,建議統一使用「傣雅」一稱。
  4. 金平傣族:支系名「傣端」,語言名「傣端語」,文字名「傣端文」。「傣端(白傣)」爲金平傣族自稱,與越南的「傣黕(黒傣)」相對應。
  5. 紅傣:支系名「傣赬」,語言名「傣赬語」。
  6. 黑傣:支系名「傣黕」,語言名「傣黕語」,文字名「傣黕文」。
  7. 傣繃:支系名「傣綳」,文字名「傣綳文」。
  8. 傣艮:支系名「傣艮」,語言名「傣艮語」。
  9. 傣阿洪:支系名稱「傣阿洪」,語言名「傣阿洪語」,文字名「傣阿洪文」。
  • 關於「傣那」和「傣德」,其實是上下傣的關係,「傣那」(ᥖᥭᥰᥘᥫᥴ:tai⁵⁵lə³⁵)是上傣,即(怒江)上游傣,是使用傣那文的傣族人的自稱音譯;「傣德」(ᥖᥭᥰᥖᥬᥲ:tai⁵⁵taɯ³¹)是下傣,即(怒江)下游傣,是使用傣綳文的傣族人自稱音譯。
  • 「傣赬」「傣黕」其實是使用了壯語方塊壯字裏的顏色字,壯語紅、黑字語音也與傣語相一致。如不合適,紅傣可沿用「傣丹」,黑傣沿用「傣擔」等自稱音譯。
@滕謄西雙版納的傣泐建議用三點水的泐字,泐字更為常見,版納傣文史書諸如《泐史》也是用三點水。傣雅我沒有意見,可以把傣雅語和紅金傣語合併。至於使用當地傣族自稱,原則上我是贊同的,但是我沒有找到明確稱呼「傣丹」的漢文文獻,勞請提供。至於阿洪姆人我暫時不考慮,阿洪姆人在中國境內也沒有分布,如果要使用「傣阿洪」這個詞,也請提供明確稱呼其為「傣阿洪」的漢文文獻。--| 2021年2月15日 (一) 15:46 (UTC)回覆
傣德的問題你是對的,確實是傣繃的異名,我看到孟尊賢《傣漢詞典》裡有說到,那考慮直接把傣德、傣繃都重定向到撣族如何?傣勒重定向到傣那。不過傣繃文和撣文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不用撣文作條目名?--| 2021年2月15日 (一) 16:45 (UTC)回覆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我的想法主要還是選字儘量貼近發音:
一、「傣仂」一稱在《傣語簡志》裏面提及,同時還提到「傣㐻」一稱(也就是傣那),使用單人旁指稱民系是以前學者的一貫做法,像壯族舊稱「獠人」也改成了「僚人」,都是一種體現民族平等的稱呼。「傣那」一稱其實也是屬於音變的音譯,原來有「傣訥」一稱,用「訥」音譯是因爲漢語裏讀[nǝ],因德宏官話泥來相混(也就是nl不分),所以就有「傣訥」、「傣那」、「傣納」、「傣勒」、「傣哪」等等稱呼,實際上這些稱呼無區別,頂多是聲母變化。在泰語裏,「เหนือ」是北也是上,「ใต้」是南也是下。這種上指北、下指南應該是原始侗台語都有的指稱習慣,至今南部壯語裏也有「nw(上)」指北,「dawj(下)」指南。綜合其他壯傣語的發音,正溯應爲「nǝ」,也就是用n聲母的字更加合適。所以我建議使用「傣那」一譯。當然,如果與「傣仂」相稱,用「傣㐻」更好。
二、「傣阿洪」這個稱呼在范宏貴《同根生民族——壯傣各族淵源與文化》196-197頁有介紹,裏面還提到「阿含」這一譯稱,我認爲這個稱呼比較接近ahom的語音,「含」字中古漢語裏唸作*[hom],與傣阿洪自稱語音最爲接近,都是鼻音韻尾,當今部分漢語方言仍有此音。另,「阿洪姆」一譯,「姆」字本質上也是對m尾的音譯。如無不妥,我建議使用「阿含」之音譯。
三、「傣綳文」和「撣文」本質上沒有區別,就是一種文字。德宏地區的傣族和緬甸撣邦的撣族屬於同一支傣支系,「撣」一稱屬於緬甸人對撣邦傣人的稱呼,也有稱之爲「暹(siam)」,所以「撣」應該是「暹羅」之「暹」的音譯變化,但無論「撣」、「暹」都屬於他稱。長體「傣那文」早於圓體「傣綳文」進行改革,德宏地區在撣邦對傣綳文進行改革之前都沿用舊傣綳文,1984年撣邦吸取傣那文的改革經驗,對傣綳文進行了改革,受撣邦推廣影響,目前德宏地區使用傣綳文的羣衆也普遍使用了這一改革方案。撣邦傣族人也自稱「တႆး (IPA:tai55)」,漢語譯爲「岱」,英語譯爲「Tay」,不過「岱」和「傣」都是對tai的音譯,可以統一譯作「傣」。「傣綳文」沿用「傣綳」舊稱我覺得沒有問題。-- 韋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5:25 (UTC)回覆


User:瑞麗江的河水/沙盒/2#民族模板我做了一個中國傣族的導航模板,也請幫助審閱補充。--| 2021年2月15日 (一) 18:57 (UTC)回覆

@瑞丽江的河水柳漫再補充一些觀點:

