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Fire-and-Ice/筆記

毛澤東本人從未使用「特權階層」這一概念形容中國。

中委

195名十屆中委,逝世18人(于會泳1976年10月後逝世),因此到1976年10月還有178名中委,按規定將遞補17名十屆候補中委(待查)。63名十屆中委不是十一屆中委,他們是:

王洪文、江青、張春橋、姚文元、謝靜宜(以上被「一舉粉碎」)、金祖敏、丁盛、馬寧、馬天水、于會泳、王宏坤、王秀珍、王淑珍、王淮湘、田華貴、田維新、 劉均益、劉賢權、劉盛田、劉湘屏、莊則棟、華林森、喬冠華、年繼榮、陳康、陳士渠、李順達、李素文、楊春甫、吳 濤、吳大勝、張達志、張池明、張延成、張宗遜、張恆雲、 張洪池、張樹芝、張維民、張翼翔、宋佩璋、周宏寶、周麗琴、羅錫康、冼恆漢、祝家耀、郭宏傑、徐景賢、夏邦銀、唐岐山、唐忠富、莫顯耀、陶魯笳、崔海龍、梁錦棠、董明會、傅傳作、謝家祥、魯瑞林、蔡協斌、蔡樹梅、潘世告、魏秉奎

其中:

中共十一大選出中委201人、候補中委129人。中委169人、候補中委112人出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40多位中委沒有出席(沒有通知他們到會)。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勛、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9人為中委。十一屆四中全會再度增補12位中委:王鶴壽、劉瀾波、劉瀾濤、安子文、李昌、楊尚昆、周揚、陸定一、洪學智、彭真、蔣南翔和薄一波。「準備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時,請求對這一增補手續予以追認。」

1985年9月18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舉行全國代表會議,大規模調整中央委員會、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候補中委

124名十屆候補中委,任至懷仁堂政變的有:

  • 王景升、王德山、達洛(藏族)、朱克家、吳從樹、吳玉德、陳佳忠、陳佩珍、李定山、張世忠、張國權、汪湘君、彭貴和、謝家塘

其後被撤職(不再是十一屆中委、候補中委)的有:



蕭光琰、姚桐斌、曾昭掄、饒毓泰、劉允斌、趙九章、周華章、周壽憲、陳紹澧、陳天池、錢晉、束星北、葉企孫、徐璋本、顧聖嬰、陸洪恩、張志新、林昭、遇羅克、蔡鐵根、李九蓮、鍾海源、石仁祥、史雲峰、王申酉、陶鑄、安志敏、馬明方、楊之華、老舍、傅雷、趙樹理、新鳳霞、嚴鳳英、上官雲珠、吳晗、鄧拓、范文瀾、翦伯贊。

  • 曹承義:「1976年底開始的揭、批、查運動,致使多少人跳樓自殺!這是黨內資產階級繼文革以來對革命人民欠下的一筆筆血債。」[1] 楊道遠:「無產階級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首要的就是要專黨內資產階級的政!」[2]

名詞

包辦代替指獨自辦理應當有關人員一起做的事。是一個被托洛茨基主義者頻繁使用的政治術語,被用來指代一種反對工人自我組織的官僚觀點。埃內斯特·曼德爾《包辦替代主義與現實政治:工人官僚的政治學》。

《十六條》也提到「群眾自己解放自己,不能採取包辦代替的辦法。」

參考

  1. ^ 曹承義. 悲欣交集话文革. 香港: 中國文化傳播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8-18428-0-0. 
  2. ^ 楊道遠. 我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 60年代. 2012-05-16. [永久失效連結]