  • 梁敏、張均如先生《侗台語概論》中提到:「傣族自稱tai²,各支系還有tai²nə¹(或lə¹、na¹)「傣那」,tai²taɯ³「傣德」,tai²lɯ⁴「傣泐」,tai²la²「傣拉」,tai²tsuŋ²「傣仲」,tai²jun²「傣爰」等自稱」。儘管書中未指明地區,但根據現有的語料發音,很明顯可知道「傣那」、「傣德」是講德宏傣語方言傣族的自稱,「傣泐」、「傣爰」是講西雙版納傣語方言傣族的自稱。也可看岀「傣那」有nə¹、lə¹、na¹三種自由變讀。
  • 根據方言、文字屬性來分的話,西雙版納的「傣仂(傣泐)」、「傣痕」其實和緬甸撣邦的「傣痕」以及泰國北部的「傣允」是一個支系,這羣傣人講同一方言、使用同一種文字,因自稱(與地名相關)不同而歸爲不同支系,我認爲有失偏頗。建議「傣仂」、「傣艮」、「傣允」等均統一合爲「傣仂」一支。
  • 在周耀文先生《傣語方言研究》中第10頁提到「德宏方言使用人口最多……。同我國德宏州毗連的緬甸撣邦北部自稱「傣綳」的「撣族」(他稱)也使用此方言。」,也可推斷緬甸撣族自稱爲「傣綳」。按書中描述,撣邦撣語與德宏傣語方言實際上也是同種方言,理應與德宏的傣那爲同一支系,可與「傣那」合併,而「傣德」、「傣綳」等作爲支系別名,文字分爲兩種,分別爲「傣那文」、「傣綳文」。不過傣那方言與傣德方言有一定區別,也可考慮將兩者分開,分爲「傣那」、「傣德」(「傣綳」則作爲傣德的異名),文字沿用「傣綳文」稱呼。-- 韋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9:56 (UTC)回覆
跨境傣族只要是同一民系,就不該分兩個詞條。比如把撣文定向到傣綳文是應該的。既然有文獻把阿洪姆語寫作傣阿含語,那麼也可以後者爲主條目,把前者重新定向到後者。--柳漫留言2021年2月16日 (二) 10:38 (UTC)回覆
@柳漫滕謄可以採用「傣仂」,但是「傣㐻」太少見,還是用「傣那」吧。至於「傣阿洪」的用法,有文獻提出也可以使用,我沒有意見。用傣繃文作條目名,原則上我也沒有意見,但是應該在首段說明和撣文的關係。關於傣仂和傣艮我比較主張拆開來寫,可以在條目里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這並不是說條目編者主張他們是兩個支系(實際上也確實有這樣的分法),就像傣族撣族泰族佬族也拆成了四篇條目,概念也很清晰,傣族就是中國境內的傣撣民族,撣族就是緬甸境內的傣撣民族……這並不是否認他們都是傣民族,反而對寫條目來說更容易編寫。舉個簡單例子,中文維基現有的一篇民族優良條目,苞米君的中國哈薩克族,就是只介紹中國境內哈薩克族,如果讓他寫整個哈薩克族想必也是力不從心。只從中文維基條目編輯的角度來說,相較於找景棟或者清邁的資料,搜集西雙版納的資料難度就要小很多,單寫西雙版納傣仂,在人口數據、社會情況、歷史等方面的編寫都比三者合在一起容易得多。關於傣那的條目,我建議和傣仂同樣處理,就是中國境內的撣族(大傣),將傣德、傣繃併入編寫,撣族條目就寫緬甸境內的撣族,在傣那的條目開頭強調傣那內部的差異,並闡釋傣德、傣繃的概念。--| 2021年2月16日 (二) 18:26 (UTC)回覆
根據以上討論,我再次修改了傣族模板:

--| 2021年2月16日 (二) 18:33 (UTC)回覆

境外傣族保留單獨條目,我也沒問題。模板的「分佈」是不是可以放在「支系」之前?並再加一欄「人口」,或與「分佈」合作「人口及分佈」一欄。-- 韋波DaegBo 2021年2月17日 (三) 13:55 (UTC)回覆
@滕謄已將分布放到支系前,但是人口好像沒有單獨寫條目的必要吧,也不是很好寫成一篇條目,內容只是簡單的數據羅列,合併到傣族或者各支系的條目里就可以。這個關於條目命名的討論差不多算是達成一致共識,我開始逐步修改各條目了。--| 2021年2月17日 (三) 21:26 (UTC)回覆

柳漫的想法

中國主要幾支傣族都叫「傣某」,所以只要「傣某」有可信來源盡量用「傣某」,以求統一。那麼表中第四個叫「傣端」比叫「白傣」好。第五和第八是同支,就叫「傣繃」。第六、七、九分別叫「傣亮」「傣擔」「傣艮」。這些都是有來源的,不算在維基原創。@滕謄提到的傣阿洪已經被印歐語系民族同化了,保持死語言阿洪姆語即可。--柳漫留言2021年2月15日 (一) 20:39 (UTC)回覆

@柳漫阿洪語曾經是死語言,但現在阿薩姆地區的傣人在恢復使用,如今不能算是死語言,況且阿洪傣人是從德宏地區遷出的傣人後裔族羣,也不算純粹的外國傣支系。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傣那文同出一源(字形絕大部分與傣那文、傣綳文同形,除了因語音變遷增多了幾個字母)。還有一點就是,「阿薩姆語(侗台語)」曾是傣阿洪人的語言「傣阿洪語」的稱呼,傣阿洪人也曾稱「阿薩姆人」,因政權失落並融入阿薩姆當地民族纔變成今「傣阿洪人」,現今「阿薩姆語」是印度-雅利安語支的語言。爲了與今「阿薩姆」相別,我建議使用「阿含」或「阿洪」之稱。-- 韋波DaegBo 2021年2月16日 (二) 05:25 (UTC)回覆
返回 "傣那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